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盐灶村!全村“牛气十足”奔小康

日报君本期带你看——铁山港区营盘镇盐灶村

走进铁山港区营盘镇盐灶村肉牛养殖基地,一头头体形硕大的肉牛正悠闲地嚼食草料,工人们忙碌地清理牛舍、添加草料。眼下,铁山港区营盘镇盐灶村正着力推动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促农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

盐灶村位于铁山港区营盘镇的中部沿海,为“十三五”时期贫困村,以前一直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方式开展生产生活,产业粗放低效、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着盐灶村的经济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单一的问题,打开产业发展新格局,驻村工作队员经充分考察调研,确定盐灶村以绿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培育龙头产业,建设示范基地。2017年,盐灶村通过贫困户和村干部入股、政府扶持等渠道,共投资600万元(其中,营盘镇509户贫困户和村“两委”干部自愿入股资金235.7万元),流转整合520亩丢荒多年的土地发展肉牛养殖场项目,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运行模式,打造以种植牧草养牛为主、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为辅的村级集体经济示范项目。

盐灶村的贫困户靠什么脱贫?

我们一起来看看~

罗远燕摄/制

“肉牛养殖基地项目以集中养殖为主,采取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返本分红的模式,使贫困户直接受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收入长效化、发展后劲有保障。”铁山港区绿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盐灶村支书黄平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建成400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1个,饲养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品种肉牛290余头。

肉牛养殖场。吴杰摄

有了产业,贫困户向上的动力和脱贫的信心更足。“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收成不好日子就难了,自从到牛场来打工,生计不愁,日子也好了。”在肉牛养殖基地,村民占彩兰一边将打碎的玉米秆、麦麸等拌成的食物放入食槽里喂牛,一边和记者闲聊。

占彩兰在喂养肉牛。吴杰摄

占彩兰是盐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4口,其中3人身患残疾,长期需要人照料,即便占彩兰再勤恳,日子也难有起色。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光入股肉牛养殖场和砖场这两项“投资”,占彩兰每年就能增加4800元的固定收入。肉牛养殖场还为占彩兰提供务工岗位,占彩兰农闲之余便在肉牛养殖场做些杂工,每月也有800元收入。“幸亏政府关照,我入股砖厂、牛场有分红,在牛场做工还方便照看家里,种木薯、种花生,还有产业奖补,生活越来越好了。”谈起家里变化,占彩兰感慨道。

肉牛养殖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仅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更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新法宝。“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出售肉牛37头,收入42万余元,2019年,已有2017年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21人获得第一笔返本分红资金12.74万元,村集体收入增收7万多元。”盐灶村驻村第一书记班玉玲说。2017年底,盐灶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村集体收入46.494万元,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568人中,已经脱贫132户555人,贫困发生率低于0.5%。

记者在采访第一书记。吴杰摄

“目前,肉牛养殖场正在升级改造,利用养殖场现有设施进行改建改造,原有场地总面积不变,完成升级改造后,养殖场肉牛存栏数量可实现翻番,养殖规模可达600头肉牛。”班玉玲表示,虽然目前盐灶村还有4户13人没有脱贫,但对决胜脱贫攻坚战信心十足。下一步,盐灶村将重点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在加快推动肉牛养殖场升级改造、壮大肉牛养殖基地项目投产收益的同时,致力打造大米加工厂、现代果蔬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建立村集体产业稳定增收机制。此外,通过政策兜底、“因户施策”助推精准脱贫;开展种养等技能培训、指导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落实医疗补贴、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多项举措,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

关于这组报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我市于6月8日启动了“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组织和动员全市媒体记者全力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宣传工作中来。《北海日报》开设《“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专栏,于6月至7月对我市79个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全景式、全覆盖宣传报道,全面宣传北海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宣传以黄文秀精神为内核的榜样力量,以决战决胜之势发起最后总攻的时代担当,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