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被誉为“将军之乡”,辛亥革命至今走出上将、中将、少将540多人

“文物由来第一流”。自古以来,梅州盛行崇文重教之风,孕育了无数文人才子,郭沫若一句称赞更让梅州“文化之乡”美誉广为流传。
图片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之乡”梅州亦是“将军之乡”。自辛亥革命至今,从梅州走出去的军事人才和将领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被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梅州籍将军共有540多人。
在他们当中,不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辈。这些革命先驱、长征英杰和抗日名将从战争烽火的洗礼中走来,其励精图治,建立功勋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也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亦文亦武
从古至今孕育军事人才无数
在梅州客家公园里,有一座颇具客家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它是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分馆——将军馆。走进将军馆,一个浑厚雄健的“将”字印入眼帘;478位梅州籍将军的生平介绍被收录在两边的展厅里,分为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和将军谱共6个单元。
图片
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姚雨平上将、肖向荣中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展示在众人面前,充分显示了梅州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以及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客家博物馆自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便设置有将军馆。由于设立的时间较早,里面统计梅州籍将军共400多名的数据比实际要少一些。从目前各县(市、区)统计的数据来看,梅州籍的将军数量已超过540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
从8个县(市、区)来看,自辛亥革命以来,从梅县和大埔走出的将军人数较多,均超过100位。“这个数量与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和江西兴国相比,差距并不大。”肖文评说。
为何梅州这块土地上,能孕育出数量如此之多的军事人才?
早在古代,梅州就有崇尚武艺的传统。从衣冠南渡到飘洋过海,客家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是无法闯荡世界、劈波斩浪的;在梅州定居后,他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惕,抵御外侵,保卫家园。正是这些经历,使他们磨练出尚武自卫、勇敢机警的精神。英国人爱徳尔在其著作《客家人种志》和《客家史纲》中曾经这样评论:“客家人乃刚柔相济,也就是既刚毅且仁爱的民系,而有不畏强暴的特性。”
客家人“亦文亦武”的特点还反映在科举时代。自古以来,梅州人考取武状元、武举人的数量不少。据《嘉应州志》和《梅县教育志》记载:清代,梅县经乡试考取举人的有621人,内有解元15人,其中文解元10人,武解元5人。
而在五华、兴宁等地,武举人的数量在某一朝代还要甚于文举人。例如,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五华便一下出了三个武举人:锡坑人李南馨、华城人李威光和横陂人魏大斌。在殿试中,李威光被乾隆钦点为武状元。据《长乐县志》记载:李威光身高七尺,臂力过人,25岁中武举人,乾隆37年在京城会试被乾隆钦点“状元及第”,曾任闽安水师副将、福建南澳总兵官,为保护海防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潜心研究兴宁历史20余年,著有《兴宁知名人物》《兴宁将军录》等书籍的史学爱好者陈作新认为,自古以来,兴宁人亦文亦武亦商,爱国爱家爱乡,思想开放,人也聪明灵活,各行各业均有卓越人才。600多年前,当时的惠州府兴宁知县,同时也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称的祝枝山在兴宁期间,便作诗以“五寸冲牙丈八矛,装成十万绕林头。莫欺楪子兴宁县,一半人家千户侯”称赞兴宁。
同时,梅州地区还兴办军事学校,专门培养军事骨干人才。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家谢逸桥等人以培训新学所需体育教师为名,筹借经费开设了松口体育学堂,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学到战术、测量、简易架桥、行军部署、作战方略和进退攻守等学科知识,以及连队以下制式教练、操场动作及射击教练等术科本领。松口体育学堂虽然办了一期,招收学生100多人,但它为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输送了一批军事人才,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爱国爱乡
梅州籍将军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人死还有三点气”“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在梅州流传着不少俗语,这些俗语充分展示了客家人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梅州能走出如此多的将军,与它自古以来均是军事要地的战略地位分不开。在历史上,文天祥曾涉足此地,清末太平军石达开部将石镇古、石镇常、康王汪海洋曾转战或兵败于梅州。作为原中央苏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重要军事人物以及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来过梅州,指导革命或参加抗日战争。
“纵观历史,身处偏远山区的梅州人,他们关心、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程度不比其它地区低。”肖文评说。如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早期革命、国民革命军的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后的三河坝战役等,梅州人都以极大的热情与无畏牺牲的精神参与其中。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梅州党员群体发展到了2000多人;有400多名骨干和进步青年加入新四军队伍;同时还有一批优秀青年参加了东江抗日游击纵队,他们与部队一道转战大江南北,为打击日顽作出了贡献。
特别是近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重大事件中,在维护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梅州籍将军的优秀代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处在最低谷的时候,我的父亲挺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的父辈》一书中,叶向真将父亲叶剑英的故事娓娓道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剑英被任命为八路军参谋长,并出任南京、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代表。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叶剑英曾带着受伤的胳膊坚持出席会议。
会议的第三天,叶剑英以“对日作战和友军摩擦问题”为题作了长篇发言,有理有据,铿锵有声。“抗日战争期间,父亲以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和胆识,赢得了党内外和军内外的广泛赞誉。”叶向真在书中回忆。
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肖向荣,其在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时为抗日武装的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平型关战役中立下奇功的邓逸凡、曾国华中将;在各地大小战役中均有杰出表现的杨辉图、叶松胜、曾鉴修少将……
将军们在“马上”立下奇功的同时,还能执笔写春秋。在这500多名将军中,有不少是文武兼备的儒将。例如,叶剑英便非常喜爱读诗、写诗,一生写了许多诗词。毛泽东曾称赞叶剑英的文才,赞誉其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形容他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
“还有邓逸凡中将等,这些将军不仅骁勇善战,并且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肖文评认为,善习兵法的品质,与梅州当地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深厚的文化氛围也息息相关。
不忘传承
将军故里弘扬“将军精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截至今年10月16日前,在世开国将军仅剩10人,生于梅州大埔的杨永松便是其中一位,他也是目前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
时光倒回70年前。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坦克带领编队以整齐的队形,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时任“功臣号”所在战车师政委的,是开国将军杨永松。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他,17岁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南征北战,书写了传奇的战斗人生。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但千万不能松动,还需要提倡艰苦奋斗。”杨永松虽年事已高,但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国家的发展。
在他的家乡梅州,这种爱国主义和无畏牺牲的“将军精神”也得到了弘扬与传承。在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分馆将军馆,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前来参观,“这是我们梅州的将军,很厉害的。”“妈妈,你给我讲讲他们的故事吧。”在他们之间的一言一语中,对家乡英雄的自豪与崇拜之情流露言表。
英雄虽远去,精神永传承。抗战时期,梅江区西阳镇黄坊村出了“三将二十四校”,梅县区松源镇宝坑村也有“一村四将军”美谈……这些群众耳熟能详的将军事迹,常常被当地人挂在嘴边传颂至今。
图片
近年来,梅州还高度重视将军故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并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推进故居的保护修缮中,梅州注重留住乡愁,涵养文脉,让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得到保护,使得濒临倒塌的客家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并焕发新的生机。
在蕉岭县,保存完好的谢晋元故居与其相连谢晋元纪念馆互映。在故居前的小广场上,竖立了一座谢晋元雕像,目光炯炯、神色坚定,显得英勇无畏。穿过小广场,便是谢晋元纪念馆,里面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
在兴宁市,原国民党中将李洁之的故居“慈恩庐”被修葺一新,显得古朴典雅、美轮美奂,成为集客家民俗展示、客家风情体验以及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观光度假胜地。“中将李洁之为了感念母亲的恩德,将大楼命名为‘慈恩庐’。”当地村民说,得益于故居的保护修缮,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亲身感受李洁之的爱国热忱。
于这片红土地下长眠的当年烈士英魂,为梅州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至今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梅州儿女奋发前进。肖文评表示,这些宝贵的历史斗争经验,是激励梅州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承前启后、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
相关
梅州“将军谱”
姚雨平上将
梅州平远大柘丰光村人。1882年出生。1907年加入同盟会,参与策划潮州黄冈起义,后参加策应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任同盟会南方支部香港统筹部调度课课长,参与策划广州起义。1911年率部参加三二九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1912年北伐军改称广东讨虏军,改编为第四军后,任总司令、军长。获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7年出任孙中山在广州组织的军政府顾问。1922年任大本营中央直辖警备军司令。1939年春随国民政府入重庆,仍任监察院委员。1946年回南京任国府顾问。1949年10月后从香港回到广东,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并被选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曾国华中将
梅州五华县岐岭凤凰村人。1910年出生。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三师师长、第七师师长、纵队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临江、衡宝、广东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参谋长、第十五兵团参谋长、第四十九军军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空军第三军军长、东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66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1968年任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肖向荣中将
原名肖木元,梅州梅县石扇新田村人。1910年出生。1925年参加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邓逸凡中将
梅州兴宁水口小丰村人。1912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1940年任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任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顾问、顾问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街。
谢晋元少将
梅州蕉岭县新铺尖坑村人。1905年出生。1926年10月毕业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后被调十九路军蔡廷锴部任连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陆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参谋主任,随部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该旅五二四团团副,在团长牺牲后代理团长。1937年10月26日率领第一营“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掩护驻防江湾、闸北的中国军队撤退。1937年10月31日,奉命率营撤离四行仓库。退入租界后,被英军解除武装羁押胶州路“孤军营”。1941年4月24日在率部上操时,突遭叛兵用凶器袭击,当场牺牲。1941年5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思华 汪思婷
【作者】 黄思华;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