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注意力鸿沟:普通人的影像书写

今天我们或许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热衷于自我表达,也更迷恋影像——不论是自我的还是他人的。其中关键在于,我们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热衷与迷恋影像的机会,也获得了更为下沉、更低门槛的影像表达方式:短视频。短视频的观看不受年龄、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影像的记录与发布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视频成了新时代的文本;影像,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在中国短视频社区“快手”的第一本书《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之中,普通人的表达力量得以凸显。作为一个高度下沉的短视频平台,快手上活跃的人与作品可被视为普通人如何利用最新媒介书写生活和延展人生的时代样本。

《被看见的力量》

作者:快手研究院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9年12月

撰文 | 董牧孜

注意力经济为王的时代,

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可见?

快手创始人兼CEO宿华在2016年的一场演讲中曾厘清,短视频不是行业,直播也不是一个行业,行业早就已经存在,视频只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再过五年,视频的重要性或许就会替代掉文本。这里讲述的是媒介的更替。

移动视频时代的崛起,是对纸媒时代以精英为主的发声渠道的大反转。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追溯,普通人在网络上的表达欲是如何演变的,2005年左右,博客开始流行,由专业新闻记者垄断的发稿渠道被更为多元的发声者所分散。普通人可以在博客中表达思想、展现个性;内容生产的内容变得驳杂,作者可以面目不清。

2009年,140个字的微博出现,再次降低了记录与分享的门槛。不擅长写文章的普通人,也可以记录和分享生活或是讨论公共议题。2011年微信面世,随后推出语音对讲和视频功能,让人们可以摆脱文字进行自我表达。

2016年,图文时代的红利期告一段落,视频时代让先行者尝到了甜头。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纯粹的视频社区出现,推动了全民记录和分享的实现,也推动了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等新媒介模式。

正如此前印刷术的发明,增加了识字人口和书籍的流通,让思想更为自由地生产、传播和交流。视频技术同样是一种普惠技术。近十年,学术界发展出一整套用于分析图像、文本及语音内容的工具。给出一张图像,即可分析出场景;智能配乐及 AI 生成音乐技术的成熟,降低了用户创作视频时选择音乐的门槛,让普通人赢得了创作影像作品的自由。

我们会发现,短视频社区几乎毫不费力地就下沉到低下阶层、偏远地区村民以及那些此前被视为最沉默的社会人群当中。他们青睐这种民主化的先进表达方式。

不过,在发声权不断从精英下放到普通人的技术普惠过程中,众声喧哗,我们被越来越的信息与资讯所淹没。在注意力分配的过程中,流量会向头部聚拢,大多数人的自我表达处于劣势。如今也是大数据的时代,它带来了新一轮的规训与筛选。

数据科学家凯西·奥尼尔的《算法霸权》提到这一点,算法和大数据的公平性是难以保证的。大数据算法做的事情常常只是锦上添花,有时甚至是落井下石。算法的世界,是被意识形态所具体决定的。流量为王的产业竞争是一座黑暗森林,谁掌握用户使用时间的话语权,谁就能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算法霸权》

作者:(美)凯西·奥尼尔

译者:马青铃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9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被看见的力量》一书提出了“注意力鸿沟”的概念。这本书将“注意力鸿沟”视为数字鸿沟的重要组成。

1990 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的“数字鸿沟”一词,我们已是耳熟能详。他指出, 拥有与未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之间存在鸿沟。不过,在“宽带中国”、“互联网 +”战略、数字中国,乃至接下来的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战略之下,中国的数字鸿沟在基础设施和硬件上不断被消减。然而在注意力经济的压力之下,如何把注意力的鸿沟填平,让更多的普通人被关注,又成了一个难题。

平等同样是一个技术问题,因为技术本身存在立场和理念上的选择。快手的平等普惠理念强调每一个普通的视频生产者,每个人生产的视频都有机会被分发出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这种技术背后是分配结构上的平等,用经济学上的基尼系数控制平台上用户之间注意力上的“贫富差距”。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无论是明星还是大 V,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分享和被关注的权利。

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一切,而透过视频创作被连结起来的普通人,也创造了一种不同的生命景观,一种“存在即完美”的状态。繁重工作下的无奈、交友的快乐、无法抹除的孤独感等日常抒情,都透露出基层草根蓬勃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创作欲、表达欲和交流欲。

透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普通人的影像书写在今天引爆出惊人的能量与效益,创造了强大的社区与共情。

普通人的日常,

为何能吸引庞大的粉丝群?

“我们村只有5000人,10万粉丝对我来说真是相当大的数字了。”

快手红人手工耿,16岁起就是焊工,但能焊接不锈钢的机会少之又少。直到他在快手上用不锈钢来制作各种无用但搞怪的发明。此前,他被母亲斥责“就是个没用的人”;如今,在短视频界成为网红之后,他反而凭借自己的“无用良品”,收获了粉丝“耿哥出品,必属废品”的骄傲盛赞,以及来自海内外媒体的好奇追捧。

手工耿

粗糙的短视频中透露出个体的奇思妙想与差异化的生活状态,粉丝从普通人的影像里找到有关自我的情感共鸣。

短视频究竟连结了什么人?手工耿的感慨很有代表性,这种连接跨越阶级、地域及工种。“一开始我以为看我作品的人,多是三四线城市的小青年,后来发现不是这样。一些高端粉丝,比如,房地产老板和文化圈的人都和我互动过。”在前不久快手举办的活动中,手工耿还与房地产大佬潘石屹PK了手艺。

观看差异与寻找共性,是快手短视频世界中的目光诉求。观者寻求的不只是奇观,还有慰藉与共鸣。这是特定社会群体能在快手短视频社区里成群结队出现的原因,透过视频与直播内外的陪伴,当代人在寻求原子化生活的破解之道。

中国有 3000 万名开大卡车的司机,他们为生计长年在外奔波, 与家人聚少离多,还可能遇到车匪路霸。他们有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很少被关注,除了亲友、货主之外,也很难与外人沟通。他们的生活点滴似乎都与外界无关。短视频改变了这种孤绝状态。

快手网红卡车司机宝哥,在32岁之前也是典型的沉默大多数中的一员。他生长在农村,家贫、地少,没读过几年书,是社会成功价值观下黯淡无光的人。从事大卡车长途运输这一高危行业,意味着每天都在独孤行进的路途中。但反过来,这种常年“在路上”的状态,也意味着他的生活犹如一部始终在上演的“公路电影”。当无聊的运输生活,以碎片化的形式一点点被记录下来,被其他大卡车司机以及过着完全不相关的生活的人看到时,无聊的日常碎片成为纪录片式的现实生活写照,变得有趣起来。而快手成为社交工具,也将背后的卡车司机群体连接起来。

“我也不会别的,就用手机拍拍我的生活、运输生活,拍拍我见到的花花世界。我没想到这会让我成为焦点”,宝哥的困惑意味着,当沉默之人获得发声机会时,为世界带来了多少精彩。这同样也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当学者和精英仍选择古早的文字,抒写鲁迅式的乡村怀想时,反而是民间及底层社会在用更时髦的新媒介影像记录日常生活:

每个城市都有给殡仪馆开车接送遗体的司机,全世界的海洋上漂着无数的常年不能回家的海员,无数田地里都有热衷热歌的农民。

鸭绿江上的放排人,把高山上的木材顺着水流运出来,这种古老的水运方式以前鲜有人知,如今却被数百万人关注。

城市建筑工地的潜水员,很小众的职业,但一二线城市的每一座高楼大厦都需要他们。建高楼打地基时,需要用电钻挖几十米的深坑,电钻头掉了需要他们潜到几十米深的浑浊泥水中,把电钻恢复原位。

这大概是社会学家、非虚构写作者、小说家、纪录片导演、记者更容易被快手吸引的原因,因为那些原本附丽于现实丰富土壤的职业,正在经历经验世界的降维与差异人群的隔离。时光倒退五六年,这些内容不可能由如此庞杂的个体亲手拍摄发布出来,大众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场景,或一键下单购买场景中的相关商品。

对于很多外人而言,很多短视频过于琐碎,缺乏意义,毫无美学价值,但对于拍摄者自己而言,日常影像记录却是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他们看到并表达了自己的快乐、痛苦和压力,彼此找到共鸣,更加自信,也构筑了从线上到线下的不同层次的社群。

短视频的世界,也是未来社会学的田野。当“老铁”和“双击666”的语言节奏将你带入快手世界,就如同早年跟随一声“亲”的召唤,而进入淘宝的奇妙世界。城市人在快手上围观平行世界里不同不同行当的活法,寻求一种“参差的对照”。GQ实验室的《我上哈佛,也上快手》,公路商店的《没有什么能阻止社会学家刷快手了》等文章,不约而同强调快手的社会学属性,要潜入短视频软件里认识中国。

新媒体也总能在快手中发掘到话题和流量有关。经过视频软件中介的中国,满足了很多人对“真实”的想象。快手创始人、CEO宿华曾称,几百年以后,快手会是一个记录博物馆。这种通过快手“读懂中国”的说法,恰恰是快手能满足“基层文娱刚需”的某种表现,人们也因而得以在此观看他人的生活。

民间草根网红,提供了一种原汁原味的想象,一个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真实场景。快手的生命美学,蓬勃与粗粝,这不是残酷物语式的绝望,而是“存在即是完美”的感慨。据说,一线城市市民成为这类内容的热情转发者,以代偿自己日常生活之中能量与热情的消耗。

地球村里的熟人社会:信任经济

以快手为平台的网络社群,借助短视频和直播,让地球村成为现实。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能够进行面对面交流。如今,物理的空间被网络取消了,大家都成了“邻居”,每个人可以直观地展示自己生活与物品,这构成了一个生产信任的空间,也促成了交换与经济的展开。

在短视频社区中,信任经济开始以新的形式存在。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工业化之前的年代,那个从邻居家买货,或从走街串巷的货郎处购置物什的年代。在快手上,商业的形式变得更具人际交往色彩。

以三一重工为例,三一重工在快手平台上开了一场直播,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卖出了31台压路机。压路机不比日常物件,重型机械每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为什么一个短视频平台上会有如此大的销售额?原因在于有一大批专门操作卡车、重机械的用户在这一平台上活跃,这是基于信任经济,面向精准用户做的一次营销。

牢固、信任度高的社群是电商能够繁荣的基石。卖水果的“罗拉快跑”,在陕西富平的吊柿前直播,现场品尝吊柿,让几十万用户看见特产的美味,将不好卖的产品变成网红产品。。

在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商品和商业,教育、扶贫以及非遗保护都发生了改变。

以快手为例,在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县城,只有中专学历的兰瑞元,却可以教授全国的用户如何用好 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一年赚了 40 多万元。

许多原本无人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短视频的展示再度引起关注,甚至获得了跨地域的传播。在快手课堂上,有4600多人购买了看似冷门的唢呐课程。

许多不为人知的贫困的乡村,透过短视频吸引了城市人的羡艳目光,那些不同于美丽风景突然呈现在全国人跟前,就有远道而来的游客,当地特产的兜售,而当地人的收入不断增加, 扶贫工作自然而然就有了落脚点。

短视频平台如今正成为连结和聚拢越来越多人的空间,一股让我们看见的力量。值得长期关注的是,民间网红形成的“老铁经济”能与制造业产生真正持续而有活力的联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