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砬子村产业园:打造脱贫致富的“香甜”产业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在通往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棚甸子镇鸡冠砬子村的路上,山间浓密的树冠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向地面投下一片片斑驳的树影,山涧流水也弯弯曲曲流向远方。当记者走进村委会旁边的大榛子加工车间,6名工人正在加工大榛子,忙得不亦乐乎。从8月20日开始至今,已经有近3500斤大榛子和软枣子被运送至周边乡镇的批发中心。
鸡冠砬子村位于该县县城东19公里处,因村内最高山峰上坐落着一座形似鸡冠子的巨型砬子而得名。过去,种玉米和外出打工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今,这里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一个占地150亩的产业园,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香甜”产业。
“那时候,村里人都没想过要把玉米、大豆地改种大榛子,当驻村第一书记建议筹建产业园,表示赞同的人根本没几个。”村委会主任徐金辉说。好的脱贫想法不等人,2017年春,在帮扶单位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和镇党委的大力扶持下,该村终于建起了一座占地50亩的大榛子园。在此期间,村两委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榛子园指导如何施肥、剪枝和打药,选用有经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打理榛子园。一年后,生机勃勃的大榛子苗让村两委班子成员信心倍增,他们又将软枣子苗和刺嫩芽等山野菜种进产业园。
经过多方苦心经营,今年仲夏,大榛子和软枣子相继成熟了。每天清晨,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带领10多名建档立卡群众到产业园采摘、加工大榛子和软枣子。向晚时分,他们再驱车将大榛子和软枣子以最快的速度运往周边批发中心。
“技术专家到产业园指导我们的时候,我用心学会了怎么剪枝、施肥,之后就在这儿负责侍弄园子,一年能挣到2万多块钱。”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林安自豪地说,“如果不是有这个园子,我可能就得出门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家人几回。”
据估算,今年,产业园内预计将产出大榛子和软枣子5000余斤,创造出4万多元的经济收入。“除去支付工人们的劳务费和产业园的日常维护费,我们会把剩下部分全部用于帮扶困难群众。”徐金辉说,“希望这份‘香甜’的产业能尽早让村民们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本报记者 肖乙瑾
详见9月14日《本溪日报》二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