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三明“后生仔”,特别行!

身着红色马甲的三明“后生仔”

冲锋在一线、活跃在后方,

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逆向而行的年轻背影,

坚毅而温暖。

青春,也因奉献而闪烁光芒。

三月是学雷锋月。尽管面对着抓好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大考,但是这个充满春天气息的时节里,青年志愿者力量愈发蓬勃发展。

在春节期间,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共组织动员7045名青年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服务。此外,团市委还组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防疫青年突击队12支650人,参与民生物资配送保障。

“青年更要有担当”

“国家召唤,青年必应。”参加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的周勇平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春节时,这名北京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从身处防控一线的父母口中,得知一线人员紧缺,便萌生了当志愿者的想法。

“青年更要有担当。”就这样,周勇平报名参加了三元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不过,因为害怕父母担心,周勇平直到上“战场”的当天,才向父母吐露实情。“一线需要人,去吧,记得保护好自己!”父亲的支持,让他更加充满了力量。

郭林凯坚持每年参加无偿献血。

郭林凯也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与周勇平不同,他为了当疫情防控志愿者,经过了近一周的“抗争”。2月5日,他递交了梅列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报名表,却没想到,向来尊重自己意愿的母亲坚决地反对这一决定。

对于这个儿子,母亲其实向来都很放心。本科毕业时,儿子放弃已考取的选调生资格,选择继续读研,并且从本科时学习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下子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孩子的这些选择,郭林凯的母亲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尊重。

这次之所以反对林凯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母亲是出于对外公的担心。郭林凯的外公平时和他们住一起,已经83岁了,却有着一颗“爱玩”的心。原本老人家每天都要出门去溜达,大家费尽口舌,才说服外公“闷”在家里。这要是看到最疼爱的外孙每天出门,外公估计也会闹着要出去。再加上志愿服务接触大量人群,家人也担心,这会给本身抵抗力就弱的外公带来不好的影响。

足足花了5天时间,经过耐心的解释,郭林凯终于取得了母亲的同意。因为母亲工作三班倒,中午不能回家,所以每天忙于志愿服务工作的郭林凯,中午还要回家给外公烧饭。一听见门响,外公就像小孩一样,奔到门口接外孙。这时候,郭林凯总是赶忙让外公退回客厅,等自己做完了消毒工作,再进屋。就这样,一边照顾着家人,一边做着志愿服务,郭林凯觉得这个特殊的假期,格外有意义。

“这也是一种习惯”

年轻的志愿服务团队中,大多数人都有着年限不短的志愿服务经历。

刘世伟是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学校一放寒假,刘世伟就没闲着,回到三明家中后,立即报名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暖冬行动”,为春运提供志愿服务。疫情发生后,他再次报名,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在梅列区东新一路社区,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入户摸排、值守社区出入点,疫情防控期间提供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100个小时。

只要有空,王丹丹就会参加志愿服务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初级检验师王丹丹,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5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医护工作人员的她,大年初一就取消了休假,回到医院工作。即便需要经常加班,她还是坚持从极为有限的休息时间里,挤出时间参加抗疫青年志愿服务,到社区为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开展出入检查。

王丹丹说,自己喜欢参加志愿服务。“想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她用行动去诠释这份“意义”,过去的一年里,王丹丹多次前往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这位轻声细语、浅笑嫣然的“丹丹姐姐”。

周勇平、郭林凯、刘世伟……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几乎都在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着志愿服务工作。北京世园会、北京春运服务、五四青春长跑,在这些活动中,周勇平留下了自己挥洒汗水的背影;从大一就开始进入学院团委工作的郭林凯,不仅自己参加志愿活动,更经常组织策划公益活动,号召身边同学参加;刘世伟从小就受身为党员的父母影响,为人特别热心,到了大学后,更是几乎每个周末都到学校附近的小学或福利院参加志愿服务。

“这也是一种习惯。”郭林凯这么解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力。高考刚结束,郭林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梅列广场,在献血车上以义务献血的方式,庆祝自己即将到来的成年礼。此后,他便每年都坚持参加献血活动。大一时,他还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8年,正在上大三的他,接到可能配型成功的电话时,特别地激动。然而,在他积极准备着进行第二次配型时,对方因病情恶化没有等来最后的成功配型,这让郭林凯内心充满遗憾。但是,他参加志愿服务的热心却更加炽烈了。

“跟我一起来吧”

藏族大学生旦增顿珠在离开三明6年后,今年首次回到三明,并成为一名疫情防控一线的青年志愿者。作为一名曾经的列东中学西藏班学生,今年春节,他回到三明,到当时在校时结对的汉族学生李彬涛家中过年。疫情的发生,延长了这次探访时间。

刘世伟在校时,几乎每周末都参加志愿服务。

“跟我一起来吧。”刘世伟与李彬涛是表兄弟,与旦增顿珠也年龄相仿,见到“远客”在家里呆得无聊,便提议让他跟自己一起去当疫情防控志愿者。当时,他所在的东新一路社区人手特别吃紧,急需大量新生力量加入。旦增顿珠一听,欣然同意。曾经受到三明人帮助的他,很高兴能为这座城市出一份力。

旦增顿珠的老家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坡的中尼边境上。2011年,他考入三明市列东中学西藏班。初到三明的他,面对陌生的南方城市,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尽管家乡学校从小学开始开设了汉语课,但是平常其它学科的教学仍以藏语为主。刚到三明时,因为言语不甚相通,很多课他都上得一知半解,尤其是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可是不管自己的成绩表现如何,列东中学的老师们始终对他保持着耐心和热心。班主任谢峰老师一次次地鼓励他,其他的学科教师也常常帮他补习,最后,他终于如愿考上内地的高中西藏班。列东中学为了让西藏班的学生尽快融入陌生的环境,还提出汉藏学生手拉手活动,旦增顿珠因此而结识了李彬涛一家。在三明期间,逢年过节,结对家庭总是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吃饭,而且回回都特别贴心地考虑他的口味。直到2017年旦增顿珠考上山东师范大学后,李彬涛的父母还时常关心他,给予他帮助。怀揣着一份感恩的心情,旦增顿珠回到了三明,也带着这份心意,跟着刘世伟一块走上了志愿服务的岗位。

年轻的心相连,奉献的力量也在牵手中壮大。同学相约、好友相伴,在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并不鲜见。三元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连涵,是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得知自己的表妹冲锋在前后,连涵的表兄邓常辉也立即报了名。

青年的担当、

文明的习惯、

你上我也上的相伴……

这些三明“后生仔”,特别行!

记者手记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青春之花的绽放,除了带来奉献之于人心的触动外,更让人感慨希望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文明行为背后透出的积淀,这是一个家庭、乃至一座城市的文明积淀。刘世伟说,自己热心公益,是因为父母的影响。而郭林凯则说,高中放学时,每天经过梅列广场,献血车上闪烁着的宣传词,不经意间就在年轻学子的内心,种下了文明的种子。

在学雷锋月,我们走近这些新时代的年轻“雷锋”,不仅看到他们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用自己默默的付出,为这个城市的稳定运行做贡献,更看到他们背后这种长期坚守的力量。几乎每个受访的年轻人,都保持着定期参加文明公益活动的习惯。言不必提“学雷锋”,而雷锋精神却早已深埋心底。

“其实没什么,很平凡的举动。”周勇平的话,在这群年轻人中,很有代表性。做公益,对他们而言,“已经习惯了。”因为习惯,所以平凡;可也因为习惯,所以不平凡。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曾凤清 陈维闽 黎 祥 文/图

新媒体编辑:施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