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孜戍边模范连”系列报道】幸福敲开藏家门

策划|西藏军区政治工作部

作者|晏 良、刘大辉

初秋,深夜。一个黑影闪进西藏仲巴县都村村民任庆的家中。听闻声响,院子里两条藏獒兀地睁开眼迅速窜出。人狗相遇,扑个满怀,场面意外的“火热”:狗崽撒欢,人脸带笑,竟是“老相识”。来者,是西藏军区“里孜戍边模范连”战士边巴次仁。边巴和村民走得近乎,就连看家护院的猫狗也认得,大老远儿都能闻出那身味儿。深夜到访,事出紧急。任庆家中一头待产的母羊羊水破裂提前产仔,夜黑风高,这方圆百里谁懂“接生”的活计?任庆和妻子急得直掉眼泪,情急之下两人竟脱口而出:“找边巴兄弟!”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里孜戍边模范连官兵走进牧区,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崔运红摄)

一个电话,边巴次仁从梦中惊醒。他连夜将此事报告连队,10分钟后几名懂“接生”的藏族官兵火急火燎赶往任庆家。

大家一头扎进羊圈,清洗消毒、推拿助产,再到脐带处理、检查口鼻异物。一通忙活,两只羊羔顺利落地。

边巴次仁当兵那年,原本是有机会走下高原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的,谁知,他选择了比家乡更为偏僻的日喀则仲巴县。“西藏是我的家乡,也是祖国的边疆,没有谁比我更适合在那里。”

仲巴县经济比较落后,藏族群众期盼能过上好日子。一到周末,边巴次仁就和连队官兵前往周边村镇,帮藏族同胞打扫挑水、理发修理。一来二去,和村民渐渐熟了,连队又赋予边巴次仁一项新任务,让他担任扶贫工作联络员。

距离连队不远的都村,村民任庆身无所长、老幼待养,一家5口的生活常年靠国家帮扶和村里救济。“给钱给物不如谋条出路。”边巴次仁决定帮助任庆发展牧羊产业。他的想法得到营连大力支持,很快50只适应高寒环境的优质山羊送到了任庆家中。

扶人上马,还得再送一程。边巴次仁说,“高原牧羊,这可是个技术活。”他和连队官兵帮助任庆修建了防寒保暖的羊圈,联系县里技术人员上门讲解养殖技术。同时,巴次仁利用自己熟悉边防的实际,帮助任庆熟悉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风险,如何规划路线、如何遇险自救。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里孜戍边模范连官兵走进村庄,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崔运红摄)

如今,任庆成了村里的放牧能手,练就了逐草而牧、识天听风的绝活,自家的羊儿长得体肥膘壮,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两万余元。

一身风雪、两肩冰花。在扶贫致富的路上,边巴次仁还没有停步。

驻地附近的亚热乡,地处中尼边境区域,环境苦寒,群众饮食单一,绿色蔬菜在此堪称奢侈品。曾有人试图栽种蔬菜,但靠天吃饭祸福难料,一场暴风雪就可能让群众返贫。

以往,连队没少给地方群众送菜送米,边巴次仁却认为,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关键还得靠“造血式”扶贫“拔穷根”。

近年来,“里孜戍边模范连”的官兵通过经年摸索,使餐桌告别了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小白菜、油麦菜、莴笋等冬季易生长的蔬菜相继扎根边关。这不,边巴次仁赶紧把部队的新技术新经验送到地方,帮助乡里建起了防寒保暖的新式温室大棚,定期带着种植能手上门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现如今,新鲜蔬菜已成为藏族群众餐桌上的主角。

边关风雪依旧,百姓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边巴次仁告诉记者:“驻守一地,带动一方,我们有信心让幸福敲开千家万户藏家门。”

本文刊于8月31日《中国国防报》02版、8月11日《人民陆军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