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香飘黄蒿湾,产业助力拔“穷根”

黄蒿湾

一个因蒿而得名的村庄

位于榆中县最北部的中连川乡

2015年之前

黄蒿湾还是国家级贫困村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农民主要以种植

小麦、玉米为主

靠天吃饭现象严重

村里基础差、底子薄、人心散

没有发展动力

“黄土窑洞黄土炕,除了黄土没家当”

当时民间流传的这句话

足以反映村里的一切

从2012年开始,兰州日报社集中对口帮扶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一切在慢慢发生改变,黄蒿湾村于2018年底如期“退出”贫困村序列,与此同时,帮扶干部们帮村里引入了艾草产业,依托甘肃百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全村成立了5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个劳务公司(村集体),截至目前,主导产业艾草种植面积已覆盖全村5个自然村。艾草萋萋味悠悠,每个来过黄蒿湾村的人都会深切感受到产业扶贫那一股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里,正在盛开着父老乡亲的笑脸,这里,正在见证着新兴产业的崛起,这里,正在经历着悄无声息的美丽嬗变。

曾经的空壳村变身艾草产业村

黄蒿湾村位于榆中北部山区中连川乡东北部。全村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属典型的干旱山区。耕地全部为旱地,主要是“靠天吃饭”。曾经的黄蒿湾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产业,属空壳村。

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胡麻、豌豆等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小、散、乱”,没有形成规模,主要以养羊、猪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解决黄蒿湾村一无集体经济,二无支柱产业,三无发展动力的“三无”问题,帮扶单位兰州日报社党委和中连川乡党委、黄蒿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牵线搭桥,成功引进了甘肃百草集团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如今,这一项目已在黄蒿湾的山梁上、梯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小小一株艾草,从引种培育、试种扩繁到规模化种植,它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将经过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网络化销售、资本化运作等一系列业态组合的“神奇之旅”后,成长为一棵“致富大树”。

“我们这里要不是兰州日报社的帮扶,真不敢想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你们从邦邦沟一路下来就能看到,一山山梯田里的艾草已经长到一扎长了,地埂上的丁香、连翘、榆叶梅还在开花,尤其是三产区的科技园里,中药材实验田、艾草苗圃……这一切都是源自于甘肃百草的到来。”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建档立卡户杨学武这样说道。而他就是通过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脱贫致富的,如今的杨学武是甘肃百草北部五产区主任兼农资农机管理部主任,每个月不但有4000元的固定工资,在艾草种植、采摘、收割等环节中,驾驶农机作业每天还能拿到50元的绩效工次,一年下来保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去年我通过异地搬迁,在金崖镇集中安置点住上了94平米的楼房,日子越过越好。”杨学武说起自己这3年里的脱贫经历,脸上始终挂满了笑容。

“我们这个村几辈人穷怕了,由于自然条件差,缺少致富门路;地处偏远山区,农民缺乏劳动技能,也与外界交通不便,缺乏信息服务,特别是干旱少雨,发展产业先天不足。”黄蒿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文同说,自2018年甘肃百草开始种植艾草以来,黄蒿湾村当年就被榆中县委、县政府评为“产业发展红旗村”,在短短的三年内,全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帮扶单位兰州日报社和乡党委、乡政府,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艰辛努力下,驻村帮扶工作队为黄蒿湾村引进了万亩高标准梯田建设的项目,使黄蒿湾村成了全市第一个梯田化的村,特别是引进的甘肃百草公司,在黄蒿湾村种植艾草,使这里有了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现在不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了,艾草的产品加工也开始了。可以说,黄蒿湾村现在已经大踏步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了。

“三变”改革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

随着“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的稳步推进,黄蒿湾村233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甘肃百草,已经有6000多亩土地为农民每年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全村包括49户建档立卡户在内的农民,有40余名工人常年在产区务工,实现116万元工资性收入。通过产业到户资金,甘肃百草公司为全村贫困户实现产业到户分红91.5万元。

“前两年,我们夫妻俩在产业园务工收入超过了6万元,这是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村民马武同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有这样的高收入,多亏了兰州日报社的帮扶,正是他们引进了甘肃百草在黄蒿湾村发展艾草产业,才使黄蒿湾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据了解,马武同从甘肃百草公司入驻黄蒿湾以来就担任起了北部产区副主任兼三产区主任职务,每月除4000元固定工资外,还有农机操作等绩效工资,妻子赵万梅除了在产区从事种植外,也有相当的绩效工资。

建档立卡户马勇同是艾草产业园的第一批工人。“说实话,想都不敢想我们这些留在山里‘没本事’的人,在家门口务上了工,还领上工资分到了红哩!”在马勇同看来,北山一带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黄蒿湾村尤为干旱,要不是来产业园务工,亲手种下药苗,收割下一捆捆艾草,拿上近7000元的工资和2000元的产业分红,他是做梦都不敢相信十年九旱的山窝窝里能搞起中药材种植产业。

如今,在产业园务工的黄蒿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8户22人,他们每人每天的工资性收入有100元,年底每户还有2000元的产业分红,依靠着艾草产业和勤劳的双手,鼓起了家中的钱袋子。据了解,按照产业园的整体构想,在未来两年内,甘肃百草将通过艾草产业园全面完成土地流转,把黄蒿湾打造成榆中北山第一个以产业园为依托的基地村。这就意味着今后黄蒿湾村的农民将彻底告别传统的农耕模式,在自己的土地上一边当“地主”,一边当“长工”。

百草万亩产业园给黄蒿湾村带来的希望让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曾经的黄蒿湾村老支部书记杨景伟感慨地说,“这两年黄蒿湾真是大变样,出门就能看到层层梯田,现在百草公司又来了,这是我们村历史以来没有过的大喜事儿!”艾草产业不仅让全村种植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体村民也通过“三变”改革、产业推进,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极大的提升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方位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兰州日报社联合中连川乡党委、乡政府,根据榆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求,为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争取到了500万元资金用于拉动全县25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积极对接榆中县水务局,为黄蒿湾村争取到一座500方蓄水池项目和5个集中供水点项目;积极对接榆中县工信局,为黄蒿湾村的偏头沟社、解放社以及垲坪村争取了一座移动基塔项目。同时,为了让黄蒿湾村农户更好掌握技能,帮助他们彻底拔掉“穷根”,兰州日报社、中连川乡积极联合县人社局、扶贫办累计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就地转移劳动力100余人,其中黄蒿湾村参与人数达50余人。

此外,兰州日报社联合甘肃百草公司,邀请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杜弢、甘肃省老教授协会蔺海明、陇原艾首席专家刘孜瀚博士,以及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省农牧厅等专家教授每年分批次在田间地头对农户给予中药材种植、田间管理、病害防治等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切实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后劲。

值得一提的是,由甘肃百草自主开发的陇原艾系列产品,在新冠病毒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兰州市各级医院和湖北省的10家定点防治医院使用陇原艾叶进行空气消毒和艾灸治疗,武汉市15个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派发10000人使用陇原艾防疫香囊。

当前,黄蒿湾村产业扶贫项目走在了全省前列,在兰州日报社多年的精准帮扶下,充分发挥了行业扶贫的优势,加速了贫困村产业脱贫的强劲步伐。更重要的是让全村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使村民们坚定了进行生产劳动致富的信心,让劳动力返乡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现实。如今站在远处看去,黄蒿湾村万亩艾草产业园内,醒目矗立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牌和各种中草药宣传牌令人振奋,如火如荼的艾草产业,让这里无不散发着冲破缺支柱产业、缺村集体经济、缺内生动力贫穷面貌的干劲和势头。

兰州日报社首席记者 杨贵智 记者 刘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