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犹在,你远行!追记贵州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副所长韦成刚

一座桥,一个人。桥犹在,你远行。
曾经的喧哗,而今只有小河的水在静静流淌……
韦成刚是打边河的孩子,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二十多年来把感恩乡里、回报社会的执着融进血液,成为照亮麻山、服务家乡的掌灯人,更成为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引路人。
图片
韦成刚走在修好的同心桥上
暴雨洪灾冲不垮贵州紫云打边河上用爱心浇筑的“同心桥”,却“带”走了修桥者——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副所长韦成刚。
今年6月,刚刚度过47岁生日的韦成刚,因病住院检查出肺癌晚期,这位战胜过贫穷、饥饿和人生挫折的铁汉子,不幸被突如其来的病魔无情击倒。
7月26日,韦成刚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永远定格在打边河畔。弥留之际,他喃喃道:“(被洪水冲垮的)达帮支线抢修好了么?”
图片
悼念:一座桥一生情
2020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战疫情、抗洪涝……作为紫云供电局最大的供电所松山供电所副所长,韦成刚尤其不易。
年初,一次冒雨抢修后,韦成刚受寒感冒,咳嗽不断。数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他早已习惯“感冒发烧不吃药,扛扛就过去了”,转身便投入到一系列保供电工作中。
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直到7月初,咳嗽不见好转的韦成刚浑身乏力,喘不过气来,不得不暂停手头工作。
那天,他像往常上班一样,与74岁的老母亲道别,跨过寨子前的“同心桥”,匆匆赶往县人民医院。过往数十年里,他无数次路过汛期的打边河,回望狮子寨烟火点点,憧憬着终有一座桥能跨越打边河,通向新的世界。
很快,诊断结果出来了:肺癌晚期。重症监护室里,一直处在昏迷状态的韦成刚,偶尔喃喃自语,勉强听得清的都是关于保供电的事,住院前几场暴雨冲坏了好几条线路,那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地方。
其实,作为6次去紫云县采访韦成刚的我,深深知道韦成刚还有更多放不下的事情:早年丧妻的他,一直渴望家庭的温暖;他也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找到好工作,二女儿今年毕业,至今未找到工作。我数次深夜与他长谈,但始终不敢去触碰他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我想他一定也希望做一个普通的人,不为外界所累,更加真实地为自己活着。
松山供电所内,韦成刚的安全帽和工具包寂静地躺在柜子里,伴他爬山涉水的摩托车落满尘土……此时打边河正值汛期,河水猛涨快至桥面,裹挟着漂浮的树枝撞向桥墩,犁开两道洪流奔向山的那边。
他是打边河的孩子,四年前“同心桥”通了,打边河见证了韦成刚三十年修桥夙愿成真;而今天,它却目送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远走。
图片
韦成刚的感人事迹曾被《文化周刊》大篇幅报道,同时他也被中电传媒评为2016年度最美电力人。
致敬:许山河以初心
麻山地区是贵州省最典型、最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也是贵州贫困地区的代名词。1973年,韦成刚就出生在位于麻山腹地的紫云县松山镇同心村狮子寨一个普通的苗族家庭。
桥,是韦成刚童年的梦,也是藏在他心中感恩和回报家乡的大事情。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是韦成刚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简单的话语,驱使着他一生都在做两件大事:报恩和修桥。
从普通农民,到村委会副主任,再到一名普通的供电员工,二十多年来,他坚持用自己平凡的举动,感恩乡里、回报社会。
2000年,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头脑灵活、干劲十足的韦成刚尝试应用科技搞立体种养殖,当起致富带头人,带领同心村摘下贫困村的帽子,开始迈向小康之路。
为改善打边河生态环境,从2014年起,韦成刚工作之余,沿着河边栽了五六里路的树苗,才有了如今打边河岸的绿树成荫。其间,他还到紫云县农业局水产所“化缘”,先后争取到20000余尾鲤鱼、鲫鱼鱼苗投放喂养。
2015年4月,韦成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4月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干部;2017年7月获评第五届“感动南网”人物,同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授予“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光荣称号。
“我只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不管谈及修桥、种树,还是抄表、巡线,韦成刚的回答永远这么朴实。但在众人眼中,这是对打边河、对大山的承诺,对感恩、对初心的坚守,是韦成刚最动人心弦的情愫。
斯人远逝,但其点亮的精神灯火永不熄灭。对韦成刚的最好纪念,就是赓续力量、接棒前行,用电点亮小康之路,用心服务脱贫攻坚,用铿锵的脚步去履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忠诚使命。
苦点、累点,不枉此生;担当、奉献,此生无悔。这段记录在韦成刚微信朋友圈封面的话,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谭欢
编辑:王安琪
校对: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