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新鲜蔬菜咋来的?这群​“抓菜人”每天穿梭四季、甚至居无定所……

哪儿有菜
他们就在哪儿
按时令过日子
夏天绿油油的菜下来了
他们就去吉林或者呼兰、双城
秋冬他们又奔向广西、云南、河北、辽宁、山东
“抓”回来的菜被源源不断
运往各生鲜超市和批发市场
最后端上我们的餐桌
采购员
一个穿梭四季“居无定所”独特群体
保障着这座城市每日的鲜菜供应
疫情发生后,他们的工作更加艰难。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三位蔬果采购员,每个人都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一肚子话,记者的采访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7个小时,也只是了解到一些他们的工作片段。
1
他零点起床,吃一碗泡面,约车、搬运,14吨圣女果终于上路了
不少采购员被隔离在外,心急如焚。哈市这家以产地直采闻名的生鲜企业,水果采购团队由往年的70多人锐减到20人。每年此时,团队会在山东、河北以及辽宁鞍山、新民、凌源等地采购,今年情况特殊,“整个采购版图狠狠缩减了30%”,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图片
辽宁省新民市法哈牛镇下面的村子,都只保留了一个进出卡点。尹瑞军手里虽有一张珍贵的通行证,但采购半径由从镇子向外走100公里缩短至20公里,他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寻找每天75吨的水黄瓜、西红柿、生菜、油麦菜……这是哈尔滨市民半天的所需。
镇子有半个道里区大,家家户户都有蔬菜大棚,加上周边的,有成千上万个,每棚都长达150米。疫情发生以来,每天他都得花上6到8个小时去地里看棚,和10多个棚户接触、谈合作,镇上看差不多了,他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接着往村子的最深处走,路上除了他以外没有别人。一天走下来,防护服里沤出几层汗,这种体感最让他难受。好在,当地蔬菜产量充足,这让尹瑞军很放心。
距哈尔滨3700多公里外,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的一个小镇,采购员丁也住在一个13平方米的小屋,屋里只有一张简易床,一台永远不开机的21英寸二手彩电,没有衣柜,处处透露着一股漂泊味。春节以来,为把现摘的圣女果及时供给哈市,他的一天多从半夜零时就开始了。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跟司机约车,有时不放心,匆匆吃了碗泡面后,亲自开着小车摸黑取货。早9点,在他和4名工人把菜筐搬到车上的动作重复上千次以后,14吨、装满整整一辆解放牌大挂车的圣女果终于上路了。此时,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仍在睡着。
2
车走后,每隔20分钟,他就要看一次天气预报,祈求老天“顺顺利利,别来寒潮”
当地工人闭门不出,人力紧缺,一台运送圣女果的车,费用从年前的8000元,一路涨到一万五。人工费一小时涨价两块钱。即便如此,招上来的工人也比往年少了一半。夏禹拜托村长开介绍信,在村里挨家挨户敲门,承诺“买质量好的、一人三百多块钱的口罩和防护服,负责早晚接送”,才勉强凑到20位分拣草莓的女工。
图片
疫情防控期间,不仅缺人,还缺打包箱,夏禹只能“抢”。虽然已在春节前备好了一个月的箱子,他总觉得不够,彻夜不睡寻到两家工厂,每天多备出1000套才踏实。被子厂、泡沫厂都没开工,丁也着急上火,嘴上起大泡,他负责的广西圣女果到哈尔滨要三天时间,发车之前得先冷藏12小时以上,保持新鲜度,再盖上棉被送上车,丁也实在买不到棉被,最后只能用草帘子代替。怕在路上过了山海关气温走低,冻到果子,大车出发前,他买了一车的白塑料布,又仔细地给果筐缠一圈保暖。
车走后,每隔二十分钟,他就要看一次天气预报,祈求老天“顺顺利利,别来寒潮”。做这行昼夜颠倒,丁也最累时站着就能睡着,做账单,“唰”一笔写过去又睡着了。
3
让他们仍愿坚持下去的,也许就是那一个个微小的瞬间
尹瑞军说,前段时间去辽宁的一个满族村收菜,种菜的大爷穿得很单薄,大娘不好意思地拉着小尹的胳膊,怕他走。在村里他们没法出去卖菜,收菜的大多进不来,很怕菜烂在地里,当地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问题。
尹瑞军心里酸酸的,看菜还行,把4000斤生菜都包圆了,按照市场价给了老两口,本可以压价几分钱,但良心告诉他“没必要”。
“我们是商人,讲利益,但你真看到那个场景的时候,很难不心软。”尹瑞军说,既然能帮,就想多帮帮他们。
图片
温暖在困境中显得可贵,人们的善意都在互相回报着。这几天,村里有了生气,来抓菜的外地商人多了起来,蔬菜的收购价往上抬了些,草莓的价格也一天一变,有时一天要涨1.5元。让尹瑞军感动的是,几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农户主动给他打来电话,说:孩子,我这棚生菜谁也不给,我给你留着,正常卖,你来。
“干这行已经十二年了,未来十年二十年我接着干,哪怕再苦再难。特别这段时间,我知道农民离不开我,而我也需要这份温暖。”尹瑞军说。
记者 陈悦 (图片、视频由地利生鲜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