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农业,色彩很丰富!

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沿横断山脉顺流南下,在中国的西南方孕育出一处鲜为人知的神秘领域,这里是傣族、景颇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故乡——云南。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山区人民下山定居,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从传统耕种到特色产业,从基本温饱到追逐梦想,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
科技创新,“鲜花小镇”华丽蜕变
云南是世界三大最适宜种植花卉的产区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得云南各地都很适合种花。对于四季如春的云南而言,“花”无疑是张美丽的城市名片,而其中尤具代表性的内容,则非“斗南”莫属。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繁花似锦,五彩缤纷,四季幽香,车水马龙……这里就是每秒交易1.56万枝鲜切花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
斗南花卉市场从最初“以路为市”的小市场起步,发展到现在已经占据全国大中城市70%的市场份额,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里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中有7枝是出自斗南花卉市场,2019年斗南花卉市场的鲜切花交易量达92.31亿枝,交易额达74.36亿元。”昆明花拍中心总经理高荣梅说。
图片
下午五点,昆明花拍中心拍卖大厅里仍座无虚席,几百个人紧盯着前方的交易大钟,边打电话边记录价格。随着数字的闪动,购买商按下抢拍键,一笔交易在短短4秒之内完成。每天这里都会进行紧张激烈的鲜切花拍卖。
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的花农王秀华正在大厅里忙着上新自己的鲜花,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农民代表。1986年,王秀华种了一批剑兰,没想到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就卖了3800元。“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看到了经济效益,种花的人越来越多。”她说。1990年,云南昆明市呈贡区斗南村95%的农户都把自家的菜地改成了花田,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过了几年,斗南村村委会把村里原有的农贸市场改造成花市,这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村级花卉市场。王秀华的丈夫也从花农转变为买手、卖手,和同村年轻人到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卖花。
图片
自此斗南成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花卉越长越好,咱自己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王秀华每年收入可达60万元。正是在许许多多花农的艰苦奋斗下,斗南从小渔村发展为闻名于世的“鲜花村”。
物流升级,县城蔬菜“通达四海”
“我家的菜都送这里,自己不愁销路了。公司还为我们保价,菜农不再自己承担降价风险,家里的年收入明显提高了。”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菜农王顺波说。2017年他与公司合作,成了该县“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的一分子,“公司需要什么,我就种什么,蔬菜、水果达到公司给出的个头、化肥农药使用等标准,公司就会收走。”蔬菜交到冷库后,12小时之内就会离开云南,到达全国市民的餐桌上。而与此同时,在通海县的菜地里,菜农正在种植的蔬菜,将会走出国门,销往更遥远的东南亚。
图片
工人们正忙碌着将蔬菜装上一辆即将发往老挝的重型卡车上,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介绍,通海县是云南省“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主要基地之一,农产品每天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130个大中城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近些年,通海蔬菜产业靠着自我的转型升级走出国门。
图片
通海高原农产品公司营销部主任李春萍介绍,目前,出口占公司总业务量的80%。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6.72亿元,总出口量为3.2万多吨,其中日本市场占有份额达30%,韩国市场占有份额达60%,台湾地区市场占有份额超过80%。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越来越开阔的国内外市场,让菜农的种植热情不断高涨。在通海以前种植烤烟的山区乡镇,近些年也开始陆续转型种起蔬菜。
据通海县农业农村部门介绍,近年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格局。目前,通海已经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和西南地区蔬菜集散地,在生动实践中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典范。
道路拓宽,“万亩花海”带富乡村
正值暑期,在云南深处高黎贡山环抱下的“花园盆地”界头镇,一片橘黄色的“万亩花海”迎风绽放。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界头镇居民孟应国是村里率先种花致富的人。“自己种万寿菊,公司上门来收,原来我还担心没有技术养不好,现在看来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镇里专班安排技术人员来指导,手把手教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孟应国掌握了种植万寿菊的一整套技术,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技术过硬的“土专家”。
学会技术是个苦差事,一到盛暑天,夫妻俩黎明摸黑背上竹篓,漫山遍野采花。“一天跑4趟,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都顾不上。”坚持了一年多,他通过种植万寿菊,获得了持续的经济收入,他也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如今,孟应国不仅还清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欠下的外债,还花了20余万元盖起了200平方米的两层木楼,一双儿女毕业后也在昆明就业,全家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生活。
图片
鼓起腰包的,不光是孟应国。界头镇的后山上,万寿菊已是漫山遍野。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在梯田里开辟种植2.4万亩,产值2400万元,实现增收230.3万元。“万亩花海”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也促进旅游业飞速发展。每当鲜花盛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爱好者齐聚小镇,共同见证花海马拉松鸣枪开跑。最美花海和最美赛道有机融合,形成了“花海中看比赛,比赛中赏鲜花”的壮美奇观。
目前,界头镇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行业的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贫困户500多人。界头镇镇长赵庆华表示,将推动旅游业从山水观光向休闲度假和康养转型升级,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各类赛事,通过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原标题:云岭高原特色产业按下“快进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刘梓宪 姚媛
监制:王澎;编辑:裴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