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村支书的防汛一天:一张彩条布撑起一个守堤点,一天在堤上来回12次

▲7月11日,常德市安乡县大鲸港镇同庆村,60岁的村支书邹德祥正在大堤旁涵管观察点检查值班记录。图/记者谢长贵

7月11日下午1时,常德安乡县大鲸港镇同庆村,60岁的邹德祥吃过午饭,就往几里外的大堤上赶去。前一天晚上,他一直在大堤上巡逻到天亮。

7月初,村边的澧水水位持续上涨并超过警戒水位,村里的村民在邹德祥的带领下走上大堤,清水道,拉网排查,驻守剅口(堤坝下面的水口)。

“保堤如保命。”经历过1988年和1998年两次洪灾的村民们都深知驻守大堤的重要性。几根树干,一张彩条布,一盏马灯,就撑起一个简易的守堤点,村民和干部24小时都有人值守。

可喜的是,同庆村段的水域水位稳中有降,但邹德祥依旧没有放松,在大堤上继续忙碌着。

在县城上班的村民请假回村

7月11日中午12时许,常德市安乡县大鲸港镇同庆村,60岁的邹德祥刚吃过午饭,就往几里外的大堤上赶去。同庆村位于安乡县第一大垸安保大垸内,紧挨着澧水西线大堤。邹德祥25岁就入党,30岁成为村干部。

7月初,受上游来水和持续降雨影响,澧水水位持续走高,同庆村附近的石龟山水文站水位很快超过警戒水位,并一度达到40.3m,成为继1998年以来最高水位。

除了一般常提到的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外,安乡县还设置了一个“超警戒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就要有30人,超过超警戒水位就要有106人,达到保证水位就要有306人在堤上。

驻守大堤是一个很依赖经验的工作。一些曾经有多次守堤经验的“老同志”被请了出来,还有一些在县城上班的村民也主动请假回到了村里。

清排水沟、挖导浸沟、拉网排查、沿线巡逻、驻守剅口,一切工作都紧急开展起来……

70多岁的老人轮流值班守堤

11日下午1时,邹德祥骑着摩托车来到大堤的一个休息点。在查看供晚上巡逻使用的马灯是否充好电后,就带领着几十个村民开始进行拉网式的排查,一天要在堤上来回12次。

在堤身到堤脚约100米的范围内,巡查村民一字排开,带着铁锹等工具,一边往前走一边进行排查。

“要注意有没有松土,有没有浑水。”邹德祥一边往前走,一边向村民们交待。邹德祥说,除了白天两个小时一次的拉网排查外,晚上还有巡逻队员不间断的巡逻,每隔500米一个巡逻组,用马灯查看堤脚处的排水沟内是否有浑水。如果有险情则需要立即上报,出动抢险队进行处置。

下午3时,刚刚拉网排查完毕,邹德祥又开始去沿线的剅口检查。

记者跟随邹德祥抵达一个剅口处时看到,护剅队驻点条件非常简陋,几根树干,一张油彩布,就成了驻点所在地。

75岁的孟池玉和72岁的杨建德守在棚子内,6个小时轮次班。晚上,他们一个在棚内睡觉,一个要随时注意水情,因为周边是树林和污水,蚊子特别多,即使点了蚊香也没有作用,两个老人的脚上被咬了一脚的包。

“现在是特殊时期,虽然有困难,但是也顾不得那么多,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孟池玉说。

曾参加1988年、1998年护堤抗洪

在剅口出口一处积水旁,邹德祥插了一根树枝,从树枝上水位刻度变化,就可以观察到堤外的水位是否在快速上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立即向上汇报。

这种防汛时用到的“传统方法”,是邹德祥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类似的“传统方法”还有,如观察导浸沟内的水是否浑浊,判断是否发生了沙眼等险情,从而找到沙眼所在处,并采取进一步措施。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懂,只能靠传帮带,但党员冲在前面的传统一直没有变。”邹德祥是个老党员,在1988年,1998年都曾参加护堤抗洪。

村上一名老党员说,在1998年抗洪的时候,他曾经38天守在堤上,累了就直接用纤维袋垫着睡在大堤上。在那之后,沿线的居民用肩挑手扛的方式,将大堤的高度抬升了两米左右。

安乡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刘文祥告诉记者,安乡洪峰之前已经过境,水位正在缓慢下降,防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因相关水域已连续多天保持高水位状态,风险防范工作不能放松,目标是不发生居民伤亡事件,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目前,按照指定预案,每天有大约2.1万名领导干部和劳动力上堤,确保大堤安全。

11日下午5时,在守堤村民休息点,一份辣椒炒肉,一份大白菜就是村民一天的晚餐。掌勺的是平时村里操办红白喜事的大厨,菜也是邹德祥自己买来的。

邹德祥随便吃了几口,晚饭后,邹德祥和村民们又走上了大堤,他们手里提着的一盏盏马灯,继续在大堤上闪烁。

潇湘晨报报记者曹伟满延坤常德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