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安全感高于英国居民,因为有来自祖国的支持

【采访、整理/朱敏洁】

观察者网:吴同学您好,最近在英国约克郡邮报上看到关于您的新闻报道。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在推特上更新每日疫情图表?有收到过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反馈吗?此后还会继续做下去吗?

吴芃:关于约克郡邮报的报道,他们之前联系我做了一个采访,大概通话20分钟,问了我一些问题,文章刊登后也发给我看了。

我最初在推特去更新每日疫情表,是很偶然的机会。3月5号那天,我想知道英国当天的疫情状况如何,就去推特上找,看到英国卫生部官方推特只是公布了当天确诊的数字,但没有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因为我上一次了解确诊情况的时候,英国还只有几十例感染,发展到现在的确诊数字,这期间是怎么增长上来的。当时,我注意到推特底下的评论中也有人想知道。所以,就想通过图表方式展现近期确诊情况,一目了然,非常方便,然后我就把图表做出来,发在推特上,就像大家看完微博后去回个帖一样。

利兹大学学生吴芃为什么制作英国新冠传染状况的图表,截图来自英国约克郡邮报

其实,发出来第一天,也没有几个人点赞;到第二天再发的时候,点赞数量就有上百人了。大家还是很喜欢用图表的形式去了解实时数据,中间有收到一些反馈,但大约80%以上的评论都是表示感谢或赞美。还有一部分是提问,比如说这条线代表什么,或者说能不能比较一下英国和意大利的情况等等,一般我能回答的都会回答,如果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说没有太多依据的,就会引用另外一位UCL教授的推特。

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大概坚持到英国疫情真正有所好转;按前段时间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说法是,大约会持续12周时间,那大概要到六月中下旬;如果到那时候英国疫情增长数量非常少了,就像现在国内情势一样,那我就应该不会再更新了,因为到那个时候,更新数据其实也没什么意义了。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重视疫情,为疫情数据提供一个更可视化的了解途径,主要还是基于这个目的。

观察者网:您现在就读的学校状况如何,课业如何进行?之前看到有新闻称,部分美国高校清空学生宿舍等,留学生处境尴尬,不知英国情况如何?

吴芃:我现在留在英国,我们学校从上上周就开始上网课了,学业情况和过去没有太大区别,就是把线下上课变成线上上课。因为马上面临着五月中旬之前要递交四篇课程论文,每篇4000来字,同时又要准备毕业论文开题,实际上作业还是非常紧张的。

关于部分美国高校清空学生宿舍的情况,可能英国和美国不太一样,或者说利兹当地的学校不一样,至少我没有听说身边有任何一个同学的宿舍被清空,强制让他们搬家的。英国留学生的处境并不尴尬,我觉得和英国当地居民没有太大区别。

吴芃 作者供图

观察者网:您身边认识的各国留学生或海外华人,留在英国的多吗,选择回国或留下的比例如何?据您了解或观察,两种选择的想法是什么?

吴芃:就我认识的人来说,可能不一定能代表留学生整体情况,我身边大概有1/4的各国留学生同学选择回自己国家,当然包括中国留学生,剩下的就是留在英国的。

我觉得选择留下或者回国,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选择回国的同学,一方面担心英国的疫情可能不可控制,而且英国目前的举措没有像国内那么严格,尤其是之前飞回去的同学们基本是在23日之前,而英国更严厉的措施是从23日之后开始实施的,所以如果说英国可以更早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他们可能就不会回去;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觉得主要的课程已经完成,其他的课程在线上也可以进行,所以就回国了。还有同学说,他们可能一直到毕业,中间都不会再回到英国了。

选择留下来的同学,主要还是考虑到专业课程没有完成。像我是法律系的,写论文要找很多参考资料,线上的电子书、电子期刊种类太少,不能满足我的写作参考需要,很多重要的资料、教材还得去图书馆借阅。我觉得很多同学可能是像我这样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学业状况,决定暂时不回去了。还有一部分是原本打算回国,甚至机票都买好了,但由于中转航班或是直飞航班等政策有所差异、也在不断调整或者航班取消,最后回不去了。

观察者网:所以,您留在英国主要是出于学业考虑?会不会担心在异乡无法得到一些基本的保障?当地相熟的朋友或同学照应如何?

吴芃:我自己是出于课程原因留在英国的,写文章必须要利用图书馆资源。预期可能到六月底左右,英国疫情应该会有所好转,到七八月份集中写毕业论文时,需要大量查阅纸质版书籍。而且,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安全系数实际上是高于英国本地居民。一方面,我们留学生和本地居民一样,都能享受英国NHS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我们留学生还有更多来自祖国的支持,比如中国驻曼切斯特领事馆给留学生发放的防疫健康包,里面有口罩、消毒纸巾、中药、防疫手册等,这些都是现在很紧俏的东西,我们都能收到。另外,我们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已经经历过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们也得到很多消息,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措施。

另外,留学生之间也会建一些联络群组,像是归国群、留在英国的群,各个群里面都是加得满满的,学校有什么通知、疫情有何新进展等等,大家都会相互照应。本来大家都是中国留学生,就算没有疫情,在外都是互相帮助的。

观察者网:我看到您也在推特上发起一些当地华人募捐或社会援助活动,您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情况吗?效果如何?与当地机构或组织有对接吗?

吴芃:我参与了这次捐助活动。这个活动是利兹大学的几位中国籍老师发起的,我们建了一个小群,大概七八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我是负责宣传、接收物资捐赠,另外一位同学负责收款,另一个老师则是负责联络物资生产商,因为捐赠物资要能够符合NHS要求,这类生产厂商其实是有限的,有的老师就去联系厂家,选择可靠企业,最后还要负责货运。捐款是26日早上发起的,截至现在27日采访时,捐赠数额已经5000多镑。我们的目标是一万镑,应该很快就能完成这个目标,最后把这些钱用来购买物资,捐给医院和NHS。

和我们对接的是英国医疗服务体系和当地医院。前面提到,老师负责寻找靠谱厂家,这是我们要花钱的地方,关键是厂家生产的防疫物资能符合NHS要求。不少我们国内厂商生产的口罩、防护衣等不符合英国NHS要求,他们需要进行另外的单独认证。

利兹大学几位中国籍老师发起的募捐活动

观察者网:您在英国,从日常观察或媒体社交网站上了解,对英国整体防疫情况感受如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您所在的地方,医疗系统的保障像防护物资(口罩/消毒水)够吗,另外食品日用品等民生物资等供给够吗,您自己有准备一些基本物资吗?

吴芃:对于英国整体防疫状况,我从3月5日开始发布疫情数据,是因为3月3号,英国出台了一个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行动计划,3月4日我把这篇行动计划的文章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内容非常长。行动计划将英国防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抑制阶段,第二是拖延阶段,第三是研究阶段,第四是减缓阶段,前两个计划是按时间顺序划分的,后两个阶段则不是时间顺序、而是配套前两个计划,同时进行。

从3月3日发布行动计划开始,一直到3月12日之间,一旦谁感染了新冠病毒,英国会主动出击寻找密切接触者,检测这些人是否也同样感染。这件事情大概进行了十天,期间有好几百人确诊。英国官方通过模型估算,认为实际真正感染人数已经不止几百个,甚至达到5000至10000人感染。

随后,英国不得不调整举措,越来越多的主动出击,各方面资源也不够用,而且也抑制不了。那就进入第二阶段,即拖延状态。3月12号首相宣布进入拖延阶段,目的是防止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避免出现意大利那样的情况,把每天的增长人数尽量降低,使高峰期延迟到两三个月之后,尤其是进入暑期后,医院的床位没有那么紧张,因为正常情况下,就算没有新冠肺炎,冬天医院住院率也会比较高,床位紧张。这样的话,能给英国更多时间做准备。

英国发布的新冠病毒行动计划 截图来自英国政府官网

到今天3月27日,英国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一万多例,截至目前他们还是做了一些准备的,比如政府公开号召过去在NHS服务的从业人员、医疗工作者志愿回到以前岗位上,大概65000名,现在已经有好几万人报名了。同时,大量采购物资、口罩、呼吸机等,以及向私立医院租借8000张床位。

从目前增长趋势来看,这些举措并非完全无效。虽然现在英国首相、卫生部长都接连确诊,但总体趋势不是非常猛烈。在英国,并不是所有发现类似病症都要去医院,如果是轻症,出现发烧、咳嗽症状,就要求在家隔离七天,如果期间病情恶化或者说七天之后还没有好转,就需要到医院检测、治疗。

我们可以看到,每天的确诊人数和进行检测人数的比率大概控制在百分之三四十或以下。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去医院了,通常到了医院的人可能就需要住院,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在家隔离期间自愈了,没去医院,也没有进行检测确诊。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医疗资源首先留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我所在地区的医疗系统保障目前是够的,物资也在不断补充和供应。到今天,利兹当地也只有60多个确诊的,这个确诊指的是最有60多个人现在医院住着。食品、日用品供应基本上也是够的,除了卫生纸和意大利面这两样东西相对紧缺一些,如果中午或下午去超市的话,这两样东西的货架一般是空的,也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去抢购这两样东西。其他物资都非常充足,肉类、蔬菜、水果完全没问题。

我自己准备了一点点基本物资,多买了一些米和面,这两样东西储存时间比较长,但水果、蔬菜、肉类一般就是买新鲜的,平均隔几天就出去采购一次。另外,口罩我是很早就买了的,武汉封城后,我就在亚马逊上下单了,当时还特别便宜,4.9镑买了50个医用一次性口罩,后来就逐渐涨价,一个一次性口罩要一镑多,再后来网上就买不到口罩了。

作者吴芃推特最新发布3月31日英国新冠疫情确诊数以及检测确诊率 截图来自推特

观察者网:英国政府或当地政府有发布一些检测条件、就医流程等具体规定吗?留学生或在英工作生活的海外华人能享有同样政策待遇吗,如果万一要检测、救治,费用负担情况如何?中国使馆是否有提供一些帮助?

吴芃:关于检测条件、就医流程,我比较熟悉,因为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检测条件,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如果有症状出现,就需要在家自主隔离7天,如果7天之后没有缓解或是恶化,那就去医院检测治疗,如果7天之内实在受不了了,那就可以直接就医检测。

平常在英国看病,是去GP(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生)。英国医疗采用的是分诊制,普通疾病首先去看全科医生,如果全科医生觉得需要进一步治疗,就转诊到更大型的医院,主要是为了防止医疗资源浪费或是过度医疗。但如果出现前面提到的几种情况,是不能直接去GP,而是要先拨打111电话,医院会告知该怎么做,等救护车来接去医院。

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的政策待遇跟英国本地居民一模一样,检测治疗费用就是由国家承担。因为英国从1947年开始就建立起了公费医疗体系。此外,中国大使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除了发放防疫健康包之外,大使馆还设有紧急热线,工作人员会耐心地引导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在英国大约有61万华人,其中41万中国公民,还有近22万是中国留学生。前段时间,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回答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针对目前英国的防疫状况,针对此前国内可能对英国防疫措施存在的一些误读,刘大使也做了一些解释,还回应了留学生以及留学生家长的担忧。

观察者网:从一周前英国政府提出的群体免疫,到近日首相约翰逊发表“全国封锁令”电视讲话,可以说是极短时间内的政策大转弯,普通英国民众的态度/反应如何?您对此有些什么看法?

吴芃:其实,英国官方一直强调自己从来没有正式提出过群体免疫政策,这只是科学家的一个概念模型,根据以往传染病借鉴的一个经验。在免疫方面,英国的做法和国内确实不太一样。在国内,规定有些疾病必须从小接种疫苗,但在英国就不是很鼓励,具体政策我不太清楚,只是知道有些小朋友长水痘了之后,学校、父母会给他们庆祝,因为以后就不会得这个病。

英国的所有防疫路线一直是按照3月3号出台的那个行动计划在推进,包括现在宣布的全国封锁令,实际上在这份行动计划里面是有提到的。

第二阶段是拖延阶段,政府保留关闭学校、公共交通、酒吧、餐厅等一切公共设施的权力。尤其是23日下午,英国下议院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法案的辩论,紧接着迅速出台了这项法案,授予警方和政府在防疫中更大的权力。

新冠病毒紧急法案 截图来自英国政府官网

所以,普通英国民众并没有“政策大转弯”的反应。之前,他们本身也不是特别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问题,当我们国内对群体免疫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不是所有英国人都在关注。就在23日(周一)首相发表全国封锁令电视讲话之前的周末,英国国内正好是一个小节假日,天气很好,很多民众跑到公园、草坪、海滩聚会。此后,英国首相才着急地宣布这一次更为严厉的措施。

英国方面认为自己的举措是合情合理的,正如英国政府首席医疗顾问所言,英国所有举措都是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而得出的,不是某个医疗专家决定的,而是由很多医疗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制定出最适合英国当时所处阶段的措施。

毕竟英国也有6000多万人口,如果在早期阶段比如100人、200人确诊时,就封锁起来也是不太可能。首先可能英国经济承受不住,其次民众也没有警醒起来,反而会觉得政府的封锁措施很莫名其妙,所以他们也是经过各方面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

当然,中英两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差异还是很大的,没法要求英国完全照抄中国模式,迅速有效实施封城。事实上,英国现在的举措代价也很大,如果停业,工人工资照发,那政府要承担工人工资80%,而且如果薪酬越高,政府负担就更多,不过最高一个月不能超过2500镑。另外如果因为受到疫情而出现租金困难,也是要靠政府承担。

中国医疗队抵达伦敦 截图来自推特

观察者网:最近,我们在国内也了解到一些不太乐观的情况,比如部分国家的华人或留学生,因为病毒在当地遭到歧视甚至人身伤害,您在英国的情况还好吗,是否听过过一些类似的情况?未来会担心排华现象吗?现在全世界关于病毒的舆论很混乱,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也不少。

吴芃:我身边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但确实看到了相关的新闻报道。我觉得这应该是极少数的例子,英国社会相对比较多元化,包容性强,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口很多。以弱势群体为例,比如身障人士,在我们学校、甚至我的同学中就有坐着轮椅来上课的。对国人来说,比较熟悉的例子是霍金,我们学校还有牵着导盲犬来上课的老师,现在已经是一位知名教授。这些例子都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多元性,不同群体都有机会。

推而广之,这次疫情中如何看待戴口罩的问题,多数英国人的态度就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如果你非要让我这样做,我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在他们的文化观念中,戴口罩是意味着自己生病或是携带病毒,并不是保护自我,尤其是戴那种蓝色或绿色的医用外科口罩,英国人认为这是在医院或是病人才使用的。

至于排华问题,我倒并不担心。对中国留学生而言,以利兹大学为例,有三万多留学生,其中超过4000人是中国留学生,在学校里面中国人群体是很大的。而且现在国际上,中国国家实力非常非常强,影响力也非常大。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看电影或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梗,首先就把中国、美国等几个世界大国拿出来开玩笑,这实际上就是代表着中国极强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中国留学生拥有如此强大的祖国,我觉得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而且随着国力强大,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也非常好奇。我有好些外国朋友会说中文或者正在学习中文。利兹大学就有孔子学院,是和商学院合办的。我认识的一位女生,既拿到经济学学位,同时又读了一个中文学位。他们对中国文化特别向往,平时也有很多交流机会,比如参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本科生交流,可以有一年时间。

再者从我自己的推特来看,很神奇的是,我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大家给予了我很高的赞扬感谢。在我的推特评论中,没有任何种族主义的话语,大家非常平等的交流,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疫情如此严峻,全人类应该共同努力,共渡难关。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