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人参与“云祭扫”活动!云浮掀起文明祭祀新风尚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清明节期间,面临着人群聚集祭祀带来的潜在风险。根据云浮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既要防聚集,又能表达对故人的哀思,依托网络平台搭建的“云祭扫”平台,成为云浮市民寄托思念,缅怀先人的最好选择。“云祭扫”平台倡导“网络寄情、手机献花、隔空哀悼”等方式开展祭扫活动,截至目前,“云祭扫”H5吸引近7万市民参与,网站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点击率就超过了70万人次,两个载体合计参与人数已经超过77万人次,祭扫留言寄语多达数万条,全市掀起了文明祭扫新风尚。

发倡议,搭建祭扫平台

3月17日,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统战部、市委乡村振兴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云浮市文明祭祀同心战疫倡议书》,面向全市人民推出在线网络祭祀新模式,引导广大市民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以更加低碳环保的方式居家追思,减少人群集聚,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倡议书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阐述,明确了云浮市清明祭扫的新趋势:网络祭祀,注重防控;在外祭扫,减少返乡;安全祭扫,减少隐患;生态祭扫,共享绿色;从简祭扫,弘扬新风。倡议书录制成普通话版本和粤语版本的音频稿,运用“融媒体矩阵”+“喇叭方阵”+“流动车队”形式进行循环宣传播放;发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组成“战‘疫’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上门宣传、点到点宣传,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提升公众对文明祭扫的知晓率,营造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宣传舆论氛围。设置开放了云浮市2020清明文明“云祭扫”H5手机网络载体和网站祭扫载体,通过两个平台让广大群众从传统实地实物祭扫方式逐步转移到精神传承为主上来,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安全、生态的祭扫新风尚。

云祭扫,避免疫情风险

文明“云祭扫”H5载体设置了文明祭扫同心战疫倡议书、致敬英烈和缅怀先人三大模块,网站祭扫载体则设置了文明祭扫同心战疫倡议书、英烈事迹以及致敬英烈三大模块,网友们可以在文明“云祭扫”H5 和网站祭扫两大载体进行“云”献花、点燃“云”莲花灯、留言寄语等操作,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网络上向先烈鞠躬致敬,献花缅怀,遥寄哀思。操作中,精美的插图、舒缓的乐曲、巧妙的设计,让每一位参与云祭扫的市民都能感受到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全市掀起了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各界群众纷纷用手机、电脑登录云祭扫平台,在数字化祭祀平台中缅怀先人、致敬英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集中祭扫带来的疫情风险。

寄哀思,弘扬社会新风

为了弘扬文明祭扫的社会新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云浮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全面动员,全市各地各部门统一共识、加强融合,对文明祭扫深入部署,确保让广大市民理解和接受“云祭扫”这种更加环保的祭祀方式,为防控疫情贡献文明力量。“云祭扫”并不是新型概念,早在几年前云浮市就已经开始尝试推进。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之举,让云浮市民对文明祭扫有了新的感悟,在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形成文明环保、绿色安全的祭祀观念,以更具科技感的方式,让新兴民俗和传统民俗一样,受人尊重和认同。选择“云祭扫”并不意味着云浮市淡化了“慎终追远、行孝尽哀”的文化传统,而是顺应疫情防控需要的社会新风尚,也合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今年的清明,全市各大墓园不再人满为患,焚烧香烛纸钱的市民越来越少,抛洒冥币、燃放鞭炮烟花等陈规陋习消失不见,市民通过“云祭扫”表达追思,用鲜花祭祀代替食物供奉,居家缅怀防止疫情反弹,切实营造“善德之城”的文明之貌。

强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文明祭祀的推进建立在中国传统丧葬民俗之上。这是云浮市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有效载体,颂扬革命精神,致敬英雄烈士,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表现和重要举措。文明祭扫紧扣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未成年人见贤思齐,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中小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家庭,强化了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英雄、歌颂英雄、怀念英雄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见微知著,推广“云祭扫”是一个关联各方、常态化推进的实践过程,它既需要政府的倡导,更离不开人们的自律;既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反馈。下一步,云浮市还将结合“云祭扫”带来的积极效应,逐步完善祭祀网站的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让“云祭扫”这一环保理念在人民心中扎根,加速引领城市文明的创建、传承和发展。

来源: 文明云浮

责编:赖秀梅

值班主任:陆致彤

值班总编:卢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