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咖啡馆数量全球第一,上海如何切入万亿大市场

上海人有多爱咖啡?

一个细节或许可以说明:前段时间有这样一句话颇为流行——“当咖啡馆热闹起来时,生活就回来了”。当然,上海人对咖啡的偏爱程度,通过数字对比会让人有更直观的了解。

本文图片均来自上观新闻

日前,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正式开启。开幕式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咖啡馆达到7857家,不仅在国内第一,也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上海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3.16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咖啡馆1.3家,已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还有一组数据能够说明上海的咖啡香味有多浓:国内年人均咖啡消费量在4、5杯左右,而上海超过20杯;上海的咖啡消费人群与消费金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2021年上海咖啡消费金额,比北京、广州、深圳之和还要多。

那么,咖啡到底是如何风靡于上海的,它又带来了怎样的经济价值?

上海与咖啡的不解之缘

据公开资料,咖啡最早进入上海,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上海开埠之时。也就是说,相比于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品牌在近十来年才在国内主要城市大面积开店,咖啡在上海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

说到咖啡馆的历史,很多人都会心生一种浪漫情愫。比如,它时常与一些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诸如巴尔扎克、海明威、萨特等知名作家、哲学家都与咖啡馆有着很多故事。

但其实,上海的咖啡馆也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印记。像鲁迅、张爱玲等都曾是上海咖啡馆的常客,并在作品中有相关记载。

正是因为很早就受到咖啡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咖啡消费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白领的专属,而是有着非常大众化的基础。

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在讲述上海爱情故事的电影《爱情神话》中,徐峥饰演的老白去找街边的修鞋匠修鞋时,后者竟在手摇咖啡,并不急不慢地对催促自己的老白说,现在是“coffee time”。

一定程度上说,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可能更能够诠释上海的市民文化。或者说,日常的咖啡消费,已经成为上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一方面,作为由国外引入的消费品类,咖啡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它在一开始就契合了上海市民文化中追逐潮流以及讲究精致的一面,成为“摩登上海”的一个注脚。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咖啡的制作简单和易携带,咖啡馆所营造的放松氛围,均契合了上海的快节奏生活。人们出入咖啡馆不再仅仅是一种纯消费行为,也杂糅了社交、商务等需求。咖啡馆真正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第三空间”。

上海的咖啡消费能力强,还离不开一个重要支撑,那就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很多人都知道,上海的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居全国第二。而且,上海的城区人口接近2000万,居全国第一,比北京还高出了整整200万以上。

上海如何“改造”国内咖啡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说,咖啡已经成为塑造上海城市气质的一个重要力量,或者说,咖啡基因已经刻入上海的市民文化之中。

但咖啡塑造上海的同时,上海也在改变咖啡。

我们衡量一个外来事物在一个地方的发展成熟度,有一个重要参考标准,那就是,它的本土化程度到底如何。在这方面,应该说,上海对国内咖啡市场的“改造”是很明显的。

有统计显示,在上海的七八千家咖啡馆中,除了大家所常见的星巴克、瑞幸等国内外连锁品牌,有一半的咖啡馆其实属于“小众”的独立或创意咖啡馆。也就是说,在全球的咖啡市场中,上海不再仅仅是扮演着一个输入地的角色,而且也在孕育出自己的咖啡品牌。

这一点其实是市场熏陶出来的结果。众所周知,很多国际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内地,都会首选上海作为第一站。这既是因为上海对外来新品牌的接受度高,同时也是由于,上海市场最为多元,容量也最大。一个咖啡品牌能够在上海市场站稳脚跟,才能更有底气向其他城市进军。

在这个角度看,上海其实也扮演着一个咖啡市场启蒙者的角色,成为咖啡文化、咖啡品牌以及消费方式向国内更多城市输出的一个窗口。这种背景下,自然会有更多的机会孕育出更契合中国人口味偏好的“自主”咖啡品牌。而它们诞生的过程,也成就了上海咖啡产业的活力。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最直接的层面,旺盛的咖啡消费对于社会消费活力的促进。上海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最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金额最高的城市,市民化的咖啡消费正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二是,在咖啡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上,上海也正在谋划一篇大文章。

一杯小小的咖啡中有大大的潜力

千万别小瞧了一杯小小咖啡中的市场潜力。据《2022中国咖啡产业白皮书》披露,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

也就是说,看起来不起眼的一杯杯咖啡背后,实际蕴藏着一个万亿级市场。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中石化、中国邮政、李宁等“大佬”都纷纷跨界切入咖啡赛道。

在这方面,作为国内咖啡消费文化最浓烈,消费能力最强的上海,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大赛道。

就在这次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之际,位于虹桥品汇的“虹桥国际咖啡港”举行了授牌和开港仪式。虹桥国际咖啡港是国内首个专业品类进口集散平台,主要致力于为咖啡贸易企业提供保税展示、保税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核心功能。目前,已有国内外多家知名咖啡贸易企业和进博参展企业入驻咖啡港。同时,咖啡港还将与云南、海南等国内咖啡主产区合作,助力中国咖啡走向世界。

此外,虹桥品汇还与上海技师协会咖啡专委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咖啡产业联盟”。而为推动咖啡行业人才的“上海标准”早日出炉,咖啡港还与上海市人社局技师协会达成深度合作,将与盟友们共同参与编制中国咖啡师职业认证标准。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将看到“上海标准”、“上海规则”在全球咖啡产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这次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式上,已经发布了“上海咖啡豆价格指数”和“上海咖啡金融产品”。

未来,上海将依托虹桥国际咖啡港,通过建设“从豆到杯”的咖啡进出口服务平台、推动相关金融机构推出咖啡贸易专项金融产品、建立咖啡贸易联盟、推动咖啡企业深入产地等一系列举措,加强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影响力,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咖啡贸易产业新高地,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咖啡贸易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得益于咖啡文化和咖啡消费活力的红利,上海咖啡行业也在为创业、就业提供新支撑。如有数据显示,2021年咖啡行业融资事件近30起,整体融资额超过170亿元,大有盖过新式奶茶风头之势。

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新增咖啡相关企业2.59万家,同比增长12.5%,现存咖啡相关企业达15.9万家。这其中,上海是咖啡品牌落地首选,诞生了最多的本土品牌。而“上海咖啡馆数量有7857家,保守估计一线咖啡师至少有2.3万人。”

种种迹象表明,历经一百多年的浸润和发展,上海已把咖啡和咖啡产业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海报设计:宋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