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九批援藏定日联络小组进藏一周年,“四个进藏”把一张蓝图绘到底

小康承载初心

小康属于人民

小康源自奋斗

小康点亮生活

“原来没有高血压的,现在血压都上去了。像我们志华,白头发都有了;像我们崇德,发际线越来越往后退;我们文渊有甲状腺结节,山上蔬菜少,还经常痛风……”说起大家身体上的变化,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肖辉的眼里满是心疼。从2019年7月14日至今,第九批援藏定日联络小组6人已在雪域高原坚守一年。

一年来,他们手握接力棒,继承历批松江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传统,坚持做到“思想进藏、精神进藏、工作进藏、作风进藏”,让“唯实唯干、克难奋进”的松江精神扎根世界屋脊,把打造新时代“珠穆朗玛生态文化旅游先行示范区、珠穆朗玛民族团结和谐美丽先行示范区”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定日联络小组6人合影

坚守震区,没有一人掉队

今年3月20日9时33分,定日县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突如其来的摇晃,让刚走进餐厅用早餐的援藏干部们立刻意识到了危险,大家立即转移到开阔地带。十几分钟后,上海援藏联络组就从日喀则打来电话并表示,援藏定日小组可以撤回到日喀则市。

“当时我们几个人一商量就决定,这个时候我们要坚守在定日。”李肖辉说,“我们不仅代表上海干部的形象,也是当地干部,关键时刻更要和当地干部群众站在一起。”而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大家伙对震区受灾情况的了解还很少。

李肖辉在藏族群众家慰问

选择留下来的援藏定日联络小组6人,很快和4名援藏医生集结完毕,并准备好了临时救援物资,随时准备出发前往震区救灾。当天下午,在接到没有余震的通知后,组长李肖辉和副组长陶文渊就各自带领着援藏医生,赶到了震中位置的长所乡和曲洛乡,一边察看受灾情况,一边组织群众搬到临时安置点的救灾帐篷中,一直忙碌到深夜。所幸的是,五年前地震中重建起来的村镇顶住了这次地震,未出现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陶文渊调研防风固沙工作

面对地震,援藏干部们的无一退缩,这也让日喀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定日县委书记顿珠不由回忆起了五年前的那场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定日县1万余户民房受灾,受灾人口5.32万人。“当时指挥部就设在县政府的门卫室,大家都已经两三晚没休息了,作为援藏干部,为什么要跟当地人一样通宵呢?也不是主要负责人,是副职干部,我就说你们必须要回去,可是他们回答我说,‘你不回去我们也不回去’。”顿珠口中所说的,就是以方闯烈为组长的上海第七批援藏定日联络小组8名成员,“从头到尾,没有一名援藏干部掉队。”

离家万里,家人成为后盾

“去上班走800米路再爬上3楼的办公室,需要缓10分钟才能开始工作。整天戴着帽子眼镜,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每次视频你们都会开玩笑说爸爸像个病人一样,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到了定日会有这些反应吗?为什么同样是夏天气温差这么多吗?”这是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发改委副主任沈耀庭写给年幼的儿女们的一封家书。朴实无华的字眼背后,是他对家人的无尽思念。

沈耀庭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

离家万里,奔赴雪域异乡,对于松江的每一位援藏人而言,除了要面对高寒缺氧、山高路险带来的身体和生理挑战之外,还有家人是他们最放心不下的牵挂,但也正是家人,是他们援藏路上的最大精神支柱。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卫健委副主任、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军的返藏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虽然一直加班加点战斗在医院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但却给予了袁军最大的支持:“家里老人有我照顾,放心吧。”爱人同样是医护人员的陶文渊,面对妻子在医院战疫一线连轴转,没有跟单位和组织提过一句要求,默默接过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而在去年刚入藏不久,为了能让陶文渊安心在西藏工作,妻子对他隐瞒了真相,只身前往新疆,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才告诉他一切。每每提及这些,陶文渊的眼角都会泛红,觉得亏欠家人太多。

袁军看望结对帮扶的地震受灾群众

“说没有困难那是假话,张志华和汪崇德的小孩马上都要小升初了,根本照顾不到。”上有快70岁的老母亲,下有马上要面临中考的孩子,说起自己的家人,李肖辉坦言,当自己把要出发援藏的消息告诉家人时,妻子当场就哭了。先有国才有家,李肖辉总是这样安慰家人,“援藏是祖国需要,是组织需要,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觉悟,考验的是党员干部的执行力。”

张志华与藏族群众在一起

同样的“舍小家为大家”,也体现在上海第八批援藏定日联络小组6名成员的身上。在援藏的三年间,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的何劲峰经历了儿子中考,父亲胃癌、医院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的难题,但他依然战斗在第一线;担任县常委、副县长的张春患有高血压,每天靠吃降压药维持正常工作;担任县发展委副主任的姜立,常因工作量大而失眠,靠吃安眠药度日,父亲患癌症手术也只陪了4天;但任县住建局副局长的夏晓勇,儿子被上海市选拔到民兵方队进行国庆阅兵仪式训练,家里大小事也帮不上忙;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兼县一中校长的沈军兴,儿子找工作和结婚都帮不上忙,老母亲患皮肤癌无法尽孝;担任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钱松杰,女儿上大学、父亲动大手术时,也都无法陪在身侧。

不畏路险,一周跑遍全县

安眠药、氧气罐,还有对家人的思念,几乎是每一名援藏干部的夜间标配。但只要想起刚进藏时的那次停电,时常会让他们忘了这些艰辛。原来,去年7月刚到定日县时,县里举行了一次简朴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但就在会议议程刚过半的时候,突然全县停电,大礼堂顿时陷入一片漆黑。“县里的同志很淡定,拿出手电筒照明,继续开会。”当地干部的习以为常,却让联络小组的6人觉得,“要做的还有很多。”

停电中的会场

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定日县,就连呼吸都像是在战斗,更何况开展工作?仅仅是想走遍定日县13个乡镇,对于每一位援藏干部而言都是一场身体上的考验。

去年刚进藏一个多月时的一次曲当乡调研经历,就让李肖辉至今印象深刻。从县城到曲当乡,必须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加吾拉山,期间还有108个急转弯的盘山公路,即便是一路顺利,来回也要近8个小时。“心跳加速,手脚冰凉,一身冷汗,感到恶心,想呕吐但又吐不出来。”李肖辉说,但当他想起乡里干部一张张黝黑消瘦又带着高原红的脸庞时,总会不由肃然起敬:“他们就是西藏美丽家园的建设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也是我们援藏干部的榜样。”

汪崇德慰问困难群众

向当地干部看齐,身体进藏,思想、精神、工作和作风也要跟着进藏。“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让援藏定日联络小组时刻不忘进藏的初心和使命。

为进一步做好定日县“十四五”规划编制,联络小组成员们前不久再度开展密集调研,仅仅利用一个礼拜时间,就把13个乡镇都跑了一遍,这让沈耀庭直言:“这两天我就觉得快散架了。”但这也让联络小组对定日县的发展蓝图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历批松江援藏干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松江区委、区政府以及松江人民对定日县的深情厚谊带过来,要把各项要求落实到位。”陶文渊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援藏工作要向边境和更偏远的基层地区逐步倾斜,加大项目开发和资金投入,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保障水平,同时更要助力定日县实现农牧民合作社和全域旅游等基础产业的培育壮大。

【记者手记】

用生命谱写援藏交响曲

定日有三难,停水、停电和地震。每年进入10月下旬,高原上急剧下降的气温,会让水管爆裂,马桶也结上冰,近半年的时间里,生活用水得靠手提肩扛。由于电力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会接连停上几天电,氧气断供,大家只能熬着。而对于处在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的定日来说,地震更是“常客”。当接到撤退指令时,不论是第七批上海援藏定日联络小组8名同志,还是第九批上海援藏定日联络小组的6名成员,都选择坚守,因为在他们看来,定日就是他们的家。

把定日当故乡。25年来,一批又一批松江援藏干部,前赴后继扎根定日,他们没有人把援藏当观光,更没有人把援藏当成是镀金。相反,他们把藏族群众当家人,把藏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让藏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当做己任。这背后,体现着松江援藏干部对“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深刻认识,也是他们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实践参与。

三年援藏,高原生活会在每一个人身上刻下一生的印记,有苦有累,但是,对于身体上的变化他们不肯多说,对家人的愧疚他们也不愿触碰,既是不想让家人担心,也是在用理想和信念默默支撑自己。小家有事家人扛,国家需要时自己义无反顾,渐渐地,就成了互相不宣于口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深知,援藏事业不仅仅是追求和情怀,更是一部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交响曲。而他们,就是这支响彻云霄的交响曲上的一只只音符。

文字:张晋洲

编辑: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