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奴役和疾病,甚至还曾引发战争?“糖的故事”远不只是甜蜜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关于烟、酒等容易导致上瘾的物质,人类有足够的警惕和防备心。但对“糖”的危害,大众普遍的认知度还比较浅。在压力比较大的现代社会,糖及其甜味,被过度依赖。糖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我们饮食结构的各个层面。糖,甜,甚至被直接等同于幸福。

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调查”糖的前世今生,拨开笼罩在糖身上的温情面纱,揭露出人类社会与糖之间的复杂关系:曾经2/3的奴隶买卖都是为了制造精炼糖,而今工业化的发展却引发糖的产量过剩;曾经零星见于史书的糖尿病,19世纪后爆发,并成为现代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糖,曾经是只有王宫贵胄才能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后来成为普通人生活中一种必需品,而现在,它正演化成引发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敌人。

近日,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一部非虚构作品《糖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詹姆斯·沃尔韦恩依据详实的史料,从贸易史、殖民史、战争史及经济史等维度,梳理了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迹史,并发现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形成,都跟“糖”这种貌似对人类有益、可口的物质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糖的历史,是资本的发家史,是社会的变迁史,也是流行性疾病的发展史。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方面它在满足人类的需求,促进商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它又在制造奴役和疾病。糖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同时,却又成为破坏生态环境,耗尽资源,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甚至也是引发战争的关键因素。

糖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在英国,尤其如此。糖业已经悄悄地 嵌入了英国人生活方式的核心之中——他们似乎离开糖就无法生活。 他们摄入的糖越来越多地来自庞大的食品和饮料制造业。

糖嵌入人的生活方式

《糖的故事》作者詹姆斯·沃尔韦恩是英国人,他在书中回忆了在英国的生活经验,比如人们对甜食的热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配额限制,让英国人对甜品的欲望变得愈发强烈。有时人们甚至不惜动用生活必需品去交换,就是为了享受甜品带来的那一丝快乐。在英国人的家庭生活中,糖无处不在。它和茶壶一起摆在餐桌上最显眼的位置。那里不仅是人们就餐的地方,也是女人们成群结队地进出房间聚会聊天的地方。平日里的社交生活因这些甜茶得以顺利地展开。“我的爷爷对于浓茶的热爱,丝毫不亚于《英文字典》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博士。他总是端着一马克杯浓茶,而且总是从那个始终摆放在集厨房、餐厅和客厅三合一的房间中的桌子上的糖袋里,舀起几勺糖加进去。”

随着食品科学分析的发展,引起人们对英国饮食中的糖,甚至是糖本身性质的巨大怀疑。大量研究表明,糖是“完全不含矿物质和维 生素”的。而且很明显,食用过多的糖会损伤儿童的牙齿。当工业 制造的含糖食品和饮料占据了英国国民饮食的主导地位时,很显然, 英国人民的牙齿也在经受着糖的腐蚀。

“糖奴制”

在《糖的故事》中,詹姆斯·沃尔韦恩特别梳理了“糖与奴隶制”。糖从地中海地区的种植园传播到北欧地区,主要是通过加泰罗 尼亚、热那亚及威尼斯等各贸易强国来实现的。糖虽然只是规模较小的一种奢侈品贸易,但其影响力却十分惊 人,激发了人们对甜味的需求。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糖一度还推 动建立了商业及金融体系。起初,地中海地区糖类作物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是自由劳工和 奴隶。不过,糖类作物种植园要获得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城市商人则成为背后的“金主”。种植园里的原糖需要 得到进一步提炼,提炼工厂最初就设在安特卫普,后来才逐步拓展 到欧洲的许多大型港口。

15世纪,欧洲人进行海洋探险的伟大时代。 在葡萄牙人的带领下,欧洲人开始将探险路线向大西洋深处推进, 其后又沿着非洲的海岸线南下。他们的初衷是寻找黄金和香料,终 极目的是寻找通往亚洲的海上路线。在探险过程中,西班牙人和葡 萄牙人先后在大西洋的岛屿定居下来,先是在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 群岛,后来则是几内亚湾以南的圣多美和普里恩西佩群岛。从此, 糖类作物种植逐渐成为商业拓展和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一大令人瞩目 的行业。

任何研究”糖奴制”的学者,或观看过那个时代画作的人,都熟悉这一点。人们常常可以 在当时的画作里看到如下景象 :蔗田里,年轻力壮的男性和女性奴隶从事着最繁重的工作,年幼或年长的奴隶紧随其后 ;一小部分奴隶则熟练地负责运输,并将甘蔗加工成糖和糖浆,最后装船。种植 园里还有老人、妇女和打闹的儿童,他们负责屋子内外、院子和牲畜棚圈里的一些家务工作。无论从事哪种工作,奴隶们都得起早贪黑。

詹姆斯·沃尔韦恩感慨说,“不过,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巴黎,当人们在茶或咖啡里加上一勺糖的时候,有谁会为此思忖片刻呢?又有谁听到过鞭子的响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