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6月20日–6月26日)

图片
一、本周要点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房地产市场何时能够企稳?
房地产投资企稳的重要前提是销售企稳。释放购房需求是销售回暖不可或缺的前提,前者需要放松限购限售和给予金融支持两方面共同配合。从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领先指标看,一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步入下行通道。本轮周期销售触底回升幅度可能有限。首先,迄今为止,住房贷款利率还未出现大幅度下调。其次,限购限贷放松政策集中在局部省市。再次,购房信心偏弱。一方面,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转弱。再次,潜在首次置业群体规模收缩和城镇化增速放缓。要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长,除了促进销售回暖之外,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也是关键所在。当前,土地市场初现回暖迹象。从流动性的角度看,M2同比增速持续回升。2021年土地成交相对冷清,拖累了今年土地购置费增长销售回暖幅度有限和库存高企以及去年土地成交面积低迷将拖累今年新开工。综上所述,在房地产销售反弹力度较弱、房企融资情况尚未明显好转、土地购置费和建安支出缺少支撑的情况下,本轮房地产投资可能于三季度触底企稳。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反复的前提下,不排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四季度出现小幅回升的可能。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稳大盘的四重助力——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爬坡过坎,但随疫情冲击趋缓,中国经济已彰显出了快速探底企稳的韧性。展望下半年,四大积极因素将支撑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其中基建和消费的反弹已经渐近,供应链韧性将平滑出口回落的速度,而地产实质修复则还需尚待时日。根据我们测算,若全年GDP增速要达到5%,那么下半年两个季度的平均增速需达到6.7%,我们认为,要达到6.7%乃至更高的增速目标,除了经济自身动能的修复外,还需要宏微观政策的协同加力。宏观政策作为托底项保证今年经济大盘的稳定持续增长,而微观政策则作为加分项决定经济的反弹高度与韧性。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确定性较高,同时通胀压力显著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政策空间相对充裕,人民币资产有望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凸显独特配置价值。
二、经济前瞻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粮食危机如何影响国内通胀?
1、粮价展望:整体上,预计今年国内粮价涨幅将高于2008年和2011年。分品种来看,国际市场冲击大、国内供给偏紧、政策保供压力大的小麦、玉米价格偏强。预计小麦价格受夏粮产量预期偏低、供需偏紧、种粮农民惜售推动,同比涨幅或超30%。玉米受饲料粮需求强劲、小麦替代减弱、进口萎缩影响,价格中枢抬升。大豆进口依赖度高,价格跟随国际市场在高位波动。国内稻谷价格相对平稳,主因产需缺口较小、稻谷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收购稳健。2、通胀展望:国内粮价拉动通胀处于进行时,需要防范粮价成为通胀灰犀牛,警惕猪周期推高通胀,下半年国内CPI同比或将上行至3%。一是粮价上涨拉动粮食CPI上涨。粮价对通胀的传导主要体现在CPI。若仅考虑进口贸易冲击和种粮成本传导因素,中性情境下,预计今年全球粮价拉动国内CPI约0.21个百分点。二是饲料成本压力叠加猪周期变化拉动猪肉CPI上涨。预计今年下半年成本压力叠加猪周期上行,猪肉价格同比回归正增长,并有望推动CPI上行至3%。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繁荣的顶点?商品市场释放的经济信号
商品市场主要商品的价格走势间有共性、也有分化,往往向市场传递着一定的经济信号。2000年以来,除更易受到天气、等短期因素扰动的天然气外,多数大宗商品的价格均正向相关,其中应用广泛、经济敏感度高的铜与其他商品间相关性最为突出。然而,经济危机爆发时铜金价格显著分化、我国经济转型期铜钢价格出现背离等,这类分化也向市场传递着经济信号。近期,铜油比持续走低,回溯历史会发现,铜油比的走低,曾多次预警过经济衰退的风险,而本轮中铜油比的走势与2001年更为接近。当下,铜油比比逼近5年低位。1988年以来,铜油比成功预警1990年、2001年、2008年、2011年、2019年的衰退风险。回溯历史,本轮铜油比走势与2001年更接近,基本面上,两轮也有PMI回落、通胀上行和联储快速收紧等共性。铜有着强周期属性,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而原油较高的交运需求平滑了周期特征,使得原油对经济的敏感性相对较弱。铜对需求的高敏感性、与油对通胀的推升作用,使得铜油比走低能够同时反映滞胀的两个维度,可以更直观地揭示经济由滞胀向衰退的过程。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稳大盘的四重助力——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爬坡过坎,但随疫情冲击趋缓,中国经济已彰显出了快速探底企稳的韧性。展望下半年,四大积极因素将支撑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其中基建和消费的反弹已经渐近,供应链韧性将平滑出口回落的速度,而地产实质修复则还需尚待时日。根据我们测算,若全年GDP增速要达到5%,那么下半年两个季度的平均增速需达到6.7%,我们认为,要达到6.7%乃至更高的增速目标,除了经济自身动能的修复外,还需要宏微观政策的协同加力。宏观政策作为托底项保证今年经济大盘的稳定持续增长,而微观政策则作为加分项决定经济的反弹高度与韧性。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确定性较高,同时通胀压力显著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政策空间相对充裕,人民币资产有望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凸显独特配置价值。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坐看云起——2022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
海外环境:“滞与胀”仍在赛跑。下半年,海外环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仍在“滞”与“胀”之间徘徊,货币政策面临艰难选择。若海外通胀回落不及预期,一是高通胀将直接冲击经济与市场,二是货币政策紧缩被迫加码、“紧缩恐慌”再袭,三是经济“硬着陆”风险再升,“衰退交易”恐更近一步。中国等新兴市场仍可能受到海外货币紧缩、经济下行、金融市场波动等多重压力。中国经济:经济复苏“分层递进”。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或将经历分层递进的过程。第一层是餐饮为代表的消费和工业生产的“深蹲”反弹。第二层是政策发力起效:房地产销售-房价-投资的企稳回升;基建投资的持续发力;汽车和家电消费的激发。第三层是内生增长动能的启动,即消费进一步全局性增长、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经济复苏的空间高度取决于: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地产松绑“扩面”、基建配套融资难题能否破解。全年GDP完成5.5%增速目标可能性已低,但四季度单季有望恢复到这一水平。政策展望:多重约束下探寻空间。下半年稳信用或着眼于“降成本”、结构性工具和地产相关贷款。货币政策以改革“降成本”的空间更大,降准置换MLF仍有0.25-0.5个百分点的空间。综合考虑疫情对公共财政收、支两端的冲击,和没有疫情时相比,财政收支缺口扩大了1.4万亿左右。可期待三季度出台万亿增量财政工具。资产展望:人民币资产前景改善。美债:利率上行空间不大。美股:调整压力犹存。美元:保持高位震荡。A股市场:转机在即,布局结构性机会。国内债市:下半年宏观环境并不友好,但可寻找预期差博弈机会。人民币汇率:年内进一步走贬的空间已较有限。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下半年基建投资能有效拉动GDP吗?
综合来看,投资和出口有可能共同拉动GDP约4个百分点。若下半年消费稳步复苏,则全年GDP有望维持在4.6-4.8%的区间内。如果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5万亿,则有望将GDP增速拉至5%以上。若下半年再度出现较为严重的疫情反弹造成消费拖累GDP的情况,则GDP增速可能低于上述水平,抗疫特别国债出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大。但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基建投资都能够对全年经济起到不可缺少的核心支撑作用。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当前美国通胀压力究竟来自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尽管当前美国CPI同比增速还显著低于1970年代,但当前美国PPI同比增速已经非常接近1970年代的水平。截至2022年5月,美国CPI同比增速为8.5%,但PPI同比增速高达21.5%。两者差距高达13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美国CPI与PPI同比增速之间的裂口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如果PPI增速显著高于CPI增速,这意味着通胀压力很可能更多源自供给侧。不难看出,在CPI分项指数中,涨幅最大的是交通运输项目;在PPI分项指数中,涨幅最大的是燃料项目。事实上,在CPI分项指数中,2022年5月,涨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为:交通运输(同比19.4%)、食品饮料(9.7%)与住房(6.9%)。在PPI分项指数中,2022年5月,涨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为:燃料(同比55.6%)、农产品(25.1%)与金属(21.7%)。这意味着,无论是CPI还是PPI分项指数变动来看,本轮美国通胀更多具有成本驱动的特征,更多受到国际油价上涨的带动。而国际油价的上涨又与俄乌冲突高度相关。由于本轮美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根源可能更多源自供给侧,那么美联储快速收缩货币政策的做法可能是相当危险的。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让美国经济迅速陷入一场衰退。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从滞胀到衰退:美国经济展望
未来需要高度警惕美国经济继续滑向“衰退”的“硬着陆”风险。“大滞胀”时期和“沃克尔时刻”对当下至少有三点启示: 其一,抑制本轮通胀可能需要美联储更激进的加息。近期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指出,如剔除通胀计量方法差异的影响(主要是住房价格方面),美国本轮通胀的严重程度已经和“大滞胀”时期接近,这意味着即使不是“沃克尔时刻”,美联储想要控制本轮通胀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紧缩力度。 其二,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上升。沃克尔上台后坚定地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大幅压低需求为代价遏制了通胀,但同时也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80年三季度美国GDP当季同比一度跌至-1.6%。当前而言,美联储急速加息不仅正在压低需求,还将制约财政政策空间,由此导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已在上升。其三,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将放大。年初至今,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已分别下跌了23.5%和32.7%,未来加息仍将大幅上升,还可能进一步导致股市大幅回调。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稳地产,不能忽视的供给约束
相较以往地产周期,当前房企报表约束更强,债务和现金流压制凸显。经历多年持续扩张,房企杠杆约束明显加强、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位,尤其是前期大幅扩张的部分民营房企债务压制明显增强。同时,房企现金流明显恶化,上市房企筹资现金流去年下半年同比下降25.6%、降幅创历史新高,销售回款低迷进一步加剧房企现金流压制,今年4月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下降近47%、降幅创历史新高。预售资金、信用风险等,进一步限制了房企融资能力,进而影响房企开发投资能力、意愿。不同以往,当前房企面临预售资金监管,披露预售监管资金的房企,受限资金比例2021年达29%,导致一些依赖高周转、资金腾挪不规范房企现金流压制更加凸显。同时,信用违约风险加速暴露,2021年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翻倍增长、创近年来新高,使得银行放贷趋于谨慎,加大房企融资修复难度。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复苏消费,需打破两大“负向循环”
5月宏观数据显示,疫情缓和叠加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势头,工业生产恢复正增长,基建投资、出口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相比之下,居民消费表现持续低迷,社会零售总额仍然是负增长,同比下降6.7%,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其中,“企业困难—就业恶化—收入放缓—消费低迷”和“预期转弱—居民去杠杆—消费低迷”两大负向循环是制约当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应对消费持续低迷的现状,财政政策是关键。建议除了减税降费外,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为主导的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如对中低收入人群普发消费券、开展大规模家电手机等下乡和以旧换新,同时借助金融科技强化消费金融服务,打破两大“负向循环”对消费的压制。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房地产市场何时能够企稳?
房地产投资企稳的重要前提是销售企稳。释放购房需求是销售回暖不可或缺的前提,前者需要放松限购限售和给予金融支持两方面共同配合。从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领先指标看,一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步入下行通道。本轮周期销售触底回升幅度可能有限。首先,迄今为止,住房贷款利率还未出现大幅度下调。其次,限购限贷放松政策集中在局部省市。再次,购房信心偏弱。一方面,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转弱。再次,潜在首次置业群体规模收缩和城镇化增速放缓。要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长,除了促进销售回暖之外,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也是关键所在。当前,土地市场初现回暖迹象。从流动性的角度看,M2同比增速持续回升。2021年土地成交相对冷清,拖累了今年土地购置费增长销售回暖幅度有限和库存高企以及去年土地成交面积低迷将拖累今年新开工。综上所述,在房地产销售反弹力度较弱、房企融资情况尚未明显好转、土地购置费和建安支出缺少支撑的情况下,本轮房地产投资可能于三季度触底企稳。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反复的前提下,不排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四季度出现小幅回升的可能。
三、投资策略
徐高(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吓倒美股的是缩表而不是通胀
美国股市在最近两周显著下跌。较高的通胀并非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尽管近期发布的美国5月通胀数据读数较高,美国金融市场中的通胀预期却不升反降。再加上股票是通胀保值资产,美股涨幅通常与通胀预期正相关。近期将美股吓倒的是美联储的“缩表”。今年6月,美联储已经开缩减其资产规模,正快速卖出其持有的包括通胀保值国债在内的美国国债,从而显著推升了美国国债真实利率。由于美股涨幅与美国国债真实利率长期负相关,美联储缩表就给美国股市带来了压力。最近几年,全球主要股指间的联动性很强,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各个股市很难长期走出独立行情。所以美股的弱势势必会向A股传导。接下来,国内投资者需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美国股市,以及美股背后的美联储身上,并做好应对美联储“缩表”冲击的准备。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牢牢掌握能源自主权 占据先机
今年美股的风险较大。在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收水、俄乌冲突推高物价的情况之下,美股今年见顶回落的幅度可能会超预期。而对于全球资本来说,从美股出逃就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A股和港股的优质股票无疑是具备较大的投资吸引力。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但是从长期来看,特别是等到疫情管控措施放松且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我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30%以上。我们看到著名的投资机构桥水,一方面在欧洲股市布局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进行做空,另一方面则是大局加仓A股,国际投行对于A股的看法也纷纷唱多。这说明中国的优质资产依然是国际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配置优质龙头股或者是优质龙头基金是抓住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机遇的最好的投资方式。
孙明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绿色股票”的发展前景及中国机遇
在全球各国共同推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与气候风险及低碳转型相关的投资机遇很可能成为未来十年ESG投资的主要焦点。作为聚焦清晰、操作简易的投资工具,绿色股票有望成为与绿色债券并驾齐驱的核心绿色金融资产之一。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未来三十年的低碳转型投资需求将达上百万亿元人民币。毋庸置疑,这其中既有风险较低、适合使用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等债权融资的项目,也有风险较高、更适合利用股权融资的项目。因此,引进并推广绿色股票的评估标准和融资形式,既能给致力于低碳转型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种成本更低、期限更长、灵活性更高的融资工具,也能给专注于环境与气候风险治理的ESG投资者提供一种回报更高、可信度更高的绿色金融资产。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A股四个结构性机会和债市博弈预期差机会
A股市场我们觉得转机再即,四个方向的结构性机会值得挖掘。第一个就是高景气成长板块吸引力更强。年初以来很显然成长板块跌幅更深所以目前其估值泡沫化程度大幅降低,而且中长期增长逻辑非常坚挺。由于在市场反弹的过程中成长股对风险偏好的变化更为敏感,所以往往表现更为优异。确实这一波成长的行情也走得更好,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多受益于产业政策、再贷款工具和财政补贴政策,有望获取更多的超额收益。第二个就是新一轮猪周期或将带动畜牧行业的行情,粮食价格中枢的抬升也会带动种植业的超额收益抬升。第三个结构性机会我们还是看好高股息的红利板块,预期回报是比较稳定的。截至6月17号,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是5.61%,处于历史极端高位,未来一年下跌概率是极低的,而且红利因子的投资回报相比其他股票板块更加稳定,相比债券收益率更有吸引力,具备更高的配置价值。第四个就是受益于稳增长、受益于促消费的汽车、家电、消费电子这些板块。下半年我觉得宏观环境整体上对债券市场是不友好的。我们现在增长的层面来看经济修复的大方向是确定的,稳增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资金层面来看不管是快是慢,资金利率的中枢都是有望逐步回归政策利率的。如果财政再给增量的融资工具,市场资金可能加速回笼。通胀角度CPI通胀上行、PPI输入性通胀风险存在,对货币政策总量的降息政策仍有掣肘;海外美联储大概率延续加息缩表,境外投资者有可能继续减持国内债券,这个风险我们觉得也是要提示。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没有博弈预期差的机会?我们觉得预期差的机会有三个。一个是MLF降息再现;第二个是美联储紧缩节奏放缓,第三个是地产“硬着陆”拖累“宽信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有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投资机会。 如果回顾历史上的关键点位,我们觉得下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顶点上限是3%左右,下限的有可能到2.7%左右,但是很难超越今年1月下旬2.68%的低点。所以这是我觉得关注债券市场博弈预期差的问题。
刘晓曙(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A股上市银行ESG评价与市值表现
从A股上市银行ESG评分与市值表现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市盈率还是市净率均与银行。在目前的主流ESG评级体系下,ESG因素无法像制造业企业以及目前学术界主要观点那样,成为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值表现“指示器”,而出现这一现象可能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没有充分针对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展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使评级结果可信度较低;投资者对于ESG认识不足。相关建议调整评级指标范围,使评级体系更充分反映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属性;采用多样化评级方法,使评级体系更加适应银行之间的差异性;建立统一的商业银行ESG信息披露标准,规范底层数据来源。
四、货币和经济政策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市场要警惕的是日债熔断而非日元急跌
日本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地位显著下降,减轻了日元急跌引发的亚洲货币竞争性贬值压力。若迫于国内通胀压力,日本央行放弃收益率曲线控制,日债收益率飙升,将造成日本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巨额亏损,还将威胁增加日本政府的偿债负担。由此引发的冲击将远超日元贬值,波及范围也不会仅限于亚洲地区。受日美货币政策分化,以及疫情蔓延、俄乌冲突造成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影响,今年5月份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本文如非特指,均指某种货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跌破130比1,并跌至24年来的低点。这引发了市场对竞争性贬值和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担忧。然而,笔者以为,日元大跌并不足虑,倒是日本国债熔断隐含的风险更要高度重视。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美联储政策正常化的“标准流程”
根据历史经验与美联储官方发布的原则和计划,非常规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可归纳为“四步走”:第一步,缩减资产购买(Taper),此阶段,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仍在扩张,只是速度边际放缓;第二步,再投资,滚动购买所有到期的资产,保持总资产绝对规模不变;第三步,加息,改变零利率的前瞻指引,通过利率走廊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第四步,缩表,确定每月减持的国债和MBS上限,到期后不再滚动购买(图1)。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还会不断地进行负债侧的转换,吸收过剩的准备金,常用的工具有逆回购(Reserve Repurchase,RRP)和定期存款便利(Term Deposit Facility,TDF)——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最新疫情追踪
全球方面,根据Worldometer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5日零时31分,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548142974例,累计死亡病例6349220例。
国内方面,6月2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7例(广东9例,天津8例,福建6例,上海4例,云南4例,江苏2例,四川2例,黑龙江1例,甘肃1例),含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天津4例,广东3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2例(北京1例,广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房地产新闻一览
2021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9156.87亿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运行平稳,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9156.87亿元,6611.21万人提取住房公积金20316.13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10.33万笔、13964.22亿元。截至2021年底,个人住房贷款率 84.18%。(央视网)
机构数据显示58城首套利率已降至4.25%贝壳研究院发布重点城市主流房贷利率数据:2022年6月贝壳研究院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4.42%,二套利率为5.09%,分别较上月回落49个、23个基点,再创2019年以来新低;本月平均放款周期为29天,与上月持平。103个城市中有56%的城市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已降至下限,最大程度上降低购房者的贷款成本。(财联社)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房地产纾困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商洽会于7月26-27日在杭州召开据悉,为贯彻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览子政策措施,尽力解决房地产项目纾困过程中的急迫困难,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商定,于2022年7月26-27日在杭州市联合主办“房地产纾困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商洽会”。通知显示,商洽会的主要议程包括:金融机构纾困方案介绍、房企在市场变化中保持稳健发展、房地产项目纾困诉求共性分析、如何用优质品牌适应金融支持、浙江省房协介绍项目纾困工作、项目纾困过程中法律、税务问题分析、在房协指导下成功纾困问题楼盘及司法实践、房企纾困转型探索——发展长租房业务,以及纾困方案及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有意兼并重组合作发展解决项目困难的企业对接商洽。(上证报)
武汉本市户籍已有2套住房可再买一套自6月20日起,武汉市购房新政再现调整。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本市户籍居民在限购区域已有2套住房的可以新增购买一套,该政策执行时间持续至2022年12月31日止。对限购区域内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武汉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年限由1年调整为3年内累计有6个月。(澎湃新闻)
成都同城化公积金贷款实施细则出台: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近日,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同城化公积金贷款部分规定进行了优化调整,整合形成《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同城化公积金贷款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将购买首套住房申请同城化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从30%调整为20%;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同城化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从40%调整为30%。(红星新闻)
淮安顶尖人才购房补贴最高不超200万6月20日,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淮安市人才安居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显示,人才来淮创业就业,并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后,在淮安市购买规划用途为住宅的首套商品住房时可申领购房补贴。按照政策,顶尖人才、急需高层次人才,按购房总价的50%兑现购房补贴,其中人才申领时已在淮创业或全职工作超过5年的,每增加1年兑现比例再增加1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澎湃新闻)
福建平潭商品房降价不得超过15%6月20日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实验区商品房销售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提到,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住房时,实际销售价格不得超出备案价格上下幅度的15%,在办理价格备案时,须同时在商品住房价格备案表上进行承诺,对超出规定幅度的,不予办理网签、备案。(澎湃新闻)
多地规定房价跌幅不能超15%据记者统计,自2021年8月以来,已有超过20个城市对房企大幅降价采取了相应措施,其中包括张家口、岳阳、桂林、昆明、沈阳、江阴、株洲、唐山等。这些城市或直接出台“限跌令”,或通过召开座谈会方式防止房企“恶意降价”行为,或对相关降价房企进行约谈,要求房价下跌不能超过15%或10%。(财联社)
台州市黄岩区:购房最高可获按成交计税价格0.8%的补贴6月22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黄岩区2022年购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自2022年6月20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对在黄岩区范围内购买144平方米以下(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的,按房屋成交计税价格的0.8%给予购房补贴。购买144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的,按房屋成交计税价格的0.4%给予购房补贴(补贴范围不包括车库和停车位)。(澎湃新闻)
基金新闻一览
证监会: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正式纳入互联互通证监会发布《关于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相关安排的公告》。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正式纳入互联互通,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适用北向投资者识别码制度与南向投资者识别码制度。(财联社)
证监会: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业务拟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证监会就《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的实施安排,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阶段,拟优先纳入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后,拟逐步纳入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基金中基金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财联社)
公募REITs试点上市一周年首批9只公募REITs迎来解禁首批公募REITs的9只产品去年6月正式登陆资本市场,至今已有一年时间。据了解,这9只公募REITs在21日迎来首次解禁。证监会、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本次9只公募REITs共解禁近22亿份基金份额,合计基金规模超110亿元,占9只公募REITs总市值逾30%。也就是说,解禁将使这9只公募REITs的可流通份额增加超过一倍。(央视财经)
中基协:4月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2278只环比下降31.84%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4月,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2,278只,较上月减少1,064只,环比下降31.84%;新备案规模520.59亿元,较上月减少188.14亿元,环比下降26.55%。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692只,占新备案基金数量的74.28%,新备案规模127.81亿元,环比下降47.09%;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56只,新备案规模239.63亿元,环比下降14.86%;创业投资基金329只,新备案规模152.56亿元,环比下降17.16%。(财联社)
近八成货币基金收益率处于1时代,未来或继续小幅下行今年以来,货币基金收益率普遍下滑。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22日,公募基金市场中已有76.8%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不足2%。对于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滑的原因,多位分析师认为,这是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证券时报)
年内公募基金发行已超6000亿,债基挑起大梁截至6月23日,年内公募市场共成立666只基金,合计募集资金6098.15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5%和60%;权益类基金发行明显降温,债券型基金成基金公司主打产品,新成立的债券型基金募集规模已达3823亿元,占比超六成。(证券日报)
经济新闻一览
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近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支持银行和支付机构更好服务外贸新业态发展。《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力度,完善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政策。二是将支付机构跨境业务办理范围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拓宽至全部经常项下。三是明确银行、支付机构等相关业务主体展业和备案要求。四是明确业务真实性审核、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以及数据报送等要求,压实银行与支付机构展业责任,防控业务风险。《通知》自2022年7月21日起实施。(中国人民银行)
2021年中央财政收入超9万亿元财政部部长刘昆21日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70.41亿元,为预算的102.3%,比2020年增长10.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935亿元,收入总量为93405.41亿元。决算报告显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02.3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13.1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90亿元,支出总量为120905.4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新华社)
国常会: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大汽车消费支持的政策。会议强调,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一是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迁入限制,10月1日起转移登记实行单独签注、核发临时号牌。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车购税应主要用于公路建设,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三是完善平行进口政策,支持停车场建设。政策实施预测今年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约2000亿元。(新浪财经)
前5个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3%1-5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870.6亿元,同比增长2.3%。呈现特点包括,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呈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商务部)
外汇局:3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净负债20亿美元6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2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数据,2022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687亿美元,对外负债15706亿美元,对外净负债20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净负债4396亿美元,外币净资产4376亿美元。(北京商报)
外汇局: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644亿元外汇局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644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5662亿元。按SDR计值,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38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642亿SDR。按美元计值,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88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67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446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5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892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2亿美元,直接投资顺差599亿美元,证券投资逆差798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逆差46亿美元,其他投资逆差252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393亿美元。(财联社)
银保监会:十年来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23日介绍,金融监管部门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金融违法与腐败行为受到严厉惩治。(中新经纬)
国家统计局:6成大宗商品价格呈回落态势24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根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6月中旬与6月上旬相比,六成产品价格呈现回落态势。具体来看,在监测的50种重要生产资料中,有30种产品价格下降。其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板块价格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化工板块监测的10种商品中,7种价格下降。非金属建材板块监测的3种产品价格也都呈现回落态势。(央视财经)
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9.4%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080.5万部,同比下降9.4%。其中,5G手机1773.9万部,同比增长6.0%,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5.3%。1-5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08亿部,同比下降27.1%其中,5G手机出货量8620.7万部,同比下降20.2%,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9.7%。(财联社)
多地取消二手车限迁 二手车市场加速回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以及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规定。从这个月开始,该政策相继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执行。在已取消“限迁”的省份,二手车买卖的相关配套服务也在加速推进。车主在迁入地、迁出地均可办理车辆交易登记,不用排队少跑腿,购车时间不断缩短。专家表示,随着各地有序开展复工复产,被短期抑制的购车需求将逐步释放。二手车消费有望在下半年逐步恢复,在9至12月份的传统销售旺季迎来释放。(央视财经)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知网启动网络安全审查6月23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约谈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宣布对知网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据悉,知网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和涉及国防、工业、电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卫生健康、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重要数据,以及我重大项目、重要科技成果及关键技术动态等敏感信息。(央视新闻)
美财长称经济衰退并非不可避免当地时间1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采访,耶伦表示,美国的经济可能会放缓并过渡到较为稳定的增长,预测中的经济衰退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耶伦表示,目前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依旧强劲,因而消费骤降在未来几个月内不会成为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美国总统拜登的当务之急,是把飙升至40多年来高位的通胀率降下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期望在降低通胀的同时保住就业。(央视财经)
全球央行年内加息次数已超去年根据美国银行全球研究(BofA global Research)的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全球央行今年迄今已累计加息124次,这一数字超过了2021年去年全年的加息次数——101次,而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全球央行总计仅有6次加息。(财联社)
高盛:美国经济2023年陷入衰退几率达30%据路透社6月21日报道,高盛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通货膨胀和俄乌战争导致宏观经济疲软,美国经济2023年陷入衰退的几率达30%,高于此前预测的15%。高盛经济学家扬·哈祖斯指出,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基准增长路径现在走低,如果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即使经济活动急剧放缓,美联储也将不得不对高通胀和消费者通胀预期再次做出有力回应。(央视财经)
俄罗斯成我国最大原油供应国美国彭博社20日援引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称,今年5月,中国进口的原油总量约为4582万吨,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原油842万吨,与上月的655万吨相比增长了29%,与去年同期的544万吨相比增长了55%。英国路透社则指出,这个进口量相当于每天约198万桶,与4月的每天约159万桶相比增加了四分之一。路透社称,该数据显示,俄罗斯在相隔19个月后将排名第一的位置从沙特阿拉伯手中再次夺回——5月中国从沙特的进口量为782万吨,同比增长9%,但要低于4月的893万吨。(环球时报)
鲍威尔称美联储坚定致力于降低通胀 鲍威尔称将继续加息当地时间6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美联储坚定致力于降低通胀,并有能力做到这一点。鲍威尔称:“在美联储,我们理解高通胀造成的困难。我们坚定地致力于让通胀回落,我们正在迅速采取行动。”鲍威尔表示,当前美国通胀过热,他认为收紧货币政策将是对抗通胀的有效工具,加息将继续下去。(央视财经)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将增长8%国际能源署发布了2022全球能源投资报告。该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将增长8%,达到2.4万亿美元,增长主要来自能源部门对清洁能源和电网的投入以及全球对提高能效的投资。该机构预计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达到1.4万亿美元,占到全部增长的四分之三。目前的全球投入依然不足以实现气候变化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俄乌冲突引起的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煤炭供应再投资。(财联社)
SWIFT:5月人民币维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最新人民币月度报告和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5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15%。与2022年4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4.04%,同时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3.88%。2022年5月,以欧元区以外的国际支付作为统计口径,人民币位列第六,占比1.43%。(财联社)
股债汇新闻一览
中央深改委:要依法依规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6月22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健全支付领域规则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要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平台企业参控股金融机构监管,强化互联网存贷款、保险、证券、基金等业务监管。要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平台企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平台企业沉淀数据监管,规制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要压实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协同监管格局,强化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强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保持线上线下监管一致性,依法坚决查处非法金融活动。(新华社)
外汇局:截至3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7.2万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2年3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数据: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172049亿元人民币(等值27102亿美元)。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余额为81340亿元人民币(等值12813亿美元),占47%;短期外债余额为90709亿元人民币(等值14289亿美元),占53%。(证券时报e公司)
5月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15.95万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2年5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15.95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38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3.1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47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2.78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91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6.08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91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9.8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47万亿美元)。2022年1-5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90.7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4.13万亿美元)。(中新财经)
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降到70%以下证监会副主席李超6月23日在中宣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专业机构投资者力量持续壮大。截至5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有A股流通股市值占比达到了22.8%,比2016年提升了6.9个百分点。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了70%以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步建立。
6月地方债发行额超1.5万亿元 有望创下单月发行规模新高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各地已发行或即将发行的地方债合计达15607亿元,超过2020年5月的13025亿元,有望创下地方债单月发行规模的新高。今年以来,截至6月21日,地方债发行规模已超过4.4万亿元;到6月底,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有望接近5万亿元。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2022年地方债发行明显前置、节奏较快。一季度发行量实现同比大幅多增,5月起地方债发行再次明显提速。(财联社)
普京签署总统令确立支付外币政府债务临时程序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22日签署总统令,确立了支付外币政府债务的临时程序。根据总统令,用卢布偿付欧洲债券将被俄罗斯视为履行偿债义务,由此支付的卢布金额应相当于以外币计算的债务价值,并按支付日期的汇率计算。(央视财经)
中国恒大:预计将在7月底宣布初步重组计划股票继续停牌中国恒大港交所公告称,预计将在7月底宣布初步重组计划;恒大物业的质押担保独立调查正在积极进行中,现阶段尚未能确定预期完成独立调查的时间。本公司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财联社)
房地产
国海证券: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6%,增幅继续扩大;5月百强房企操盘面积同比-53%。5月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少增3379亿元。反映房地产市场“预期减弱、需求不足、供给冲击”三重压力愈演愈烈。
当市场有下行压力时,政策一般如期而至。
“政策松”何时才能“市场稳”?本文重点梳理本轮政策向市场的传导路径,并展望下半年的政策空间。
政策松到市场稳的传导逻辑
从政策放松到市场企稳,要经历“增强信心”、“加上杠杆”两个过程。
第一阶段:增加购房信心
429政治局会议为本次宽松指明方向。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体现了高层对房地产的重视。
四大因素影响居民购房信心。一是期房烂尾。房企危机削弱购房者对期房信心,加重观望情绪。二是收入下降。经济、就业形势不乐观,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且担心断供问题,买房决策比以往更谨慎。三是疫情形势。购房者看房、选房、线下签约均受到影响。四是房价涨幅。居民买涨不买跌,房价涨幅趋缓时,购房者选择观望。调整政策障碍才能重塑买房信心。行政政策,特别是放松限购、改变限价、减少税费,能有效减少交易限制、增强购房意愿。
第二阶段,加上杠杆,形成直接的购买力。
金融政策,特别是对首付比例、首套房的认定标准、贷款利率,能历史来看,我国历次房地产下行都伴随着全国层面的大力度放松。2008年10月22日央行新政,商贷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2014年国家出台了修改认房认贷标准、央行降息等政策。2015年降低首付比例标准、减免营业税,并再度降准降息。2016年房地产契税、营业税减免。近期的政策宽松力度与以往相比仍有空间。
然而,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此次和历次有所不同。
特别是,有些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政策仍然较严,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然而今年以来,这些城市房价上涨压力存在,调整政策会比较谨慎。
整体市场虽在下行,但高能级城市房价依然坚挺,“房住不炒”大背景下,“房价涨”是“调控松”的最大掣肘和顾虑。以北京为例,2022年5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5.9%、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5.3%。截至2022年6月14日,北京商品房成交53249套、二手房成交71274套,成交量已经回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未来政策空间上,一是优化过严限购措施。部分城市,经过这一轮调整后,居民购房更偏理性,投机型需求所剩无几,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回归健康,临时性的限购政策存在放宽空间。二是取消限价。限价政策的出台背景是房企哄抬地价、房价涨幅过快。当前,房企拿地热情低、多数城市房价调控目的已达预期效果,这一临时性举措使命基本完成,应适时适地尽快取消限价。
相比以往,政策会更具针对性。各地会在不动摇“房住不炒”基调的前提下,更多为刚需、改善等自住型需求提供购房便利。如与租赁政策结合的“出租换房票”、与生育政策结合的“多胎增房票”、与养老政策结合的“投亲增房票”。甚至热点城市对二手房市场定向降低社保要求,在满足新市民购房需求的同时,堵上“打新摇号获利”的投机需求。
金融政策上,首付比例、首套房标准认定、贷款利率都有调整空间。首付比例上,高能级城市二套首付比例普遍偏高。如北京普宅60%,非普宅80%;上海普宅50%,非普宅70%。深圳普宅70%,非普宅80%。以上海为例,超过140平米的住宅都是非普通住宅。在面积低于140平米的情况下,以住宅所处的位置和房价来区分,内环内以房价450万为分界,内环和外环间以310万为分界,外环外以230万为分界。如果是换房置业的改善需求,一般总价很难满足普宅要求,多数要支付70%的首付比例。以浦东北蔡的一套正常三居为例,总价一般800-1100万,首付需560-770万,换房压力大。在首套房认定标准上,目前,部分城市首套房认定执行“认房又认贷”,且“认贷”标准严格至认贷款记录,二套房首付比例较高,对合理的换房改善需求容易形成误伤。
房贷利率仍然较高。一方面,相较政策下限,利率放松空间大。根据5月15日央行、银保监会《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LPR-20bp,二套房贷利率下限为LPR+60bp。但是各地还没有普遍执行。另一方面,实际上目前各城市加点普遍高于政策要求的下限。如一线城市北京,首套、二套房贷款利率为LPR加55、105bp。
静待市场回暖。
华泰证券:2014年周期对未来的借鉴:销售共振有望出现,民企改善仍有空间
参照2014年周期,政策全面启动到销售见底的时滞约2个季度。从2021H2的点点星光到2022Q2的星火燎原,政策宽松预期明确,叠加基数效应,我们预计政策与销售的共振在2022Q3出现。民企政策仍有望持续改善,Q3先把握共振行情,再关注困境反转企业。
政策与行业:基本面的修复滞后于政策1-2个季度
回顾2014年周期,由于一二线城市严格限购、三四线城市高库存的影响下,2014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降至冰点,在景气困境下市场迎来政策全面宽松。房企融资、行业调控、信贷、流动性政策全面转向,政策向成交传导存在时滞,政策全面反转至行业基本面触底时滞约2个季度。城市之间存在分化,重点城市恢复速度和弹性都好于全国。而成交向投资的传导同样存在时滞,土地投资底部较地产成交时滞约2-3个月,开发投资约滞后9个月。
房企修复弹性:重点房企修复时点和幅度优于行业
· 修复时点角度,全国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于2014年2月转负,至2015年2月触底,单月增速保持负增长,持续在低位徘徊,而重点房企2014Q4销售增速已经明显转暖,12月头部及二梯队房企单月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均创下2013H2-2015H2的峰值。
· 幅度上,重点房企的修复强度也显著高于行业。以季度数据来看,2014-2015年重点房企相对行业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基本都呈现相对优势,头部房企与二梯队房企相对行业增速高出21和11pct。其中增速差最为显著的是2014Q4,头部及二梯队房企相对行业增速差达45和56pct。这也说明在行业基本面复苏前期,重点房企相对优势最显著。
估值修复节奏:政策确立板块启动点,规模穿越周期品种具相对估值优势
从地产指数角度,2014-2015年的板块行情启动与政策同频,并存在三阶段上升周期:“政策引导预期”、“政策与基本面共振”以及“预期强化”阶段。个股角度,在2014年-2015年周期,由于房企股权融资的放开,叠加牛市效应,个股上涨的逻辑相对比较丰富,纯粹聚焦于地产基本面而言,由于股权融资放开,能够更好把握融资能力和扩张节奏的公司往往获得更好的资本市场表现,其中二梯队房企资本市场表现往往更为突出,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在于高杠杆、高周转,与此同时布局市场弹性更佳的主流城市、环北京区域等,享受更快的销售业绩弹性。
2014年地产周期对当前板块的借鉴意义
· 相同之处:销售与成交承压,政策全面转向。1)销售和投资都面临严重的困境,2)行业政策开始解除限制,3)房贷政策逐步宽松,4)融资政策处于宽松通道。
· 不同之处:1)政策定力更强,本轮基本面压力更大。介入时点上,延后1个季度,政策尺度上,地方政策相对有所保留。2)经济下滑压力和疫情影响下,购买力和预期或更加悲观。3)民营房企各方面影响远大于2014年周期。
· 参照2014年周期,政策全面启动到销售见底的时滞约2个季度。从2021H2的点点星光到2022Q2的星火燎原,政策宽松预期明确,叠加基数效应,我们预计政策与销售的共振在2022Q3出现。
债市
东吴证券:2022年6月以来,长债震荡走弱,同时央行官员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国内疫情虽有反复,但整体较4-5月好转,同时30大中城市商品房的销售回升,带动经济回暖预期;(2)经济回暖叠加陈雨露副行长所说的“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令货币宽松预期松动;(3)资金利率虽处低位,但半年末时点和地方债集中发行,甚至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令市场担忧情绪增加。当前需要注意“股债跷跷板”现象,在流动性总量充裕的情况下,股市4月底以来的回升带动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升。这一“跷跷板”背后体现了经济多头和空头之间的博弈,目前支撑债市的经济走弱逻辑受到挑战,需要观察6-8月的经济环比数据,若“宽信用”的效果有所体现,则“宽货币”实施的必要性将下降,需警惕收益率的超预期上行。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就半年来的货币政策做了全面陈述,讲话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美国经济表现又说明了什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议院的讲话有以下三个重要信息:第一,在通胀问题上,鲍威尔表示美联储清晰地理解高通胀正在造成的困难,并强烈承诺打压通胀,坚决将通胀率恢复到2%;第二,关于未来加息,美联储希望能按计划行事,但必要时会维持灵活,以应对未来的经济数据和不断变化的前景;第三,鲍威尔罕见地承认激进加息有可能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并称实现软着陆非常具有挑战性。经济数据显示,美国多项领先指标出现“不祥”信号,消费和就业景气度正不断恶化,2008年后长达14年的牛市基础也基本不复存在并陷入“衰退交易”,同时作为6月加息的重要参考——密歇根大学中长期通胀预期有所回落,衰退风险加剧、通胀预期回落或致年内完成绝大部分加息并尽早走向降息路径,以7月大概率加息75BP为首的三季度作为集中加息时段需重点关注。
天风证券:6月资金面总体稳定,变化也在季节性范围内,但是6月资金利率略有上行还是引发市场担心。从原因分析,首先在于央行投放低于预期;其次,疫情逐步控制,整体社会融资需求在政策引导下有所改善;最后,近两周政府债净融资明显放量。
6月长端利率整体以窄幅横向震荡为主,中短端调整相对大于长端,曲线略有扁平,信用利差有所走阔。
6月债市演绎的逻辑是什么?市场交易逻辑还是放在经济修复上,市场关注或者说担心还是落在资金面上。毕竟2020年记忆犹新,疫情改善、经济修复、资金利率略有走高,这导致6月总体有所承压。
权益市场强势所体现的市场风险偏好提振,也带来的股债跷跷板效应。海外美债利率再创新高也阶段性带来市场交易情绪的困扰。
一一列举,似乎利空较多,但是总体利率调整幅度有限,较多时间债市表现较为佛系,虽然可以概论为钱多、配置强,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资金面总体处于高于合理充裕水平,同时6月没有公布进一步更大力度的增量政策,这两点对于债市是最大支撑。
7月关注,自然是高于二字是否会去掉。我们基本判断是经济回到合理区间之前,流动性不会改变高于合理充裕的状态。当然,以2020年为借鉴,不能排除资金面会领先基本面变化,那么经济回归合理区间的前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金融修复,金融修复关键在社融。所以从左侧考虑,7月债市关注,关键还是看社融以及增量政策。
对于央行货币政策行为,在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定调下,目前阶段无疑会降低再度降准的可能性,但是量的稳定仍可维持。总体上央行行动不会太超意外,重要的是增量财政政策何时落地,这是社融斜率修复的关键,也是经济回归合理区间的左侧前提。在财政增量政策信号落地前,我们认为7月流动性还是维持在高于合理充裕水平,虽然1.3%、甚至1.4%的低点很难再见,7月的波动也会比6月略大,位置可能比二季度略高,但隔夜利率预估仍在1.6%以内。
对于外围,前期美债上行并未简单跟随,后续外部变化的影响预计也有限。这一点在本月联储加息前后,对比内外债市表现清晰可见。
总之,往7月观察,考虑到社融回升、经济修复等因素,十年国债还是震荡调整为主,但高度有限,毕竟资金面仍处高于合理充裕的状态,机构还有配置动能。
股市
中金公司:近两周全球各类商品价格接连下跌,对经济周期更敏感的原材料跌幅较大,可能在初步反映需求趋弱带来的影响,未来仍需重点关注上游价格高点是否得到进一步确认,中下游原材料占比较高的制造业或将逐渐迎来利润率预期改善的契机。
展望未来,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以及疫情影响逐步减弱,中外增长周期错位且政策“内松外紧”,中国继续保持流动性宽松并先于海外经济体复苏仍是基准情形,结合年初以来中国市场调整幅度较大和估值有优势,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相比海外可能仍然更有相对韧性。近期市场的板块轮动及成交活跃、成长板块超跌反弹显示出明显的资金宽松驱动市场情绪改善的特征,考虑到资金利率仍在相对低位、流动性放松态势可能继续延续、市场情绪转好可能有一定惯性,短线A股市场或仍有望在波动中继续修复。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资金宽松驱动的市场,往往短期趋势相对较强,波动也相对大,若后续出现赚钱效应减弱的迹象,市场可能就会转成波动加大而非单边上行的状态。
海外持续加息预期背景下适当减配上游周期,当前关注三个方向:
1)“稳增长”或有政策支持的领域:基建(传统基础设施及部分新基建)、建材、汽车及住房相关产业有政策预期或实际的政策支持;
2)估值不高且与宏观波动关联度相对不高的领域,特别是部分高股息领域:如基础设施、电力及公用事业、水电等;
3)基本面见底、供应受限或景气程度在继续改善的部分领域:农业、部分化工子行业、光伏与军工等。
中期来看,符合中国中长期发展趋势、代表中国竞争力的成长方向将是重点。
广发证券:● 大类资产:“紧缩”+“衰退”共振。
年度策略展望《慎思笃行》中提出海外迎来罕见的“滞胀+收紧”组合,22H1大类资产验证。22H2大类资产受“紧缩”和“衰退”共振影响,而非单边主导,大类资产将呈现美债利率将延续上行,大宗商品震荡分化,美股仍有下行压力的组合。
● 大势研判:此消彼长,水到渠成。
年度策略《慎思笃行》提示两大预期差(美联储坚决紧+中国有底线松)在上半年逐步Price-in。A股估值到达底部区域+盈利底预期形成+国内政策底明朗,我们5月从“慎思笃行”转向“不卑不亢”,6月进一步转向提示政策暖风下中国的优势资产走出“此消彼长”的独立行情。下半年核心矛盾:此消(美国衰退),彼长(中国复苏),根据美国衰退和中国复苏相对速率的四个象限框架,我们判断大概率演绎美国衰退得快+中国复苏得慢,A股贴现率驱动“水到渠成”,而盈利预期面临反复,A股震荡上行,成长占优。
● 经济及企业盈利:经济弱复苏,表观盈利底。
我们判断美国经济将更快陷入衰退!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预期指数表明,22年Q3美国实际GDP同比增速或回落快于市场预期。此外美国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前瞻指标未见拐点。国内方面,22H1经济复苏力度整体低于预期,22H2出口动能衰减或快于市场预期,基建、出口难显著超预期,中国经济是否能超预期取决于地产是否进一步放松。A股中报是表观盈利底,实际盈利底要等到年底,我们维持A股非金融全年盈利增速4%的判断。
● 贴现率:美联储坚决紧,国内信用底已过。
美联储坚决紧,实质性紧缩节奏放缓需待9月后,美国经济更快陷入衰退或导致此轮加息周期于年底结束。国内“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加快信用扩张,狭义流动性保持宽松,但并不意味利率一定下行,北上资金预计将趋势性回升,但流入幅度将不及过去几年。风险偏好内外信号正面修复:1.中美关税或取消、俄乌或恢复谈判;2.二十大稳市场预期,资本改革积极作为。
● 行业配置:拥抱“政策暖风”的中国优势资产。
1. 疫后修复:制造业供应链修复,兼顾内外需的确定性(光伏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消费关注居民补偿性消费(零售/体育/旅游)及政策发力刺激(家电/汽车);2. 信用底右侧,“再加杠杆”稳住经济大盘:关注居民/企业/政府“再加杠杆”潜在方向(地产及销售to-c链/互联网传媒/创新药/煤化工/风光等)。3. 通胀链传导:上游资源及材料“供需稳态”(煤炭/钾肥),养殖业供给收缩利润改善。
● 主题投资:安全与转型诉求兼顾,关注能源安全(煤化工/油气设备/光伏组件/风电零部件)和国企改革(航空航天、绿电)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