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幸福原来是这样来的——娄星区蛇形山镇实施垃圾分类、美化人居环境纪实

图片
日前,记者在娄星区蛇形山镇走访,看到镇容村貌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的垃圾分类投放箱和宣传栏成为一道风景,处处显示该镇的“绿色内涵”,村民对人居环境流露出的种种幸福感显而易见,这就是实施垃圾分类后给他们带来的新的幸福感。
图片
谢平峰在对垃圾进行分拣
分出了量的锐减
初秋的晨光唤醒了满山的生机,太阳慵懒地慢慢升起。早晨6时,蛇形山镇扶洲村保洁员谢平峰开着垃圾收集车准时“唱歌”,驶向村民居住区。一听到熟悉的歌声,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拿着村里专配的垃圾箱,将自家生活垃圾分类投入垃圾收集车。
谢平峰把垃圾车的车厢分成“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部分,在村里收集垃圾时,他会将不可回收垃圾用尼龙袋子装好,然后放到镇垃圾中转站。对于可回收垃圾,则按照塑料、橡胶、玻璃、金属、废纸、废旧家具、衣物等10大类分好后,再放到村里的垃圾分类整理区相应位置。据介绍,自去年7月村里实施垃圾分类后,他每天清早就开车去村民家中收垃圾。在收垃圾的过程中,他向村民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针对村民垃圾分类不到位的,他一次次上前纠正,并动手重新分类。为了鼓励大家参与,他还购买一些洗衣粉、香皂、洗洁精等,对做得好的村民给予奖励。村民之前不太理解这项工作,通过他每天宣传,如今每家每户都用行动支持垃圾分类了。“以前没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村里一个月大约有近5吨垃圾,如今实行垃圾分类后,每一个月的垃圾缩减到只有2吨,足足减少一半,”谢平峰算了算垃圾量之后对记者说。
据了解,谢平峰一直担任村里的保洁员,不仅上门收垃圾,还担任宣讲员,承担时刻与村民沟通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等责任。刚开始时,要纠正村民的垃圾分类,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但随着村民慢慢的适应,如今村民都能自觉地将垃圾分好类,他只需要开车上门去收就行,相比以前,他的工作量也减少了。
据蛇形山镇整建办负责人张助文介绍,去年,蛇形山镇38个村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区回收处理”模式,各村按照“三次多分法”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农户对生活垃圾实行初分,分为可沤肥、不可沤肥;对餐厨垃圾,农户就放置自家沤肥处理,村分拣中心对不可沤肥垃圾实行细分,镇集中回收分拣中心对可资源化利用垃圾实行精分。据统计,该镇垃圾分类之前,每月产生的垃圾约600吨;实行垃圾分类后,每月产生的垃圾只有200多吨。
改变了村容新貌
“没有实施垃圾分类之前,村里路边的建筑材料、轮胎、破旧衣服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后,我们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卫生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扶洲村村民肖建兵谈起垃圾分类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时,脸上洋溢起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起来。
白竹村保洁员胡明德今年62岁,他原本是一名退休老人,去年村里施行垃圾分类,要招一名分拣员,不少村民认为这是一份脏活累活,都不愿意担任。胡明德见状后,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就不顾家人的反对,主动挑起村分拣员的重任。说到没有垃圾分类前村里的景象,胡明德别有一番感触:“以前村路边一些大型的建筑材料、烂轮胎、玻璃瓶、旧衣服等废品随处可见,塘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农药瓶和塑料漂浮物,一些村民屋前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食物骨头、果皮和鸡屎,十分邋遢。”
乡村也可以是美丽的,而垃圾分类正是一个改变的渠道。胡明德上门将垃圾拖回来之后,就要开着垃圾车将路边的废旧大型建材、轮胎、玻璃和废旧衣物等进行捡拾,放到垃圾回收分拣站,除此外,每半个月要去村里的塘边巡逻一次,发现塘里有生活垃圾或者漂浮物,就及时打捞上来进行处理。胡明德说,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靠的是大家齐心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为了帮助村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在上门收垃圾时,胡明德会向村民宣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同时会利用收垃圾时间,挨家挨户上门指导,让垃圾分类、爱护家园的意识深入人心,村民渐渐地开始支持胡明德的工作,有时一些路段车子不方便进去时,村民会主动将垃圾提到垃圾车旁,有时村民觉得他辛苦,会给他倒水喝,胡明德看到村里村民的点滴变化,很是欣慰。
如今,垃圾分类处理使白竹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条条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道路,让人心旷神怡。村里的新风貌也让村民们由衷感到高兴和自豪,村民肖女士激动地说:“垃圾分类真的搞得好,不仅提高了我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让我们的村庄也变得美丽整洁,真的是实实在在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现在对我们的环境非常满意。”
吹来了文明新风
如今在蛇形山镇,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两个垃圾回收桶,一个标注着“可回收垃圾”,一个标注着“不可回收垃圾。”近日,记者在蛇形山镇秋湖村一村民家看到,一名老人正将家中废旧纸品、一次性塑料杯子放进可回收垃圾桶内,将房间的杂物等放到不可回收垃圾桶内。张助文介绍,这其实只是垃圾分类以后,村里文明新风的一个缩影。
垃圾分类,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行动者。扶洲村村支书谭继成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乱丢乱涂乱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村里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后来,村里施行垃圾分类之后,村里的环境大有改观,村民素质有所提高,乱丢乱扔的现象少了,以前在村庄道路旁、沟渠边、池塘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废瓶子,现在没了踪迹,绝大部分村民都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白竹村支书告诉记者,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之后,村民的环保意识大有提高,现在如果有老人去世,也相互约定好不再放鞭炮,以其他方式代替。
“垃圾分类看似很复杂,但是想想我们只要在家将垃圾分好类,就可以给环境带来这么大的变化觉得不再复杂,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只要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白竹村一村民坚定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蛇形山镇还通过宣传教育,让生活垃圾分类理念植根孩子心中,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每个家庭实行垃圾分类,展示文明新风尚。
来源:娄底晚报 记者 朱红专 通讯员 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