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魔力”?洱海生态廊道那么会“涨粉”!

要问大理哪里是休闲健身、观赏洱海风光的好去处,洱海生态廊道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如今,对咱大理人来说,打卡洱海生态廊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外地人来说,到生态廊道走一圈,还是可以收获很多惊喜的。

昨天,生态廊道就迎来了一批特别的“游客”,只两个多小时就成为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铁粉”。

生态廊道又添“铁粉”

昨天,由富滇银行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云南网承办的“‘富民兴滇幸福小康’2020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云南行采风活动”到洱海生态廊道开展实地采风。

参加采风活动的记者有30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既有新华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中国网、中新网等中央级媒体的记者,也有东方网、华龙网、浙江在线、湖南红网、山东舜网、中国江西网等各省重点网络媒体的记者。

昨天下午2:30,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在生态廊道南入口集中,他们或乘电动观光车或骑自行车前往目的地龙龛码头。一路上,记者们被生态廊道的颜值深深吸引,不停用手机和相机拍照、拍视频。

生态廊道哪里最美?当然是位于洱滨村的“一公里示范段”了,这里可以说是生态廊道的“颜值担当”。在这里,记者们观看了《洱海生态廊道宣传片》,向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指挥部工程部相关负责人了解生态廊道的建设情况。

听完介绍,再到洱海边上看看清澈灵动的洱海水,这种眼见为实的洱海保护成果让记者们纷纷点赞。

离开“一公里示范段”,记者们乘车到了龙龛码头,这里是这次活动的终点。虽然记者们只参观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已经成为生态廊道的“粉丝”。

李晓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在生态廊道上走了一圈感觉特别好,我特别喜欢这里的环境。前几年洱海的生态出了一些问题,全国人民都比较关心。经过几年的治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之后,洱海保护取得很好的成果,这让我惊叹。

王庆文

腾讯新闻

王庆文是大理市凤仪镇人,一直在昆明工作。采风活动结束后,他感慨连连,“今天参观完生态廊道,可以明显感觉到洱海的生态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水质很好,我为咱大理洱海保护取得的成果点赞,以后还会经常带着朋友家人过来观赏游玩。”

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

这些记者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大场面”,为啥会为生态廊道所“倾倒”?这就给你说道说道。

洱海生态廊道的全称是“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它可不是一条简单的“路”,也不是一个“公园”,而是洱海保护的一道重要屏障。

洱海生态廊道

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总用地898.34hm²,总长156.08km,主线长129km,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工程、生态监测廊道建设工程、生态搬迁工程、管网完善工程、科研试验地建设工程等。

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洱海水生态系统抢救模式下的重要举措,是洱海保护体系最后一道防线。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达到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为构建生态城市构建关键的生态资产库,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项目中洱海生态监测廊道的建设将洱海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机的连接起来,将众多零散分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串联起来,构成统一整体的生态旅游景观空间,使其与周边环境均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拓展了人们的游憩空间,提升了城市活力,贴近民生,体现民意,是惠及市民的社会工程,为大家提供了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

除了这些,生态廊道里还有一些精巧的设计。

图片来源:薛振平▲

图片中的是月亮灯。当夜晚亮起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一轮弯月,让人不由想起洱海月的意境。据介绍,这种低矮的路灯和高杆路灯不同,属于低干扰的照明系统,照明的区域比较小,既能够满足照明的要求,也尽量降低了光照对廊道中生物的影响。

在廊道上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智慧廊道系统的电子屏,在正式启用之后,大家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记录、计算自己的步数和运动量。

此外,生态廊道的人行道和骑行分离的,既方便又安全。公共厕所、共享单车停车点、驿站等设施正逐步完善中,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

经过深入的了解,各路记者收获满满,待报道发出后,咱大理的洱海生态廊道又要“红”一波,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记者:张辉 李娇霞(实习生)

编辑:陈琳玲

值周:胡亚玲

主编:李胜

总编: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