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开族学”让孩子懂得修身立德

江西民间自古崇文重教,每逢开学前夕,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名为“开族学”的传统民俗活动。过去,“开族学”一般由大家族的长辈把即将步入学堂的孩子们召集起来,进行集中授课,在让孩子们提前了解学堂生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图片
▲芦溪县源溪村刘氏宗祠中悬挂的82块牌匾,是当地“开族学”重要的教具
崇文重教之风自古便在赣鄱大地盛行,家长除了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教给他们修身立德之道。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并由此衍生出众多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为赣地民间注入了人文活力,使一代又一代人受益匪浅。
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开族学”是趣味性较强的一项。过去,每年临近9月开学前,大家族的长辈便会把即将入学的晚辈召集起来,给他们讲授族规、校规,并以家族中优秀的先辈为例,让修身立德的观念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虽然现在“开族学”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些许变化,但它所要传递的思想是亘古不变的。
教导礼仪规矩
实施奖惩制度
古时,宗族的社会声望与家族中的科举人才有着密切关联。为了宗族的兴旺发达,一些大家族往往会施行“开族学”的教育方式,对本族的孩童进行集中培养,这便是“开族学”的起源。
随着各式学堂的兴起,“开族学”也被赋予了更为宽泛的内容。据江西民俗学者刘晓蓉介绍,“开族学”渐渐演变成了开学“第一课”。这一课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上,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品德教育,教会学子立德修身。
由于江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在“开族学”内容和形式上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研究赣南民俗文化多年的赣南师范大学教师王祐民告诉记者,在赣南地区,“开族学”更讲究教导礼仪规矩。
据介绍,赣南地区的“开族学”早在宋代就已普遍存在。“开族学”是家族中的大事,当天,家族要设宴摆酒,将孩子们所有上学需要用的物品都系上红布,讨一个好彩头。此外,入学的孩童还要在宗祠集体理发,寓意新的开始。
“开族学”这天的课程主要是对礼仪的教导,包括在学校学习时的礼节、接人待物的礼节、对待长辈的礼节等。“过去,教导这些礼节时,长辈们通常是照着族规中所誊写的规矩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更多地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先祖们的优良美德,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王祐民说。
此外,在“开族学”这天,长辈们还会将奖惩制度告知孩童,跟他们清楚地讲述奖励和惩罚的标准,希望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他们在学校的行为。
以匾额为教具
直观感受精神文化风貌
与赣南地区的“开族学”注重礼仪教导不同,宜春、萍乡等赣西地区的“开族学”更加注重对文化精神风貌的传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赣西地区,匾额文化是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萍乡地区,过去许多人家常常会将家风族规刻在匾额上,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
现今,赣西地区的“开族学”就是以这些匾额为教学道具,家族长辈召集孩童们集中后,便带他们参观各户家中的匾额。萍乡芦溪区源溪村的刘志忠告诉记者,以前村中的匾额常常以“廉、孝、节、义”等立德修身之道为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匾额的内容与时俱进,更多的是反映艰苦创业、建设家园、乐观豁达的新文化精神风貌。
“在村中刘氏宗祠中,悬挂着82块牌匾,内容包括忠孝节义、官廉民规、和睦友爱、团结邻里等。每年‘开族学’,孩子们都会先来这里参观,祠堂里的老人会带领孩子们大声朗读这些牌匾的内容,并给他们讲先祖刘凤浩的事迹,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当地的精神文化风貌。”刘志忠对记者说。
将谚语写在纸条上
与父母分享
修身立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在抚州、吉安等地,父母会在“开族学”这天抽出半天时间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分享他们对修身立德的感悟。
图片
▲“开族学”当天,乐安南村乡老人向孩子和家长们讲述传统文化
遂川县戴家埔村从事了40多年乡村教育工作的戴纤茂告诉记者,以往在戴家埔村,“开族学”的前几天,孩子们会聚在村中的私人藏书楼里查找一些关于古代立德修身典范的书籍。随着时代变迁,过去的事例因为太过久远而很难让孩子们产生共鸣,所以逐渐演变成“开族学”当天,孩子们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谚语写在纸条上,与父母分享,同时把自己选择这条谚语的原因和所得感悟一并告诉父母。这就是当地的“开族学”习俗中的“传谚语”环节。
据了解,现今“传谚语”的内容已十分广泛,有关于立志的,有关于读书感悟的。“过去,有些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古籍中的人物事迹不太了解,但谚语通俗易懂,他们看了之后多少都能说出一些体会,从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上课’。”戴纤茂说道。
现今,一些有心的父母还会将写有谚语的纸条保存起来,等到孩子完成学业后再拿出来让他们回顾,总结经验和得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办简单“破学宴”
赋予美好寓意
江西民间崇文重教的风气从古时教书先生有较高的地位便可窥知一二。每年农历正月,家中有条件的百姓都会专门宴请教书先生;每逢结婚、做寿、乔迁等大事要摆宴席时,也都会邀请教书先生。过去,江西各地都有的“三宴席”,便是江西人崇文重教传统的经典代表。所谓“三宴席”,是指破学宴、毕业酒和升学宴。其中,毕业酒和升学宴大家都不陌生,但对于破学宴,或许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
“破学宴”其实就是“入学宴”。过去孩子入学前,父母会为其购置书包、纸、笔、墨、砚等学习用具,以准备送孩子去“破学”(入学),意为打破原生蒙昧状态,开始求知求学。“破学宴”一般在“开族学”当天举办,即将入学的孩子要吃两个加入了葱、蒜的荷包蛋,因“葱”与“聪”谐音、“蒜”与“算”谐音,预示着将来读书会更聪明、更识算。
在祠堂前竖桅杆
读书和立德要兼顾
其实,以往江西民间“开族学”这天的活动内容还有很多,只是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逐渐消失了,如曾经在赣东北地区流行的在祠堂门前竖桅杆的习俗。
记者了解到,古时为让后人向考取过功名的人学习,民间有“建坊表”的习俗,通过为历代考取功名的人设立牌坊来激励后人。此外,还有在宗祠门前竖功名杆、挂牌匾等习俗。但对于那些品德良好的人,为让后人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则会在祠堂一侧竖起桅杆。
桅杆也是有长短和等级之分的,如若是在本地做了好事,桅杆顶端是圆形的;若是在外地做了好事,桅杆顶端则是尖的。好事做得越多,桅杆的长度也就越长。大多数桅杆都由青石条制成,底座则用一米左右的长条石做成,上面可记录品德优良者的姓名、功绩以及立桅杆的过程等信息。
来源:江西晨报
编辑:吴琼
审定:邓芳
核发:杨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