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功利教育的魔法秀:孩子成绩好,到底和学区房有没有关系?

过去几年,谈教育最多的是卖房子的、炒房子的。
这不正常,也不科学。
因为教育投资和房产投资,根本就是两件事儿,混在一起,只会乱了心。
石榴叔作为家长,陪伴孩子一路走来,看到了一些本质。
1
把学校划分成名校和普通学校,根本上,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
名校何以为名校?要追溯到 1953 年,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各行各业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于是就有了《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办小学教育。如果要求全国小学整齐划一,那是做不到的。
随后数年,建设重点学校的力度逐渐加强,也就有了“学区”概念。
“学区房”概念为什么以前没有?房子都是单位分的,想上好学校,找领导写“条子”呀。
直到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通过买房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才成为可能,这个时间点是 2005 年,而全面涨起来是 2007 年。
通过拉数据,可以看到,楼市的每一轮上涨,学区房都是最先启动的,且涨幅最大。
为什么?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且被中介抓住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个点,无限放大。之后,教育资源又成了抬高地价的工具之一。
优质教育资源最近这十年,为什么越来越集中?名校和普通学校差距为什么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自媒体的过度宣传,让空气中充满了教育焦虑;另一方面通过房价这个筛子,把注重教育的家庭集中起来,这很关键。
可以说,群聚效应在学区房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最火的时候,甚至成为中产家庭的标配。
2
买了学区房,能得到什么?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买了学区房,就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我用经验告诉你,这些和出成绩之间是弱关系,而且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图片
名校何以为名校?因为大家只看到出成绩的一面。有一部分孩子非常出色,但大部分孩子是平庸的,这也是为什么公办名校均分一直不高的根本原因(民办挑生源,头部多,尾部少)。
有些孩子为什么能出成绩?就公办小学而言,几乎都是家长的功劳。
尤其双减之后,学校根本不敢布置作业,家长更累了,外面该上还是在上,教辅该做还是在做,英语数学尤其。
说句实话,小学校内考试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从快乐学习到快乐考试,上了初中才知道真实水平。
那学校提供了什么?良好的学习气氛。我认为班主任更重要,抓学风,抓细节。
问题是,选不了班主任呀!哪怕是顶尖小学,班主任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真有些躺平混日子的,所以我偏爱中青年老师,有经验,有拼劲,想上进,有空间。
当然了,好学校还能很容易和一群鸡娃的爸妈抱团。双减之下,资源分享太宝贵了。
那公办初中呢?老师的作用很大,和小学不是一个逻辑。大部分初中名校,都在偷偷地进行分层教育。
为什么?既然无法控制生源质量,也无法控制生源数量,那要出成绩,只能掐尖。
这样可以确保头部数据足够漂亮,这也是为什么往年公布中考成绩的时候,校方只说最高分和高分段。
为了防止教育局抽查,快班会安插一部分成绩很差的孩子,让均分合理的降下来。所以在很多头部学校,班级成绩都是保密的,老师和老师之间也要相互打听。
快班的孩子理所当然得到了全年级最好的资源,普通班的孩子就继续普通着,这是真相,外面人单纯看统计数据,也看不出名堂。
所以,对成绩好的孩子有利。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买学区房有意义吗?我觉得完全没有,很容易成炮灰。
成绩中游的孩子呢?作用也没家长想得那么大,在有快班的学校,很容易被“阶层固化”。顺带说一句,公办初中有不少优录名额。
当然,也有一些头部初中名校是真的平行分班,对于成绩突出的孩子来说,可能要吃亏一点,但对成绩中游偏上的孩子,全是机会,上升空间足够大,信心足。
这些深入调查工作,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做细?
3
读一个普通学校,是不是就没有出路?当然不是。
最近几年,不少普通小学因为家长的集体努力,大力出奇迹,出成绩了,特别是北京多校划片之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还是那句话,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扮演了绝对重要的角色,抓就能上,不抓靠学校,就要接受平凡。
三四年级只是第一次分层,进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试才是试金石。
现在很多二线初中,也开始公开分层教学,似乎被主管部门默许,毕竟有牌面才能留住优质生源。
把想学习孩子集中在一起,把仅有的优质教师资源集中整合,竞争气氛很浓,成绩提升非常明显。
千万不要忽略,二线初中最大的优势是指标生名额——上高中名校的捷径。
有些成绩中上游的家长,在给孩子选初中的时候就很现实,我们来做鸡头的,要拿这个指标生名额。
所以不少二线初中,会用快班来吸引生源(二线初中的劣势是头部生源几乎被挖光)。
至于三线初中,还是算了,师资力量真的不行,留不住好老师,学风校风太差。
整个初中阶段,老师扮演的角色太重要,不要过度放大课外辅导的效果,尤其一对一,简直就是毒药,孩子很容易上课不听了。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通过补课来提高的,每个星期空余时间就那么点,如果校内学习效率提不上去,就是把钱往水里扔。
看透了教育,就会发现,学校、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最可喜的是,看到年轻家长的焦虑正在下降,对于教育,这是好事儿。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顺势而为,不要掺杂阶层成年人的思维,也不要模仿别人,更不能有孩子未来不能比我差的思想。
孩子有态度,尽全力,一切结果都可以接受,家长能做的是保驾护航,认清形势,帮助孩子做正确的选择。
跌下来的学区房,正在回归本质,它只是一个工具,就像演奏家手里的琴,能不能弹出美妙的旋律,还要看技艺。
在民转公全面推进之后,不少民办名校也要跌落神坛,后面我会找机会详细写一篇分析下。
最后多说一句。未来世界越来越错综复杂,千万不要忽略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一旦歪了,成绩再好都没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