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培养士官”:当青春的选择遇上时代的变革

“定向培养士官”:当青春的选择遇上时代的变革

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在地方高校定向培养,经过严格学习训练后来到部队,成为士官队伍的新生力量。道路千万条,他们汇集一起,目标一致向前行,凝聚成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题记

定向培养士官的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实施,执行现行专科提前批录取政策……随着《关于做好2020年招收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通知》的下发,2020年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定向培养士官的工作展开了。

《通知》背后,体现了我军士官人才培养制度的发展变化。军队士官制度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相关数据表明,士官在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兵力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美军已达64%。我军的士官制度是根据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的。1978年,我军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将一部分义务兵改为志愿兵,这是我军士官制度的雏形。1998年、1999年我国先后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士官制度改革由此启幕并开始了新的征程。2003年,我军首次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2012年,我军开始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有数据表明,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已占到士兵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既有由义务兵成长起来的,也有从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招收的,其中最年轻的成分就是定向培养士官。

《通知》的下发,将改变很多学子的命运。从校门到营门,从操场到战场,定向培养士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旅程?如今,武警部队定向培养士官的合作高校已发展到18所,年度培养数量由百余名发展到3000余名,专业涵盖了20多个特色学科,毕业分配到部队的定向培养士官中有1100余名担任班长骨干、1000余名被评为“优秀士官”、300余名立功或考学提干……近日,记者走进曾承办武警部队定向培养士官军地联席会议的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采访,又走近几位经地方高校定向培养、目前已在部队工作的士官,记录了他们的强军故事。

最初的遇见

张智博,1997年出生,来自“关外第一重镇”葫芦岛市。他个子高、眼有神、说话快,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

2015年夏天,张智博在紧张的刷题与模拟考试中挣扎,填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海军飞行员,憧憬着有一天驾驶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后,张智博虽顺利通过体检,但不理想的高考成绩令他与“蓝天梦”失之交臂。

张智博回忆,那些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是复读续圆梦想,还是报名参军入伍,困惑和迷茫萦绕心头。直到有一天,他随手翻开《辽宁招生考试之窗》——一本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指导的书,促成了他与定向培养士官最初的遇见。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51年,是为服务抗美援朝和新中国交通建设成立的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在学校简介中,“为部队定向培养士官”几个字让张智博眼前一亮。

“既是学生又是兵,到底是学生还是兵?”张智博带着疑问搜百度、查知乎,却没找到答案。他又请父母打听,得到的回答也是语焉不详:军地联培联训、培养士官人才、上学不用花钱、毕业即能就业……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武警部队合作定向培养士官,于2014年首次招生,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定向培养士官了解得不多。虽然张智博心中的问号没有全部被拉直,但“毕业就能走进军营”的承诺打动了他。既然当不上海军飞行员,那么走进橄榄绿军营,像大国工匠一样服务国防,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夜幕降临,张智博漫步海边,凝望远处灯塔,塔上发出的光芒让他看到了方向。

“考试之窗”为张智博打开了一扇窗,也为追梦遇挫的孙智宇推开了一扇门。孙智宇是艺术类考生,艺考分数揭晓,他的专业课成绩出色,但文化课成绩拖了后腿。街坊邻居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陆续收到好消息,他们一家人只能分享着别人的快乐、忧伤着自己的忧伤。

那天,孙智宇正在“考试之窗”的留白处画一款新游戏里的卡通人物,“为部队定向培养士官”几个字犹如一粒石子坠入他那已逐步平静的心湖,不仅激起层层涟漪,还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直向往无拘无束的孙智宇,之前从没想过自己会踏入军营,他觉得直线加方块的硬朗轮廓与自己画笔下的天马行空格格不入。怕被别人看不起,怕父母着急上火,怕自己没有未来,遇见就是机缘,把握就有希望……孙智宇自己做主,决定报考定向培养士官,并且选择了可以发挥专长的影视动画专业。

既不兴奋,也不难过。那个盛夏,孙智宇虽没与阳光撞个满怀,可他仍然期待秋天的收获。告别居住的小屋,收起所有作品,他坚信:出路,出路,走出去自然就有路。

人们说,有一种考生叫山东考生,尽管全国各地考大学都不容易,但山东尤其难,因为教育水平高、每年考生多、考生中学霸多,考生想在山东脱颖而出,就要比其他省份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也是在那个夏天,高考分数揭晓后,山东临沂高三学生林帅的境遇很尴尬,他的分数离一本线相差甚远,在二本也选不到好专业……在当过兵的父亲的启发下,他将目光聚焦“定向培养士官”,发现这是从军报国的一种选择,而且毕业即就业的承诺也着实吸引了他。但他的分数比山东本地招收定向培养士官的分数线差了一分,强烈的愿望促使他选择了服从调剂,远走辽宁求学。

高考后,张智博、孙智宇、林帅又发现了一条路,这条路上不仅免学费、学技术、包分配,还有军人的神秘与荣光。他们选择了这条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路,往前走会碰到怎样的风景?会不会在蓦然回首时发现,原来这就是人生一次最好的遇见?

相逢是首歌

秋水潋滟,云轻如棉。在沈阳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位于沈北新区的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迎来了2015级新生的报到,绿荫小道、教学大楼、图书馆、宿舍楼,到处人头攒动。

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张智博是在父亲陪伴下来的,显得怯生生;林帅沿当年齐鲁前辈闯关东的路线奔波而来,眼里充满好奇;孙智宇则有些怡然自得,他深吸一口气,品味着校园里花朵的芬芳……他们邂逅在“定向培养士官”的阵营,置身于军地联培联训的大潮中。也就是从这时起,他们开始经历一场成长之痛。

“定向培养士官”自2014年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以来,辽宁总队就派出骨干力量轮流驻校,参照部队管理模式,帮带组建模拟大队、中队和党团组织,让这些被人们称为“士官生”的学员提前感受部队的氛围。各种考虑可谓周全,各种措施可谓到位,但对以往无拘无束的地方青年学生来说,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军装一发下来,就有学员迫不及待地穿上,结果常服腰带扎到了作训服外、鞋子与服装搭配不当,闹出不少笑话。全校万余名师生,只有他们这40来人穿着迷彩服,回头率固然很高,但由于军人的精气神尚未养成,大家都感觉怪怪的。

为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张智博没少动脑筋,但由于功夫不到家,他先是把被子叠成了“大面包”,而后整成了“豆腐脑”,怎么叠也没叠出个棱角。第一次内务卫生检查,张智博的被子就被扣了分。情急之下他要去讨个说法,却被班长拉了回来:“出了问题多在自身找原因。”事过多年,张智博仍记得班长的这句话,每每遇到问题就会在脑海里响起。

灵魂根植精神的沃土才会放出光芒。定向培养士官学员刁闻雨来自一个四代从军、辈辈光荣的红色家庭。家里的红色故事很多,其中刁闻雨最爱听也最爱讲的故事是:1940年冬天,他的太爷爷与战友在山中遭遇日军,弹药耗尽,拿着一把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后来,这把刺刀成为家族的荣耀,保存于地方有关部门。

位于士官公寓一层的“红色记忆”展馆里,存放着5700余件老物件,是总队负责“士官班”的同志发动大家网上淘、主动捐建成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军帽军服、手稿信札、喜报奖状、英烈遗物,都有着鲜明的红色记忆。刁闻雨置身其中,热血沸腾。

“爸,把咱家的传家宝捐给展馆行吗?”刁闻雨的这番话出乎父亲意料,同时又令父亲激动万分,这个曾入伍16年的老兵在地方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往返近2000公里,将那把传了一辈又一辈的刺刀交到了刁闻雨手中,放在了展馆里。

如今,展馆不仅是“士官班”注入红色基因的摇篮,还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同时也吸引了不少驻地群众前往参观。

校领导说,“红色记忆”展馆不仅见证了“士官班”的建设发展,还拓宽了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张报纸的力量有多大?幽幽墨香吹开了直视军营的一扇窗,有规有矩也为直通部队塑造好了一个型。总队业务部门专门为“士官班”订了报刊,把“三个半小时”“条令竞赛”“汇操比武”等活动和制度在校园里开展起来、落实下去。

“士官班”成立后给一墙之隔的学校家属楼带来了一些影响,哨音、口令声、呼号声时常打扰群众的生活。“士官班”的骨干捧着报纸说:“咱们可以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出早操时不喊口号。”提议获得大家支持,行动则赢得群众点赞。

这件事以后,“士官班”经常利用休息日到社区帮助群众维修电器、清运垃圾。去年冬季的一天,住在学校附近一幢居民楼里的一位老人晕倒在家,听到呼救声的“士官生”迅速赶到现场。他们拨打急救电话、取来棉被保暖、合力抬运患者,为抢救老人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脚下不踩三尺泥,哪来头顶一片天。搬石头、除杂草、粉刷墙,改善营区政治环境,添置哑铃、沙袋等训练器材,总结创作队风、队魂、队歌……士官公寓成为学校里相对独立的绿色营盘,“士官班”更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7年的一天,学校绿化带突然起火,正要去上课的林帅等17名定向培养士官学员迅速取来灭火器,扑火焰、战浓烟,不到20分钟就将火扑灭。还是那年的一天晚上,学校综合施训楼上的水管爆裂,正在参加晚点名的34名定向培养士官学员冲了上去,堵裂缝、清淤水,浑身湿透。

借船出海、同培共育,有融入也有火花。

“如何让今日校园学子成为明日战场精兵,实现从校门到营门、从操场到战场的无缝对接,我们双方都得应变。”在“供给侧”精准对接“需求侧”的会议上,军地双方你来我往,气氛十分热烈。“士官班”组建之初,总队业务部门的同志推门听课,发现授课内容很精彩,但缺少军味和战味。他们与学校反复协商,经上级批准后组织授课教师赴驻沈阳、盘锦、营口、大连等地部队调研。双方像搞市场经济一样讲条件、提需求、抓改进,让定向培养士官学员既打牢专业底子,更塑好军人样子。

根据部队任务需要,学校教师设计研发了机场、车站暴恐防范和防逃制逃等系列实战化教学软件。授课教师每年至少赴部队调研一次,成了学校与总队的一个约定。去年,根据武警部队任务需要,学校又新增设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两个专业,为了让专业技术对接岗位、瞄准战场,授课教师又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拔节中成长

随着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士官班”的军事化管理日趋正规,但与部队相比,还有着不小差距。

大一的那个暑假,张智博按照学校计划安排来到营口支队教导队参加集训。教导队的营区靠海,空气湿咸,烈日下的高强度训练犹如汗蒸。张智博来了以后,作训服几乎就没干过。白天训练很辛苦,好不容易熬到夜晚,却又要忍受蚊虫的侵扰。

除了训练生活上的不适,还有思维模式上的不适。一次,熄灯号响起,宿舍内的灯熄灭,被学习训练捆得紧紧的“士官生”很快进入睡眠状态,没过几分钟便鼾声响起。这时,不知是哪个班传出“嘁嘁嚓嚓”的声响。值班员吹响哨音,眼睛还没睁利落的张智博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班长拉出去集合。在操场上听了20分钟讲评,张智博越听越不理解:“一人有病为何全家吃药?”他心里为此结上了一个疙瘩,几天也没有解开,直到后来他看到一个场景——

那天,中队官兵冒着大雨训练,就在准备收操时,一名士官“掉了链子”,动作出现明显失误。中队长扔下一句“还是欠练”,准备集合队伍返回营区。这名士官很要强,主动要求冒雨接着练。几名士官站出来要求陪着练,张智博也留了下来跟着练。他觉得这个团结一心的场景很感人,心中的疙瘩不知不觉解开了。

有位哲人说:“你的每段痛苦经历都是你人生中优美的风景。”孙智宇就经历了一个不痛不成长的过程。

按照部队和学校制订的计划,定向培养士官学员在校学习两年半后,须到部队实习半年,学习和实习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上级才会下达士官任职命令。那年冬天,孙智宇离开校门来到辽阳支队,进行毕业前的实习。

班长通过短暂观察,发现孙智宇这名“准士官”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训练和管理上还有明显不足,便善意地提示他:“就把自己当个新兵吧。”这话让孙智宇心中十分不爽:士官就是士官,怎能低下头当新兵?

一天晚饭前,排长让各班展示擒敌拳训练成果,孙智宇所在班的班长有勤务、副班长出公差,全班就他一个非义务兵。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全班训练,结果指挥位置和示范动作都出现错误,在全排战友面前出了洋相。

“没有伤痕累累的痛,哪来本领过硬的实?”“出洋相”让孙智宇明白了这个道理。夕阳的余晖把营区映得火红,两个身影被拉得很长,孙智宇主动拜一名上等兵为师,练得很用心。在基层部队实习,他不仅脸晒黑了、脚磨出了泡、手长出了茧、身上有了浓浓的汗味,更让他坚定了尽快变成一名合格兵的决心。

到抚顺支队实习的林帅,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在校内,他身上出现什么问题,老师总是点到为止,不太较真。现在到了部队,班长虽然与林帅年龄相仿,但说起问题来一针见血、不留面子。

刚到中队那天,驻地下了一场暴雪,林帅等5名定向培养士官学员拿起工具加入扫雪队伍。虽然干得满头大汗,但因为不会用铁锹将积雪拍出形状,他们被班长批评了一顿。没过两天,因为内务不合格,班长又说了起来:“别人用脚整得都比你们强。”听了这话,林帅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满以为来部队会得到很多温暖和照顾,没想到却接连挨批,林帅的心情跌入谷底,认为班长不近人情、部队没有人情味。

春节临近,官兵个个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营区内充满节日气氛。但林帅并未感到兴奋,这是他离家后过的第一个年,这个大男孩几天来常在深夜起身远望家乡方向,细数天上繁星。

除夕之夜,全班战友围坐一起吃饺子。林帅夹起一个饺子放入口中,没想到“咯噔”一声吃出了个硬币。班长和战友齐声祝贺,说林帅新年度一定会有新进步。林帅细品饺子,发现肉多馅足、味道可口,简直就是家里的味道。他一问方知,为包好这顿饺子,班长下了很大功夫。

“部队不是不讲人情,而是人情味特别重。”林帅从点点滴滴中发现,班长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训练管理铁面无私,但心里一直惦记着班里战友,每次轮休回来,他都会给大家带好吃的。林帅熬夜为中队制作视频时,班长每次都准备好夜宵陪他加班。

发津贴的日子到了,林帅特别高兴,想买点好吃的与班长分享,不料班长却说:“咱们从伸手要钱到自己挣钱,首先要报答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没见母亲戴过戒指,常听父亲唠叨肩膀疼……想起这些,林帅拿起手机网购了一枚工艺品戒指和一台简易按摩仪,虽然并不贵重,但快递到家中却让父母深受感动,说孩子在部队长大了。

同样拿到津贴,张智博给当中医的母亲买了一个护眼仪,给四处奔波做生意的父亲买了一个足浴盆。孙智宇拿到津贴,第一时间给母亲和姐姐发去微信红包……

一位智者曾说,把一粒种子栽进瓦砾,它永远不会变;把种子深埋进适宜的土壤里,奇迹就会出现。

扎根在沃土

一个个定向培养士官告别校园步入军营,如同一根根劲竹扎根沃土。

金秋,收获的季节。在战友的掌声中,定向培养士官宋飞宇胸戴红花离开朝夕相处的中队战友,踏上新的征程。在他的行囊里,装着一份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此时,宋飞宇的脑海里浮现出2017年夏天的那个场景,他同样胸戴红花,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师生的欢送下,昂首阔步走出校门,走向向往已久的军营。

刚下中队的宋飞宇,很想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无奈出现“水土不服”,因工作失误受到批评。

拥有一颗进取心,不管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怕。宋飞宇以能者为师、向班长看齐,训练场上肯吃苦、补短板,任务面前站排头、带头干。渐渐地,他得到战友的认可,受嘉奖、当骨干、获评优秀士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按照中央军委下发的有关规定,宋飞宇以荣誉为阶梯,达到报考军校条件。他全力冲击,成功考取,弥补了当年高考时的遗憾。

同样分到基层中队的王雪山,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成长之路。

毕业前,王雪山被借调到上级单位参加一项重要活动。任务完成时,已过了毕业季,同届同学大多被分到专业岗位发挥特长,而他却被分到基层中队站岗执勤。

“我站的不是岗而是寂寞……”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王雪山工作积极性下降、失落感陡生,多次打电话跟家人透露想退役的念头。

一次班会上,班长李阳特意介绍了“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白方凯、卢晓波等人的事迹,然后语重心长地讲起“即便身在平凡岗位、身为普通一兵,也能在人生道路上奏出精彩乐章”的道理。王雪山深受触动,想了很多很多。从那以后,无论面对怎样的工作,他都踏实肯干、毫无怨言。如今,王雪山已是总队综合信息保障中心信息运维室的一名计算机技师。碰到网络、计算机的疑难杂症,他就边学习边排查、边实践边提高,很快成为大家公认的网络“大咖”。

每滴汗水都不会付诸东流,如果你对梦想执着到底,就不会被困难压垮。定向培养士官学员、预备党员、学生会部长、校摄影协会会长……刘金硕头顶数道光环下到基层部队,但他的兵之初却让人大跌眼镜:训练跟不上、专业用不上……偏偏这时,女友又提出分手,感到焦头烂额的刘金硕萌发了提前退役的念头。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生活总会以相似的姿态不约而至。冷静下来的刘金硕决心通过实干找到人生的突破口。他先是主动请缨,发挥特长圆满完成了建设支队网上史馆的任务。之后,他又将3D建模、虚拟漫游等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军事训练,创新了考核方法,让领导和战友重新认识了他这名定向培养士官的价值。

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风景不一样。去年,刘金硕调入武警部队作战指挥中心,担任指挥系统操作员。他说,尽管挫折不断,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不懈努力,努力到超越自己,就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曾就读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郭禹良,毕业后分到辽宁总队通信大队机动通信中队。从祖国西南到辽沈大地,从事未涉及过的领域工作,这对于郭禹良而言是个挑战。

那时候,郭禹良不仅要担负值班任务,还要抓紧学习超短波、短波卫星等陌生领域知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且刚熬过“新手区”,就会面临下一道闯关升级考验。

2018年,总队组织通信兵比武集训,参训的生长士官、大学生士兵、业务骨干、定向培养士官,个个都有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郭禹良买书籍、上网课、练操作,努力实现从“青铜”向“王者”的转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百余人的同台竞技中,郭禹良所在的定向培养士官队伍平均成绩名列第一,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学员。如今,已成为总队综合信息保障中心计算机操作员的郭禹良又开启了新的自学模式,围绕岗位需求增长新技能。

挺住重生之苦,承受转型之痛,幸福就会在不远处招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的定向培养士官马宁在校时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代表学校在沈阳市大学生运动会上勇夺3金,并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名次。可以说,无论是对自己的两条腿还是所学专业的“四个轮”,他都信心满满。

然而,基层部队这块磨刀石让马宁经受了更全面的历练。当兵两年,他先后在网络查勤员、车队司机、执勤战备督察等岗位工作,其中许多岗位都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但无论在哪儿干、干什么,他都把岗位当舞台,干得风生水起。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辽宁总队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已为部队输送技术人才1200余名。那个放弃艺术梦的孙智宇已成为一名指挥系统操作员,肩负重任、不负重托地出色完成了多次重大任务;那个曾因难以融入基层而感到茫然的张智博,还有那个曾在基层寻找人情味的林帅,都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有多少青春的花儿能经受住岁月的消磨?有多少执着的追求耐得住生活的历练?从校门到营门,从操场到战场,回眸定向培养士官的成长足迹不难发现,他们所经历的不只是成长的烦恼、身份的转变,更是对军人使命的认识与担当。没有人天生就适合干一份工作,只不过是每个坚守的灵魂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在平凡的军旅岁月磨砺,成就精彩的自己而已。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吃过的苦终究会铺就未来的路。

短评:

部队建设的新鲜血液

郭 斌

习主席强调,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着眼依托国民教育优质专业资源选拔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为部队建设加注新鲜血液,武警部队自2012年开始试点定向培养士官。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定向培养士官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已成为士官选拔补充的重要渠道。

如今,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到处闪动着定向培养士官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在训练场上当“领头雁”,或是在专业岗位上做“大师傅”。像上文中介绍的张智博、孙智宇等人,他们的转身、转变和转型,就像一株株幼苗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其过程生动精彩、耐人寻味。他们就像人体中的新鲜血液,不断涌动出勃勃生机,让士官群体焕发出更大活力,为军事人员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定向培养士官工作逐步走向规范,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矛盾问题,随着军事人力资源政策调整改革,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定向培养士官也将迎来新的春天。作为今日校园的天之骄子,定向培养士官学员要成为明日战场上的精兵强将,实现从校门到营门、从课堂到战场的无缝对接,仍要经历蹲苗、培土、浇水、施肥、修枝等诸多环节的锤炼,更需要院校和部队的接力、聚力培育,帮助他们不断汲取营养、强壮根系,牢牢扎根于部队这片沃土,成为胜任岗位、决胜战场的工匠型、专家型、复合型骨干人才。

文字:宋亦兵、陈宇、郝召然、茅欣鹏

供图:程子健、郝召然、高庆贺、王玉龙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