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演奏乐团,TONEKING P10天魁平衡双磁平面振膜耳塞体验

图片
听过平板单元大耳的朋友们一定对平板顺滑的三频过渡记忆犹新!虽然平板单元的结构,决定了它先天低频量较小,但它那顺滑的三频,出色的解析,华丽的高频延伸,仍然获得了许多烧友的青睐,当然,难推、易损坏也是它的弱点,但不影响烧友对它的热爱;自从平板单元微型化后,像平板大耳一样,拥有出色的声场和顺滑的三频,但可惜由于平板设计结构限制,使得平板单元的低频量很少,这也使得许多的平板耳塞产品低音都相对不多,几乎只能聆听人声、小编制交响,一旦碰上需要强氛围、大场面的大编制交响曲,就会显得单薄;
图片
今日要聊的是,天魁P10平衡双磁平面振膜单元入耳式耳机,P的意义是 piano(钢琴),经过6个月的设计调试,特别对钢琴等乐器以及人声做了真实还原优化,一款全新的10mm平板振膜单元,不同于以往将平面音圈FPCB式走线平稳排列在振膜上的工艺,这款单元在保持着较有优势的平衡双磁结构的同时,将平面走线与螺旋骨架的振膜接合,使得它在具有平板的所有特性的同时,还具有相对舒适的低频响应和足够的氛围感,再加上体积较小,制成小巧方便的平板耳塞。
图片
P10的结构与1Q较为相近,佩戴十分稳固,同时单元位置尽量靠近耳道,使骨膜能获得更多音乐当中的细节;有体验过1Q的朋友应该还记得1Q出色的被动降噪能力,这一点在P10上也同样适用,许多平板耳塞受限于单元设计特性,必须选择了开放的结构,这势必导致隔音和被动降噪性能被大大削弱,也就很难再像往常一样出街聆听;P10在保证了通透声音的前提下,还保留了出色的被动降噪性能,使得平板耳塞出街成为可能;加上特别的调音方案,使得这款平板耳塞很容易驱动,能直接使用手机来聆听音乐;而几乎任何的功放,都能使P10的优越性能潜力被展现出来;声音方面,P10拥有优秀的三频过渡和极为出色的乐器&人声还原,低频处在刚刚好的位置,有足够的氛围,感觉轻微偏向动铁般清澈,收放自如;中频温润丝滑,男声浑厚润泽,女声清亮细腻,同时,几乎没有鼻音,素质非常的好;高频清亮,瞬态优秀;几乎是所有的乐器,都在P10上获得了很优秀的还原,无论是弦乐还是管乐,弹拨乐还是打击乐,都获得了很好的还原,感觉就像本人在校参加管弦乐团排练一样,音染极低,较具有真实感!
图片
P10直推表现清新靓丽,上放后潜力提升明显。本次测评,将直接使用台机,以获得最大的享受;
图片
测试曲子为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女神茱莉亚·费雪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的版本,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最动听的版本!
图片
回归简单赏析曲子,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身心体验: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ΠётрИлъ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柴可夫斯基继承了西欧的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大量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题材,谱写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作为他唯一创作的一部小题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有着精湛的、绚丽多彩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性。
图片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创作于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与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贵族家庭,5岁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辞职后去到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犹太裔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1829-1894)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小时候的他特别脆弱敏感,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可也许正是多愁善感的性情,使他在日后谱写作品时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才更加能触动人心。
图片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瑞士日内瓦作短期修养时,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这首协奏曲。这首作品运用俄罗斯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主题小提琴精彩、完美的演奏技巧,同时还体现出管弦乐的丰富表现,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由于这首乐曲是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可是这首乐曲当初并不受世人欢迎。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在这部作品中,一些不寻常的音调,深刻的戏剧性和感人的抒情诗,虽然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招来一些非议,但它最终还是逐渐地吸引了广大音乐界的注意和欢迎,成为俄罗斯和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古典范作之一。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首乐曲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作品之一,成为检验小提琴演奏家水准的试金石。
图片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具有多样化的旋律音调、精致的动机发展以及丰富的概括性形象。明朗的感情表达,充满着一些傲气勇武和肯定生活的激奋人心的力量。乐曲开始于管弦乐队的一段引子,这个主题纯朴安详,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它那动人的讲述。它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紧张的活动,仿佛陷入沸腾的生活漩涡中。当这种尘世的喧嚣平息时,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宣叙性的乐句,最后停留在一个延长的G音,随后进入到深沉、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在这个主题中,小提琴采用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并要求用柔美的音色奏出明亮迷人的旋律。这个主题具有最多方面的特性,它的音调贯穿着整个乐章,使音乐有可能获得交响乐的发展。第二主题相对而言则含着淡淡的忧伤,它充满温暖的柔情,但有点伤感。不过,同前一主题一样,它的抒情的基调又带有一种内在的戏剧性的巨大紧张感。结尾华彩乐段中仍采用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也是独奏者炫技的时刻。最后的再现部气势宏伟,由小提琴和乐队共同将气氛引至高潮,最终凯旋般的结束在主音上。
图片
第二乐章:行板,g小调。第二乐章采用三部曲式,相对于第一、第三乐章显得柔和而伤感。它像一首美妙的小型浪漫曲,一篇率真、朴质无华的抒情诗。如果说,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在于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跃和时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轮番交替的话,那么,相反地,第二乐章则保持着情绪的统一,整个乐章满是温柔和抑郁,虽然有点伤感,但它始终是非常亲切的。乐章开始时有一小段简朴的乐队引子,接着独奏小提琴(带弱音器)便在乐队的非常透明的伴奏背景上,格外轻柔地奏出乐章的基本主题,它的旋律进行悠缓而情深,一直流入听者的内心深处。行至中段,情绪稍稍有变,音乐变得有些激动而开朗,仿佛欲言又止地宣泄着内心的压抑。这种对比并不强烈,它依然保持原有的抒情气质,也不丧失忧郁的色彩。最后,独奏小提琴静息下来,但是音乐并没有结束,不间断地转入最后的乐章。
图片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这一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描绘嘈杂喧嚣的欢乐景象,乐队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当时德国一些评论家对这首协奏曲的一些刻薄的非难,显然也是针对这一乐章的特别浓厚的俄罗斯乡土气息而发的。不过,像这样的民族特点,尽管有人认为鄙俗,但它却为许多进步艺术家所器重和珍视。乐队用欢快的节奏和强有力的表达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小提琴柔缓的引子过后,便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第一主题,它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几次反复后,重新又回到欢乐的舞蹈主题上来,并直接转入技巧辉煌的尾声。随着管弦乐的共同和弦,全曲在节庆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图片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协奏曲的登峰造极之作,它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
图片
如果没有亲自听过P10在台机下的展现,可能会觉得笔者言过其实!P10在这三首曲子当中都有着十分惊人的表现;先说第一乐章,P10完美地表现出了那种由宁静渐渐变得热烈的推进感,出色的乐器还原、宽大的声场,使人瞬间忘却自己使用的是耳塞,而有大耳甚至摆放合理的音箱的感觉!每一组乐器的位置,都精准而清晰;提琴弦振动与弓子擦弦的“丝丝”声清晰而真实,管乐纯正而明亮的音色,定音鼓均匀有力的振动加上全体齐奏而产生的动态和氛围,都被这颗小小的平板单元细致而出色的播放了出来;独奏小提琴的旋律在这宏大的场面中似水般流动,每一次清脆的拨弦,时而撕裂时而轻柔的拉弦,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美妙的画面,似乎能看到费雪女神娴熟的运弓,脸上入神的表情,摇曳的身体,与乐团一同在这音乐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最后,在热烈的气氛,管弦乐团齐奏下,第三乐章演奏完毕。我不由得站了起来,合着掌声喊出了一声“Bravo!”,这美妙的体验驱使着我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聆听;P10的亮点,即为真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而强大!称她稳中求真,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