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流行的堑壕战,究竟怎么打的?为何抗战期间我军同样适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作战方式就是堑壕战,虽然壕沟出现的时间很早,但是它大放异彩确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这个时候的壕沟和以前的不一样,它可以说是当时军队在建筑和工程方面智慧的象征。
图片
壕沟的出现并非偶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各国都认为这是一场短暂的战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士兵发现他们已经在一个地方呆了好久了,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国军队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场持久战,为了能够有效抵御敌军,减少战士伤亡,德军开始在西线边境挖战壕,英法联军后知后觉,也开始效仿德国挖战壕,就这样,战壕一直改进使用到了一战结束。
图片
促使战壕出现的因素有哪些呢?一是人员配备,当时欧洲各国军队规模小,防御战线长,在广阔的平原上,双方只能近距离交战;二是当时线膛枪开始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它的射程比较远,很好的保证了士兵们在战壕中能够精确地射击到敌人;三是配合战壕使用的防御武器开始被发明出来,例如增强防御力的铁丝网、后装填火炮和高炮弹,液压式制退器等。堑壕战可说是那个时代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图片
索姆河会战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堑壕战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役,在这次战争,英法联军以密集队形前行,想要突破德军防线,德军在战壕中使用机枪扫射。据统计,在这短短的140多天中,双方死伤共计130万人,其中英军伤亡419654人,法军伤亡204253人,德军伤亡629055人,堪称“绞肉机”。
图片
一战中的战壕不像我们看的电视剧中那样是直的,而是Z字形,这样能够防止敌人从侧方进入时里面的士兵不被杀害,其次有炮弹在身边爆炸时,也可以阻隔纷飞的弹片。壕沟的一面是背墙一面是胸墙,敌人进攻面就是胸墙,壕沟两侧会用沙袋、木架、铁丝网来增加防御。
图片
堑壕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防御体系,在抗战时期,我军就采用这样的作战方式,只不过我们称之为“阵地战”,在抗日剧《喋血孤城》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我军藏在壕沟里,死守阵地,等到密密麻麻日军距离近了,再拿手榴弹轰炸,弹火纷飞,场面十分震撼!虽然影视剧一定程度使用了夸张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军“阵地战”确实延缓了日军进攻的步伐,取得了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