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里的“正店”到底是啥?门口排队,里面醉生梦死

《清明上河图》有着“绘画版的宋代史”之称,它不仅全面展现了一个朝代的世风民情,还把宋代人文世俗统统勾画至微保留至今,难怪有学者说看懂了《清明上河图》就搞懂了北宋史。
这幅传世名作长超五米,而宽度却不足一尺,画工精深入微,许多细节中藏着不易察觉的历史信息,因此,真正想要通过这幅画去了解宋史,不得不将其放大十倍以上逐一观赏才行。
图片
正店
画作为古代都城街市风貌留下了最为完整的“影像”,其中有个特点与今天的城市无异——饭食酒肆的餐饮业最为多见,吃喝玩乐永远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主题。
整幅画卷中的餐饮不下四五十家,其中还不包括河畔与桥头的那些摊贩。有开得颇为大气亮堂的羊肉店,也有藏于巷弄的苍蝇馆子,张三家开饼店李四家蒸馒头,至于买醉的去处,什么清风楼八仙楼则是一家比一家豪华。
图片
局部
大概古今任何一座都市当中,都会有一处最为豪华最具规模的“标志性”楼宇,在《清明上河图》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名为“正店”的一处大型楼阁。
将画面中“正店”所在局部放大十倍,可以看到,“正店”的门口人头攒动,拥挤的宾客正在排队,而“正店”里面则是觥筹交错醉生梦死的热闹场景,那如此热闹的“正店”到底是啥呢?
“正店”一楼招牌处另有两块被宾客遮掉一半的牌匾,结合图景隐约可以断定,其一是孙记羊店在“正店”设立的分号,其二则是售卖酒水旁边的“香汤”馆。
图片
局部
而“正店”的楼顶插满了花旗彩杆,在整幅画卷当中这处建筑是最为“花枝招展”的,不但气派而且显得热闹非凡,这样的建筑在宋朝时有专门的称呼,叫做“彩楼欢门”。
“彩楼”,自然是指飘曳着彩旗的楼宇,而“欢门”,自然意指汴京城最为欢快的去处——这里吃有孙记羊店的招牌名食,喝有大桶的汴京原浆,邀上三五好友在这边便能胡吃海喝大快朵颐,岂不美哉?
不过,仅仅只是吃喝尚不足以诠释“欢门”二字,在“正店”之类实则还有让不少文人骚客乐不思蜀的乐趣所在。
图片
正店内的客人(剧照)
“正店”,在宋朝是需要经过严格审批才可设立经营的场所,其中但是售酒就属于宋代的“特许经营”范畴,而“正店”不仅售卖酒水还兼有堂食贩卖。
在这处汴京城最为豪华的“正店”酒阁之内,还有配备着卧床的高级VIP厢房,它还提供另外一种更为高级的“特许经营”。
宋代的酒醋盐均属于严控的特许范畴,凡是开设有酒醋盐经营的均需获得朝廷许可,除此之外,像正店这种规模较大的“彩楼欢门”,还另外配备有陪侍的歌舞艺伎,也同样是需要朝廷颁个本儿方可经营的。
图片
艺伎剧照
宋代几乎没有单独开设的“青楼”,“彩楼欢门”就包含有青楼在内,所以“正店”楼上的雅间均配有卧床,以便宾客在觥筹交错时欣赏歌舞艺伎的表演。
因此,在大型的“正店”门口总是车水马龙宾客排队,而“彩楼欢门”的里面总是一派醉生梦死的热闹场面,在整幅《清明上河图》中“正店”绝对是最能体现汴京繁华的地方。
图片
清明上河图歌舞剧
其实,宋代的“正店”就是包含了青楼的大型酒肆,当时还没有单独的“青楼”概念,而“正店”和“彩楼欢门”之内就兼有青楼。
看过《清明上河图》之后才发现,原来青楼在宋代有着更为高雅的称呼——“正店”或“彩楼欢门”,也许,现代的“正点”一词正是源自宋代“正店”,而“欢门”则直至民国都秉承了宋代“彩楼欢门”的涵义,现代的“欢场”因此也是源自“彩楼欢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