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村民奔“好日子”的“追梦人”——记本溪满族自治县武兴农牧场场长武佩坤

骤雨初歇,初秋的骄阳透过散开的云层将刚刚饱吮过甘霖的庄稼映得发亮。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的大田边,武佩坤站在这里久久凝望着大田里的谷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场雨,下得及时。滋润了这即将丰收的庄稼,也滋润了庄稼人的心。“今年年景还是不错,丰收在即,那时候俺们距离梦想就更近了一步。”说起梦想,武佩坤的眼中闪着熠熠的光。
梦想,是人对未来的期望,也是人生前进的指路灯。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武佩坤多年来以梦为马,在脚下的这方热土上倾注汗水、默默耕耘,不断践行着自己的初心,追逐着梦想。“我当时其实想的比较简单,就是靠土地致富,过上好日子。”武佩坤说,心怀着这质朴的梦想,1994年,原本是南甸农机校教师的武佩坤经过深思熟虑承包了沟口村36亩荒滩,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逐梦之路。
图片
“那年鼓励下海经商,镇里出台了一个‘拍卖五荒’的政策,我就把自己仅有的5000元积蓄拿了出来,打算搏一把。”武佩坤说,当时依靠工资虽然可以糊口,但他那一个月150元的收入,要想过上心中构想的“好日子”,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为了梦想,往前干!”
创业维艰,前路未知。虽然自己是农村孩子,可教师出身的武佩坤一时间也找不准到底要干什么。他看很多人都发展养殖产业,就也“跟风”养起了猪和鲤鱼。没经验没技术,仅凭着一股干劲的武佩坤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心中渴望的“好日子”。
农村有句老话“长毛带鳞的不是财”,指的就是养殖产业的经营是伴随着不小风险的。1998年,本来产业已经有所起色的武佩坤撞到了“市场供求规律”的墙上。“那年,作为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一斤价格是6毛钱,而一斤毛猪的价格才一块七。每养一头猪平均一天就要吃掉5斤玉米,这就意味着我每养一头猪就要赔掉一头猪。”武佩坤说,仅一年的时间就赔了20万元。“当时心里很惆怅、很迷茫,这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就这么难实现吗?”武佩坤直言,他也曾想过放弃,把养殖场兑出去,可只有效益好才会有人接手,找不到退路的他并未消沉,几经“回头复盘”,静心思考,武佩坤决定“重整旗鼓,继续干!”
“创业的时候,我是靠着闯劲儿努力经营生产,但我所经营产出的都是最基础的产品,没有附加值,只能是别人吃肉自己喝汤。重整旗鼓无论是宏观思维还是具体技术就要重新谋划。”武佩坤回忆说,那段时间,他白天和妻子一起工作,晚上就自学各类种养殖的农科技术。家里的书不够用,就去村镇的图书室,甚至不惜坐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图书馆。“中午舍不得花钱去饭店,我就买个面包或者带两个馒头,一学就是一整天,直到繁星满天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苦是苦了点,但咱农民不怕吃苦,怕的是没有致富的门道,不知该往哪走。”通过学习和县里农技工作人员的帮助,武佩坤确定了以种植精品农产品作为致富突破口。
图片
南甸镇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和悠久的农耕文化。有着400多年种植历史的“老红根”谷子唯独保留在这里;1947年,这里又是整个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的先行地。“把传统继承好,再赋予其市场附加值,就是我要做的。”说干就干,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武佩坤重整旗鼓并成立了武兴农牧场。
起步之初,也曾有些老辈人觉得祖祖辈辈种的粮食都只能维持温饱,老武家那小子要种精品粮食,卖更贵的价钱能行吗?城里人能认吗?
当第一袋精品粮食捧在手里的时候,武佩坤百感交集,“非常高兴,毕竟见到了成果。想起之前的付出,再苦也觉得值了,剩下的就看销路了。”那段时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类的精品粮食,消费者对于此类商品也逐渐开始接受。为了开拓市场,武佩坤多次来到城里的各大商场和粮店推介自己的产品,争取全力打响“武星”这个品牌。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很快“武星”开始被消费者接受。市场打开了,产品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武兴农牧场火起来了,武佩坤的“小康梦”终于实现了!
“我觉得追梦的过程很像登山,攀登中需要百折不挠,一旦登上山顶以为自己成功了,才发现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更高的追求。”小康生活的实现,并没有让武佩坤停住追梦的脚步。当初梦想中对“好日子”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武佩坤常坐在地垄头思索,眼前这片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土地上,孕育出多少灿烂的农耕文化,耕耘出多少欣喜的田丰果硕,更是哺育了多少像自己一样,扎根沃土的追梦人。而今,自己圆了祖祖辈辈的富裕梦,也到了回报这方沃土的时候了。“带领乡亲,一起干!”
“别打麻将了,走啊,上佩坤家学技术去!”一听说武兴农牧场要组织大家学习农科技术,乡亲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一个人富了不算啥,大家一起富了才是真的富。”武佩坤以武兴农牧场为核心,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他多次请农科专家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民们的农业技术水平,还开阔了他们的思路。武佩坤自己也经常向周围农民赠送书籍,为大家讲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努力,农牧场也开始向着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事企业的路子稳步发展。
图片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产品发展,武佩坤先后修建了465平方米的玉米饺子粉生产标准化厂房和1200平方米的小米生产标准化厂房,购置了两条日产10吨饺子粉的先进生产线和小米加工生产线以及烘干设备,全面提高绿色食品品质。加速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那几片地种植的都是‘千斤谷’,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在小峪村的大田边,武佩坤指着眼前的谷子地说,随着“武星”品牌的打响,现在已经从过去的“愁订单”变成了“加紧供应”。2014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武兴农牧场的优质产品“武星”小米荣获金奖,并由此进一步打开了销路,接到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几十万公斤的订单。
这样令人艳羡的成功背后,也为武佩坤带来了挑战。本溪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让很多农业产业在发展起来之后都遇到了相同的困境。那就是一旦市场认可了你的产品,面对大量的供货订单,产业规模太小难以“供货”。
“让更多的乡亲们参与进来,我来提供标准、技术和市场,既解决了产业发展中市场供需的问题,又能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小康生活。”武佩坤想到就做,他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参与到武兴农牧场的小米种植中来,有力地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做大做强农事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帮助下岗职工、残疾人、困难群众600多人就业。同时,积极引导技术人才回到家乡就业、创业。在武佩坤的影响下,已经有好几名大学生回到农村在武兴农牧场工作,为家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近年来,武佩坤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多措并举帮助本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植根沃土,厚积薄发。多年来,“武星”品牌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其小杂粮、保鲜蔬菜等优质产品还成功打进北美市场。随着今年“杂粮冲剂”的正式投放市场,武兴农牧场真正成为一个集种植、养殖、饲料和粮食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事企业。
站在广袤的大田边,武佩坤久久凝望,眼前这方亲切又富饶的黑土地,养育了一代代人,更是孕育了一个个金色的梦。这大田的庄稼一茬接着一茬丰收,梦想也是一个连着一个实现。“我是这黑土地的儿子,今后,我要继续扎根土地,逐梦前行,为咱乡亲们、为咱们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武佩坤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武佳音
详见9月24日《本溪日报》三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