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遵义城乡共富共美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标志着我国调整城乡关系的政策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夯实城乡基础设施支撑,持续深入推进“六网会战”,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

春日的黔北大地,到处是一片春耕繁忙景象。

这里的好山好水孕育了酒之芬芳、茶之清香、椒之火辣,是名副其实的“黔北粮仓”,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是中国农村改革一块耕作不息的“试验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些年乡村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也还面临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欠账较多、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遵义市牢记党中央和贵州省委的嘱托,开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城乡关系更趋协调。

全市180余支“党员服务队”、120余支“农技专家服务团”、139名“科技特派员”的强大阵容,为2022年的春耕生产织就起一张技术保障网。

为了推动管理、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遵义的“土专家”“田秀才”将农技课堂开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真正做到了手把手教、面对面授。

遵义新农村风光(胡志刚 摄影)

从兰海高速遵义南收费站出站,沿遵义大道行驶,一会儿工夫眼前一亮,右手边不远处,一片气派又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千姿百态的盆景在春日里争相舒展,与园林式的古典建筑相得益彰,述说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妙处。

不远处就是驾考科目齐全的遵义市驾驶人考试中心,每天都会有大量学员来到这里参加驾考各科目的培训和考试,稍远县区来的学员,还可以选择入住紧邻的龙江酒店,十分便捷。

2015年,深溪镇龙江村与遵义市物资集团合作,以村集体投资控股、村民入股、企业参股方式,投资数千万元,在龙江村建成了酒店,开办起驾校,吸引100多户村民入股,30多户村民在酒店和驾校附近做起了生意。

这样的转变,让村民们都有了自己的新身份——“股东”“老板”“员工”,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富裕村,人、地、钱一下子活跃起来。

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一旦与农村的土地、产品、劳动力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就会迸发无穷的创造力,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今年1月23日,深圳波特公司与贵州通达数字农业公司联手对以湄潭县为代表的数万亩欧标茶园经营权进行流转,推动打造5G数字茶园,立体整合“产业产地+商贸连锁+电子商务+金融资本”,通过跨界产业融合,实现资产公共化、信用化、证券化,推动市场互联、经济互联、发展互联。不仅实现“黔货出山”,而且实现了“经营权出山”,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产业、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山”,推动深山里的产业脱胎换骨、破茧蝶变。

2

一直以来,农村和城市差距明显,就是“卡”在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欠账上。

为了努力让农村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遵义努力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实现全市所有30户以上村组均通了公路。

李子垭高速路互通(胡志刚 摄影)

一条条“发展路”“致富路”将黔北丰富的农特产品和旅游资源紧密串联,助力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正安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围绕“四好”农村公路及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三级汽车充电网络、三级综合场站建设,实施“交邮融合+”工作。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在村里的“交邮融合服务站”收发快递,同时还能通过该服务站,把自家种的农产品运送到市区几十家“初心快超”店销售。实现了快递进村送到家,农产品进城也不愁卖。

154公里长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从仁怀出发,伴着美酒河一路经习水到赤水,将红色文化、盐运文化、酱酒文化、世遗文化串连成线,实现了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纵横交织,见证了黔北旅游井喷、群众脱贫致富。

当然,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建好基础设置硬环境的同时,文化软环境也需要守护。

板桥镇娄山新村鸟瞰(胡志刚 摄影)

近日,巍巍大娄山脚下,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社区农家书屋,荣获了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别看这间设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阵地内的“农家书屋”仅只有30平方米,但却充分整合了社区文化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成为了政策理论宣讲平台、文化技术服务平台、理论素养提升平台,实现了农家书屋与社区中心任务、重点任务、志愿服务等“场所同享、活动同办、宣传同频”,大大提升了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效能。

同时,“农家书屋”还组建“书香农家”志愿服务小分队,举办社区的读书会,开展红色理论宣讲,“农家书屋”功能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得到不断拓展。目前,板桥全镇已有10家这样的“农家书屋”,收藏书籍40000余册。

娄山关社区第一书记曹光敏说,这间书屋是服务农民、传承娄山关红色基因的好载体。

3

城市与乡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领域,城乡互融共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潮流所向。

茅台镇杨柳湾夜景(卢祖文 摄影)

古色古香的仁怀市茅台镇杨柳湾街,汇集有餐饮店50家,酱香品牌120多家,集酱香品鉴、特色购物、餐饮美食于一体,成为网红打卡地。

茅台镇是全国知名的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不少人因为茅台酒慕名而来。近年来,通过围绕“酒旅融合”发展战略,开创了以酒带旅、以酒促旅、工农旅一体、产城景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随着酒旅融合发展的强势开启,仁怀市旅游产业化逐步兴起。

2001年,因探明地下有1000万吨储量的铝土矿,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到了播州区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尚嵇。目前,围绕该企业的配套服务企业已达37家,其中涉及铝产品的企业达12家,这些企业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1000多万元的税收,其中30%至40%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同时,该产业的发展也为尚嵇带增加了近1200人的常住人数。加上随之而来的经商创业人员,尚嵇镇人气越来越旺,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通过抓二产、推一产、促三产,用工业来反哺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让尚嵇镇实现“厂镇一体”到“产城一体”的转变。

正安移民群众在附近工业园区就业 (王鸿 摄影)

如今,遵义的城市和乡村肩并肩、手拉手、大手拉小手,城乡融合发展动能十足。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如同一副“齿轮”,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互通,城乡融合发展亦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二者互融互通,驱动人民生活、生产、生态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关于未来,遵义的蓝图已经绘就——进一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多点”城镇格局,积极创建国家产城融合型试点城市。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推动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好就业的新型城镇化,做大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城镇经营效益、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优化城镇品牌形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 ━ ━ ━

审核:邹杰

遵义杂志社记者:谭冰

编辑:陈开艳、郑也

为您

精选

●央视《走进老区看新貌》贵州篇引发老区干群热烈反响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湄潭:“四有好茶”让茶山变“金山”

●【醉美遵义城 最美遵义人】张强:业精于勤 事成于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