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数据丨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15% 背后是怎样的中国式父母

3.5亿人,这是全球抑郁症患者的数量。
6.9%,这是我国成年人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
但提起抑郁症,我们似乎总听到这样的评价:
“现在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生活已经够好了,还是太矫情。”
……
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我们想和你谈谈被误解的抑郁症。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
在微博上有一个热转的故事:
一个复诊抑郁症的孩子,得到了医生的表扬。母亲马上在旁边说反话:“用功,假用功。”
无论医生怎样叮嘱,还是会忍不住用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
图片
微博@愁容骑士典当记
图片
微博@愁容骑士典当记
抑郁症、父母、孩子,这三个关键词背后的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讲是无法言说的伤痛和阴影。
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但误解和忽视仍然存在。
作为尚未完成社会化的未成年人,青少年患者的症状和个人感受也最容易被忽视。
图片
家长们或许很难理解:小孩子懂什么抑郁症呢?
他们被长辈捧在手心,没有经济压力、无需面对社会的毒打,与其说是抑郁症,倒不如说是“心理脆弱”和“青春期叛逆”。
事实远非如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注:抑郁症状不等于抑郁症。抑郁症状意味着很多学生存在低自尊、负面情绪、无法感知到快乐等问题,而确诊抑郁症往往需要更加严格的医学诊断。但是这个数据已经表明:有很高比例的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到抑郁情绪的困扰。)
这个高检出比例背后,是一群有苦难言的孩子。
当他们试图诉说自己的苦难,为情绪寻找排解出口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你的生活已经够幸运了。”
图片
@愁容骑士典当记微博下的网友评论
抑郁症是很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有半数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发现,也没有得到治疗。
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15-19岁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第四大原因。
对于女孩而言,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比男孩更有可能面临抑郁症的风险。
图片
郁症感和病耻感
在确诊抑郁症之后,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逃避。
在如今的社会舆论之下,对于抑郁症仍然存在着很多误解。
他们会认为抑郁症是个人软弱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疾病。
图片
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病耻感,让孩子们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将抑郁症变成独自吞咽的痛苦。
因为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得到的可能不是安慰和开解,而是诸如“矫情”“软弱”之类的指责和鄙夷。
并且,年龄越大,对于抑郁症的耻感越明显,感知到的社会耻感也越明显。
图片
如此的环境,会让抑郁症患者感觉自己受到了外界的歧视。
渐渐地,他们变得不愿意寻求帮助、病情延误,甚至发生自杀行为。
更深的困扰和恶性循环,来自于抑郁症患者家庭内部。
对于一些父母来讲,承认子女患有抑郁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会将孩子的个人品质和精神状况与抑郁症挂钩,或者先孩子一步崩溃:“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
因此很多年轻人即使确诊了抑郁症,也不敢轻易告诉父母。
自媒体「抑郁研究所」曾做过一份调查,根据318份病友的反馈,81.41%的子女不愿意和父母倾诉。
因为即便和父母说出实情,也得不到理解。
在前文提到的@愁容骑士典当记的微博下,有近两万名网友吐露心声。
我们通过“抑郁”关键词筛选出相关评论,发现很多家长对于抑郁症没有任何科学的认知。
“她不过是个孩子,有什么压力?得什么抑郁症什么病不病的,我看就是装的。”
“重抑郁五年了吧快,我妈最常说的一句话‘都是小时候太惯着你’……”
“我妈说我抑郁症完整读完大学考完研这么多年没出事(指杀人或者自杀)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特别不耐烦地直接怼一句:那你想咋办,让我把你送精神病院?”
一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的存在本身,也是造成和加重孩子抑郁的原因之一。
不要打压和贬低,需要陪伴和理解
父母在抑郁症患者生命中留下的阴影,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
我们从近两万条评论中,将包含「爸」「妈」关键字的评论筛选出来,然后通过 Google Cloud 的情感分析API,得出了评论的情感分布。
图片
结果显示,当提到父母的时候,负面情感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正面情感。
在这些评论里,网友频繁提起父母的“打击”“辱骂”和“贬低”。
伴随这些伤害而来的,是孩子的自卑、压力和焦虑。
图片
很多家长或许会讲:“打是亲,骂是爱。”
在他们眼中,孩子需要通过言语暴力和肢体暴力来进行矫正。
图片
某些中国式父母会信奉“挫折式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多经受打压,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扛得住压力。
但事与愿违的是,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表示,自己自卑、不自信的性格恰恰就是长期被打压的结果。
不注重沟通,不顾及孩子自尊的教育方式,非但不会使孩子更加“坚强”,还可能引发令人心痛的后果。
一个月前,一名14岁的少年在当众被妈妈打了耳光后,从教学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图片
@张超微博
暴力手段所实施的教育,或许能够泄一时之愤。
但对于孩子这个活生生的个体而言,是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伤痛。
他们的成长过程里,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合适的鼓励和安慰。
图片
谷雨数据将情感分数大于0.1的评论筛选出来,得到了一些常见词频
这些评论里,“鼓励”、“希望”、“信任”、“幸福”是高频词,很多网友都在感谢或者庆幸父母从小鼓励自己,让自己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
“真的非常感激爸爸妈妈的鼓励式教育。虽然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会有困扰,但是在最需要支持的年纪,有爸妈的肯定,太重要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场冒险,父母是其中重要的倚靠。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有时候父母多一些耐心和鼓励,对孩子来讲,是成长之路上最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王熙,孙莹,安静,郝加虎,陶芳标.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9):893-896徐荣彬,宋逸.2015年中国青少年疾病负担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51(10):910-914.温李滔,潘胜茂,唐省三,陈侠,马亚珍,邱翠琼.
公众对抑郁症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5):670-673.
周洋,杨冰香,王晓琴,陈文材,刘修军,刘连忠,刘忠纯.武汉市城区居民抑郁症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06):299-302.
上观新闻:20个抑郁症休学少年家庭:多是优等生,也有博士后母亲,但“这个战场血流成河”抑郁研究所:如何让父母正视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精神卫生.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3): 211-224.
出品人丨杨瑞春 主编丨王波 责编丨郝昊 撰文丨榆木*、行者* 编辑丨菜菜 数据丨何红闯* 设计丨韦康宜*、朱广艺* *为共同版权方数可视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