“托起”山里人的脊梁

凌晨1时,刚下手术台的梁和胜瘫坐在椅子上。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他拿出手机看着相册里2岁女儿的照片,笑着叹了口气。
去年11月26日,经主动申请,梁和胜作为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的医疗专家,被派驻至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他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该院的脊柱外科医疗水平,救治脊柱疾病患者。
原本三个月的帮扶期很快过去。但当地医疗水平依然有限,梁和胜难以割舍患者。于是,他申请延长了半年扶贫期。“把威宁的医生培养至能够独自应对常见脊柱疾病,一年时间应该够了。”后来,他再度违背对女儿的承诺,扶贫延期一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梁和胜的带领下,威宁县人民医院骨科月脊柱手术量增长至40余台,增长了6倍以上,达到三甲医院脊柱外科手术量的规模;开创威宁自治县首例手术9例,基本填补了当地医院脊柱外科手术的空白;一批成熟的骨科医生与校医已经成长起来,为威宁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了强有力的健康医疗服务保障。
图片
广州医疗扶贫团队协助威宁县人民医院组建的EICU病房。
微创治大病
“我可以回去干活了吗?”刚做完手术两天,来自威宁自治县炉山镇的病人陈伍巧,第四次向前来查房的梁和胜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梁和胜面带微笑,耐心地给出了解答:“微创手术相比大手术已经恢复得很快了,三个月后能下田干重活。”
仅需戴个简易的腰围固定器,陈伍巧就能下床在病房走廊里行走了。几天前,受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影响,她的腿部酸麻感强烈,甚至无法独立行走。这个“疼到骨子里”的疾病,数年前就已存在。此前,陈伍巧依靠止疼药麻痹痛感,一直拖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之所以不愿就医,是因为陈伍巧有心结:“我们家在农村。我和丈夫都不识字,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如果我长时间住院治疗导致地荒了,今年全家都得受饿。”陈伍巧20岁时结了婚,如今生育了8个子女。最大的孩子23岁,最小的还在读四年级。
受制于知识水平,陈伍巧和丈夫无法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他们便将浑身力气播撒在田间地头,以求供养子女读书识字,将来跳出农门。
图片
陈伍巧向前来查房的梁和胜咨询病情。
繁重的抚养压力,驱使她不知疲倦地劳作。长此以往,陈伍巧瘦弱的身体无法承受负荷,便落下了病根。
除了对务农时间的珍惜,陈伍巧起初还犯难于高昂的手术费用。梁和胜了解了陈伍巧的心事,安慰她:“如果用开放式手术的话,需要打钉固定,费用超1万元。现在我们可以用微创手术治疗,术后三天就可以出院,费用报销后大约需3000元。”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伍巧成为村里第一个接受骨科微创手术的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她没想到,手术后不久就能下地走路了。“我们村这样的患者还有不少。我会向他们推荐广州大夫带来的微创手术。”陈伍巧坦言。
陈伍巧并非个案。毕节贫困地区从事重体力活的人们较多,农民腰部长期承压过重导致骨科疾病。他们惜时如金,只有得到了能迅速干农活的承诺,才会答应做手术。微创手术的引进,迎合了当地患者的需求。
自梁和胜进驻威宁县人民医院以来,具有精细技术水平的脊柱微创手术在该院从无到有,占了脊柱外科手术总量的一半以上。据统计,一年来微创手术在当地进行了300多台,为当地百姓治愈脊柱疾病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
筛查抑病魔
三名豆蔻少年的青春面容,时常在梁和胜心头时常浮现。他们的经历郁结成梁和胜永远的遗憾。
今年5月10日,威宁自治县板底乡的一位驻村干部听闻了梁和胜的精湛医术,带着三名20岁左右的少年到医院找他治病。三人髋膝关节完全僵硬,下肢无法活动,只能倚靠在轮椅上。原来,他们已有多年的脊柱侧弯病史。
由于家庭贫困,几个孩子一直未曾得到专业诊治。当时,他们已瘫痪在家超5年。梁和胜对三人详细检查后,将其确诊为青少年突发性脊柱侧弯引起的截瘫。
“这么严重的病情,医学上尚无根治手段。”梁和胜咬牙将治疗前景告知了家长。三名少年的家长们相继啜泣。“每想到少年未来的艰辛人生,我这心里就像针扎般难受!”梁和胜哽咽道,“都是因为‘拖延’造成了无法治愈的后果。”
图片
梁和胜查房时与金斗镇患者李媛媛(化名)的母亲交谈。
也有从病魔手中逃脱的“幸运儿”,毕节市金斗镇患者李媛媛(化名)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正值初三年级的姑娘在一次学校集体筛查中,被发现患有青少年脊柱侧弯病症。那次集体筛查的带队人,正是梁和胜。
李媛媛向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总感到腰疼。梁和胜一眼发觉了异样:其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必须要动手术,不能任其病情恶化!”
随后,手术紧锣密鼓地展开。治疗后,李媛媛再次测量了身高。她欣喜地发现,脊椎经过手术拉直后,自己竟然长高了5.5公分!
在威宁自治县经历了与脊柱病魔一悲一喜的交锋后,梁和胜意识到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其关键环节即在于“筛查”。
“不知还有多少威宁的孩子在承受病情的折磨,错过最佳治疗期。脊柱有疾病,人生都‘直不起腰’。”梁和胜就此进行了调研。
他发现,校园脊柱侧弯筛查在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是普遍开展的公益项目,但威宁由于医疗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学校普遍没有此类筛查项目。
与其在医院坐等患者上门,不如组织团队主动出击。从今年5月15日起,梁和胜一边积极与威宁县人民医院、卫健局、教育局沟通请示,一边联系广东省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寻求技术指导。
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6月12日,威宁自治县卫健局印发《关于组织威宁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专家到中学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筛查活动的通知》。
截至8月5日,梁和胜带领医护人员对威宁自治县县城附近的8所中小学约1.2万名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弯筛查。对筛查出的218名存在脊柱侧弯问题的学生登记建档,并根据个人病情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治疗。
培养“操刀手”
躺在威宁县人民医院病床上的李媛媛,上方挂着几瓶葡萄糖点滴。那是身材瘦弱的她补充营养的药液。不出几天,她便可以出院了。
与李媛媛境况大相径庭的是,她的两个姐姐此前在外省就诊期间,医治无效去世了。家里曾为救治两个大女儿,花费了80多万元,早已外债累累。
梁和胜清楚,费用问题将直接决定李媛媛的命运。“一定要让这位姑娘在本地动手术,如果去外地就医就无法享受医疗报销。”梁和胜提到。
然而,当地有限技术手段一时无法满足手术需求。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手术效果,梁和胜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肖丹等人,千里奔赴威宁与他一起“操刀”。
图片
梁和胜在为李媛媛(化名)做检查。
四位来自广州的医生共同努力了9个小时,手术大获成功。12万元的医药费用,经过当地医保报销,以及团省委援助资金资助后,李媛媛家只需支付 0.4万元医疗费。
以医德大爱链接社会资源,除了从外地“搬救兵”外,对于不具备手术条件的威宁自治县患者,梁和胜将其送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医治。通过筛查,梁和胜发现了6名需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做手术的学生。目前,其中2名已入住医院,其余4名的治疗正在筹备计划中。
梁和胜来黔近一年,威宁自治县的医疗技术与日俱增。挂有“骨科”标识的科室,已经成为当地骨病患者的信赖所在。然而,一度令梁和胜心忧的是,自己帮扶期满返穗后,威宁骨科的救治水平是否会被“打回原形”?
“医疗扶贫最应该传授的就是技术。”威宁县人民医院骨科护士刘莉,在当地有8年的从业经验。她深知,仅靠扶贫专家一人之力,难以挑起全县的医护重担。3名本地的骨科医生需要做到独立完成脊柱外科常见病手术。
只有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护佑当地百姓的治本之策。梁和胜决定,放手让当地医师为病人做手术,自己在一旁全程陪同,遇到风险点时再接手。
“这样实操的效果,远比送本地医生去外地进修好。”梁和胜解释,“在大城市进修,成熟医生一般只让他们在一旁观摩。威宁的医生很难有上手机会。”
经过9个月的传、帮、带,威宁县人民医院的原有医疗团队,已经可以独立而熟练地开展骨科微创手术了。当地校医也对脊柱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威宁脊柱侧弯患者得以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避免了因该病返贫或致贫。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李鹏程 冯艳丹 周甫琦
【摄影】鲁力
【作者】 李鹏程;鲁力;冯艳丹;周甫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