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沟村:产业扶贫让村民“兜里”有钱

图片
8月29日,记者乘车从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出发,沿着312旧国道绵延的盘山路,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此次的目的地——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
在一条不起眼的山沟里,整齐排布的青砖瓦房、现代化蔬菜大棚、平整的水泥马路以及环境优美的文化广场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走进了一片新天地。然而在多年前,“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交通封闭”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从前,想要从村里到外面去,就只有一条山路,而且那路太难走了。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很少外出,大家也就很少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整个村子非常的闭塞。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典型的美丽乡村。”蔡家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占全告诉记者。
图片
蔡家沟村夹在两座大山之间,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全村共有331户1268人,耕地大部分是在山上开发的梯田,只能种植一些耐旱作物,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2012年以前,蔡家沟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落后村。由于地处山区,村庄和村庄之间的距离最远达8公里之多。多年来,堡子沟、东岺、脑上、魏家沟和李家沟等自然村之间虽然有山道相连,但是所有山道都是用推土机推出来的土路。“我们村的路以前真是出了名的烂泥路,平时到处坑坑洼洼。”村民张老汉回想起以前的道路非常感慨。他告诉记者,即便是有人拉着架子车出门,往往也会遭遇道路的阻碍和意想不到的危险。每到洋芋、玉米等农作物的收获季节,拉运农产品出村成了各家各户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从2012年起,从东岺社到堡子沟社,从脑上社到甘草店,还有通往魏家沟、李家沟的道路以及通到家家户户的巷道均进行了水泥硬化或砖化。“路修通了,我们的菜也就能运出去了。货车可以直接开到蔬菜地旁,我们把收好的菜装上车后,当天一早就能运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保证蔬菜百分百新鲜。”张老汉对记者说。
解决了路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从2016年开始,蔡家沟村相继成立了康顺养殖有限公司、万昌达蔬菜专业合作社、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合作社10余个。该村通过推行“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农户到合作社打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以政府扶贫资金入股返利等,带动村民迅速脱贫。
2014年7月,榆中芳美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张国庆在312国道附近的榆中甘草店镇蔡家沟村一处幽静的山崖与塘坝旁边,找到了一块用于肉牛养殖的极佳用地。当年11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榆中芳美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后,他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肉牛养殖基地,并完成了相应的水电、防疫等配套建设,还从山东购进“西门塔尔牛”优质肉牛300头、肉羊220只,养殖基地就这样起步了。
图片
张国庆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引导周边群众养牛致富,把牛产业做起来。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吸纳附近贫困户,其中部分社员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合作社向农户提供1至2头已孕母牛,农户按照合作社提供的饲养方式养牛,等到母牛产犊后,公牛犊由合作社按市场价或保护价统一收购,对于特殊情况不能自己养牛的社员,将他们的牛托管到合作社,每年到年底合作社进行10%的分红,1万元分1000元。”
“2016年村上领导动员我,让我试试养殖产业,如果比外面打工收益好,就不用再奔波,还能挣钱顾家几不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蔡家沟村民米小红从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母牛还犊”的形式购入四头牛开始养殖,如今她的养殖场总共养殖了60余头肉牛,人手不够的米小红还雇用了周边的贫困户到他的养殖场工作,同时还替周边没有劳动力的两户贫困户托管养牛。
在肉牛养殖发展过程中,蔡家沟村芳美合作社按照“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母牛还犊”“分散养殖育肥”“集中托管托养”“订单收购饲草”的方式,利用互助资金、产业到户资金,把贫困户连到产业链中,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芳美合作社肉牛养殖规模扩大至1000余头,已成为榆中县最具规模优势的专业养殖合作社之一。
相关链接
马占全:当群众的贴心人
“马书记,吃过午饭了吗?““中午太阳这么晒,赶紧回去休息会吧。”“书记好,我骑摩托出村买了点肥,要不要载上你一段?”……8月29日,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进榆中县蔡家沟村,一路上碰到的村民纷纷热情地向马占全打起了招呼,好像看见了自家亲人。2018年,来自榆中县税务局的马占全到蔡家沟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在这里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说起驻村生活与工作,马占全告诉记者:“我虽然驻村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真切感受到贫困群众的冷暖疾苦和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这些都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的决心和干好工作的动力,驻村工作虽然苦,但苦中有乐,苦有所值。”
图片
如何可以快速的开展扶贫工作?马占全决定深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脱下笔挺的工装换上普通的便装,马占全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位朴实的农家大叔,经常在村民家中的土炕上和村民唠唠家常嗑,了解村民的困难和生活状态,并把他们的所求所愿一条条的都记在本上,记在心里。刚开始驻村的一段时间内,马占全坚持翻山越岭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布村屯每个角落的每家每户,对村民的情况从一头雾水,到户户清楚明了,可以说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从一开始的冷脸生面到现在的热情招呼,马占全用实际行动真正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蔡家沟村村民多年来一直使用旱厕,这种厕所长期使用将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危及人与牲畜的安全。特别是天气转暖后,旱厕会滋生大量蚊虫和有害病菌,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两块砖一垫,石棉瓦一围,脏乱差不说,上个厕所都臭不可闻!”不少村民在回忆过去捏着鼻子上厕所的经历,仍然头疼不已。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占全与驻村工作队成员走访全村农户,排查厕所使用问题,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对于未通电、未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督促整改,帮助农户厕所拉电,并且建立了厕所整改工作台账,协调县税务局对接2020年帮扶资金5万余元,用于农村厕所改造。“现在多好,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厕,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就算冬天上厕所也不用挨冻。”蔡家沟村村民对马占全的工作赞不绝口。
经过一年多的驻村工作,马占全颇有感触。他说,作为驻村干部,心中一定要坚持“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的信念,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要做事雷厉风行,不能“又慢又拖”。驻村干部对待群众的事情绝对慢不得拖不得,否则就是慵懒的表现。能处理的问题决不能超过两天再帮村民解决,需要上级研究的问题事项则及时跟踪,向群众反馈解释清楚,做到群众心中有数。“脚沾泥土、耳贴大地,从一点一滴入手,以一步一个脚印为证,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一个驻村干部干好驻村工作的技巧。”马占全告诉记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理 文/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