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吉林终有吉临时,长春定复往常春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第四节气。
虽然现在吉林省疫情形势严峻,
可我们坚信,
吉林终有吉临时,长春定复往常春。
春分来了,我们共待春暖花开。
听了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
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施立学老师的介绍,
对于“春分”这个节气我们会有更立体的了解。
图片
春分是一个古老的节气,《尚书.尧典》称春分为“日中”。
春秋时,已利用土圭(竿)测量日影变化,定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再把冬至和夏至之间圭影长短和之半的一天定为春分。
施老师介绍道,“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
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春分,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春分点),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中国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分者半也,(春分)此当九十日之半,(从正月初一至三月末,春分恰在二月中),故谓之分”。
汉董仲舒认为春分时节乃春季之半,不冷不热;阴阳相半,昼夜等长。“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春分的意义有二:
一指白天昼夜平分,各为12时;
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恰如一副对联说: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图片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作为春耕信号,春分时,有雷公电母起于云雨之中。
春分日,有一种像乌鸦似的鸟(布谷鸟),“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 在雄鸡鸣叫前,布谷鸟即鸣叫起来,农民听到布谷鸟鸣叫即下田,作为春耕的信号。
按《逸周书·时训解》载,春分第一候是“元(玄)鸟至”,玄鸟,燕子也。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燕子)蛋,简狄吞下后怀孕,生契即阏伯,阏伯是帝尧异母弟,主管火正。阏伯是商的始祖,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一直沿袭至今。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饲养牛马的圈栏),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从契到成汤,共传十四代,方国迁了八次。“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正是商部族历经磨难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
玄鸟不至,妇人不娠。春分时节,燕子筑巢生子,人们以为燕子来临便是繁殖的好日子,于是,在燕子来临的仲春之时,夫妻双双赴郊外旷野之地,举行求子祭祀活动,这个时期所孕之子,谓之“玄鸟所生”。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衔泥剪雨飞。不傍豪门亲百姓,呢喃蜜语俩依偎”。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 (乔吉《天净沙·即事》”。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每当春暖冰化,“冰凌花”要开的时候,燕子成群结队,自由地飞向东北各家屋檐下时,老人们就叮嘱孩子们:“小燕子救过老罕王的命,小燕子受过皇封,谁要打燕子就会瞎眼睛。”说起燕子,真是微不足道,论羽毛没孔雀那么漂亮,论嗓音没百灵那样婉转,论功劳没啄木鸟那样受人喜欢。但燕子似乎懂得哲学,它将栖息的鸟房建在人家房中正堂梁上,却没有人故意去伤害它。燕子似乎清楚地懂得人类是:既不能离他们太近,又不能离他们太远的一族。做到了既与人亲近,又不受人的控制,时刻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使人像敬神般地敬奉它,称它为益鸟,将其燕尾称之为剪刀,并将燕子的到来形容为春天的象征。
图片
由于春分日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早于南北朝时,农民就把春分作为春耕时日的标志。
春分日,亦是植树日与备耕日,农家有植树,举办五谷赛会,交流生产经验的风俗。
图片
春分日暖,秋分月明,春分日,上古先民有祭日习俗。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的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祭日,向被视为国家大祭。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现在北京的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春分日,雪尽日暖,风干物燥。“春分地皮干”,东北地区进入火险时日。早在我国古代就有防火意识,即有栽种“戒火草”的习俗,南朝宗懔等著《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
从古代民俗角度看,此类说法,不仅反映出古时候人们,已经具有防备火患的意识并且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美好期望。戒火草,即景天,《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有慎火、戒火、辟火、火母、救火、据火等异名,相传是火灾的克星。明代《群芳谱》中也有记载,景天“南北皆有,人家多种于中庭,或盆栽置屋上,以防火”。古人纳入“火灾克星”的还有树木,如江苏泰州民俗,认为黄杨辟火。赣东北地区民俗,开水塘、种樟树以防火灾。东北人家,人们习惯在门前插柳条来防范。此俗类于今日插防火旗于屋顶、树梢等,以为警示。
“春分到,蛋儿俏”。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这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这天,世界各地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中国民俗竖鸡蛋”。
“燕飞犹个个,春色正中分。”古人作诗咏春分者甚多。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均有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作《春分雪后》诗,描绘仲春一刻千金景色。宋代诗人欧阳修有《春分》诗:“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在千百咏春词中,当以宋杜安世《踏莎行·雨雾风光》最为意境幽美:“雨雾风光,春风天气。千花百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爱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头,无言敛皱眉山翠。”
迅速反应,及时更新
东亚经贸新闻官微
和您共度时艰 祈福平安
来源丨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王璐 手绘:孟美青 海报设计:刘春娇
编辑丨露娜
审核丨李壮 姜帅
点击在看,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