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队长”拼多多

文丨吴大郎

出品丨牛刀财经

从来没有像近期这样,生鲜行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需求端较高的城市,价格高,甚至是买不到;供给端农产地,农产品大量滞销。

疫情带来交通和大量从业人员的停滞,导致农产品、生鲜市场失灵了,强烈的供需竟然得不到有效匹配。这其中暴露的正是长期以来,互联网想要改变生鲜行业要素之一:冗长的供应链。

在这场特殊时期的生鲜保卫战中,具备空军优势的电商平台,如何化解供需难题,又如何解决供应链危机?

几十万人围观县长“吃播”,一天卖出百万斤农货!

由于生鲜供需的失灵,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城市和农村呈现出魔幻般的两个对立面。

城市居民生鲜需求大,供应却严重不足,定闹铃抢菜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蔬菜的价格也较平日里有较大的涨幅,尤其是以大白菜为代表的叶类菜。

城市里生鲜供应紧张,但是在供应链的另一端,农户却并没有丝毫额外获益,甚至比往年更加艰难。由于各地区、农村道路封闭,大批农产品滞销,有的品类价格只有平常的一半。

为了保证居民的菜篮子,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保证蔬菜的平稳供应。2月12日,国务院出台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2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举办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活动,保障农产品常规渠道的通畅,另一方面鼓励传统流通和新兴业态相结合。

以拼多多为例,作为新电商代表和各个农产地发起“农货产销对接活动”,利用直播的方式,帮助各产地农户在网上销售。

盛产沃柑的广西象州县就是拼多多此次助农活动的一个例子。

广西象州县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美誉,是沃柑优质产地,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土壤肥沃,这里的沃柑少渣、多汁、蜜甜。近几年象州县大面积种植后,沃柑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农产品。

但是今年由于线下批发渠道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将沃柑销售出去,农户将损失惨重。2月10日,拼多多上线“助农专区”,象州县政府第一时间联系上拼多多,希望借助新电商的移动互联网模式,帮助农产品建设网络上行的新通道。

此后,象州成为拼多多“农货产销对接活动”首批合作伙伴,用“直播+拼购”的玩法进行沃柑销售。2月20日, 广西象州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韦涛来到拼多多的直播间,化身主播为象州沃柑种植户拉订单。

县长直播间最高峰时吸引了超过20万消费者观看,直播当天接到了2万张订单,预备的10万斤沃柑全部售罄。象州农村农业局工作人员估计,未来与拼多多的一系列的合作,将消化掉今年象州沃柑种植总量的三分之一。

不止象州县沃柑,参与直播销售农产品的还有浙江衢州椪柑、广东徐闻县县长菠萝、临沭县紫薯、重庆开州区长春橙。在开州“春橘橙”的直播销售中,下午到晚上24点售出超过10万斤,店铺成交额超过30万元。当地果农感慨,“以前卖这么多钱,至少需要一个月。”

新电商让农产品直连城市餐桌,“双输变双赢”

供需失衡,城市和农产地当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双输局面,是因为传统生鲜供应链冗长复杂,需要大量从业者维持。从中小批发商到大型批发商,再到集散中心、菜市场等,中间涉及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幸的是,在疫情影响之下这些环节都只能缓慢恢复:运输能力急剧下降,大量批发商暂停营业。

传统流通的问题还在于,层层的交易环节,中间有运输、存储、门店租金、人力等多重的成本,这造成了消费终端价格上涨。以大蒜为例,农户从产地出货的价格是每斤一元,但是最终到了终端消费环节,价格已经达到了每斤八元。

拼多多开展的产销对接好处在于,电商平台直播的形式可以帮助产地和消费者直接形成交易匹配,然后通过快递物流的方式,运输到消费者手里。省去多层批发、集散物流环节后,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疫情期间的流动。

消费者和农户也是受益者,通过提升行业流通效率,消费者到手的价格更低了,农户可以卖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双输变成了双赢。

拼多多自成立以来,食品销售一直是其优势领域,农货上行又是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以来拼多多的重点方向。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狄拉克表示,“拼多多一直致力于重塑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让小农户与大市场实现低成本对接。新电商与新农业的结合能够有效撬动农产品上行的市场,亦为产地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创造了增量空间。”

为了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困难,拼多多为农户提供了流量上的倾斜,消费者可以通过APP首页焦点图、限时秒杀等入口,以及搜索“助农”、“爱心助农”、“农货”等关键词直达助农专区,以平台补贴后的最优惠价格购买产地直发的助农产品。

为此,拼多多提供了5亿元专项补贴,另加每单2元的快递补贴,以确保平台消费者以最优惠的价格,享受最优质的水果,同时让农户收入得到保障。据了解,首批上线的助农商品总共超过55件,活动上线首日,总计已售出超过100万斤各类农产品。

疫情期间拼多多从各地区收集了超过700条农产品助销信息,未来将逐步通过万人团秒杀、直播等方式登录助农专区,“农货产销对接活动”将覆盖全国各大主要农产品产区。

针对这次疫情影响推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拼多多之所以轻车熟路,是因为这本身就是其能力的输出,背后离不开的是拼多多长期以来在食品领域的深耕和优势。据拼多多发布的数据,2019年该平台农产品成交额达到1364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

你在用手机打游戏,农民在用手机增收

助农的背后,对拼多多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互联网创业的几次浪潮中,可以发现的是,凡是可以提高社会效率的产品,在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同时,自身也会受益。

生鲜在众多消费品中非常特殊。高频、市场空间大,一直以来是各大电商平台的必争之地。但生鲜品类也存在很多难题,保质期短,损耗大,非标品,这些客观存在的难题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这也是很多生鲜电商在线上化过程遇到的难题。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如果保品质,价格居高不下不利于市场开拓;如果主打低价,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证,交易信任度弱。

农货上行以及此次助农活动,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拼多多的策略是将农产品按特色产地分类,形成产地品牌,产销对接可以实现价格最大幅度的降低,而优质的特色产地,又保证了生鲜的品质。

产地特色弥补了农产品非标难以形成品牌的不足,优质的产品又能在消费者心目形成心智,产生信任,对于电商平台,这些有着明显产地特色的生鲜产品,又是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品类。

平台、消费者、商家,三方形成良性循环。

这还是看得见的地方,在看不见的地方,拼多多还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产销对接的过程中,拼多多还发现,某个农产品在新农人的带动下,完成生产、销售方式革新,取得良好的效果后,往往会为当地其他农产品带来“示范效应”,带动其余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象州县县长直播给当地年轻人带来启发,“做农民不一定是要扛锄头,手机也不仅仅是聊天、看视频、打游戏的工具。”

2020年,拼多多还将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由多多大学核心讲师、业务运营骨干及农业专家组成的专项小组,对全国主要农产品地区进行全范围“检索”,深入农产品当地,手把手教学开网店,让更多农民和农产品上网,增加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

目前,拼多多已经借助“拼团”的新电商模式建立了“天网”“地网”的系统性农产品供需匹配机制。需求端,平台通过“天网”即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对覆盖产区包括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物流条件、仓配设施、加工型产业设施等在内的数据和信息,经由系统统筹计算后匹配给对应的消费者。

供给端,平台通过“地网”系统带动86000余名新农人返乡。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的聚合消费者订单,将需求信息对接到新农人和合作社,把现有资源、土地、人员整合,优化种植方案,提升每亩产出,使得农民能生产出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农产品。

疫情特殊时期,消费者更加依赖电商平台,拼多多也能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为供需两端的调节贡献自己的能力。这是一家社会企业的责任,也是拼多多的机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