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论坛|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文/陈婧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也在日益变小,家庭养老正面临挑战。如何帮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中国养老产业潜力有多大?

23日,中新社国是论坛主办“城心养老:养老新趋势”专题论坛。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受访的30至85岁中国城市居民预计,养老花费平均为100.6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养老服务不仅是民生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也是一个巨大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论坛上指出,如果以当前美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推算中国市场,这应是一个约6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可拉动就业600万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 党俊武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党俊武认为,应当认识到老龄产业需求的增长性。产业对应的是消费需求结构,目前我国正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对应于老龄社会新的消费需求的产业结构,不仅是老年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还包括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金融产业在内的六大产业需求,并且这六大需求具有高成长性。

发掘老龄经济的三大关键词

如何发掘老龄经济这一巨大市场潜力?与会专家给出三个关键词——持久战、新趋势和专业性。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燕绥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指出,随着社会步入健康长寿时代,在养老规划上,我们需要强调长期主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尊重生命周期,按生命周期办事。“过去我们考虑的多是当前所需,今后得考虑全生命周期。”

她表示,在长期主义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负责。在整个社会规划研究中,要把个人责任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关注体系、医养结合、老年友好社会、银发经济的发展。

“老龄经济是个长经济、慢经济,赚一把就走的模式过时了,要打持久战。”党俊武提到,人口老龄化正成为全球性问题,人口态势成为影响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要认识到老龄化社会已不可逆转,并从长远角度看待老龄经济和老龄产业。

党俊武认为,供给侧战略和模式是未来养老产业的核心,不能“就养老讲养老”。以社区为重点的养老模式为例,纯粹只做长期照护服务不可行,要聚焦一体化场景,开展战略运营和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

城心养老,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在此背景下,中国养老产业的一些新趋势受到关注,“城心养老”是其中之一。

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指出,对比以往多选址于郊区的养老机构,基于离市中心近、生活便利、交通便利等因素,逾八成受访者愿意选择在城市中心区养老。

郑秉文在会后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郊区养老机构大多属于高端养老机构,费用较高,并不符合中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的养老需求如何更好满足?城心养老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将社区、养老院、医院等优质服务资源相匹配,贴近生活圈的融合式养老,也就是城心养老,实现闹中取静、临近子女和医疗。从而解决传统养老社区存在的子女探望难、快速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难的问题。这也非常契合今年11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指出,在一些商业养老的实践案例中有自建医院,这具备一定合理性,但短板是医院辐射半径小、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对老年人来说,急难重症仍需要到大型三甲医院去解决,而城心养老都在城市核心区最顶级的三甲医院边上搭建。同时,城心养老体系能给老人更多温暖的期待。

但是,“城心养老”模式势必带来更大成本压力。对此,已在北京城市核心区布局三家养老社区的何肖锋介绍,选择在城市核心区中租赁大型商业物业进行适老化改造,可以大幅度节约资金成本,最终可以有效节约投保人资金。

“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

“专业不温暖、温暖不专业”在探寻中国养老新趋势的同时,如何既有人情味,又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团体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周岭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团体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岭认为,老龄产业范围广泛,推动其专业化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在此过程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形成合力,包括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待遇;让从业者获得社会尊重与认可,提升其待遇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石松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石松指出,最好的、最适合的养老服务有三个要素。一是专业化的服务。谈机构、谈照护、谈康复,关键是要有专业化服务。二是有家的感觉。把养老机构搬回家,办家庭养老床位已成为当下养老趋势,在城心办养老机构的时候也要营造家的感觉。三是价格合适,可以承受的支付能力。

提供上述养老服务最大的堵点和难点在哪里?黄石松形象地比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

黄石松解释道,“一碗汤的距离”是最合适的养老体验。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家庭能力等原因不一定完全能做到;另一方面,成年子女生活方式跟老人有差异。

黄石松说,“一碗汤的距离”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家的温暖和可支付三者的匹配。“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的表现就是供需两边的不匹配。考虑到这点,住房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规划设计、空间布局、老年友好社区到房屋的交易、租赁、物业管理,全流程思考老龄化社会的住房政策十分必要。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 顾雪非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从当下医疗发展趋势来看,推进养老和健康有机结合、让各种医疗机构无缝连接十分重要。在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看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医养结合是当下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值得从理念和实践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清楚哪些是可持续的、哪些有成本效果,才有可能破解难题。

过去医疗问题停留在疾病的急性期,如今发展到健康、长期照护。这是一种特殊状态的健康需求,需要有相应的服务供给体系、资质、评价体系等,所以是一个系统工程。

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助理、大家健投总经理 汤宁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助理、大家健投总经理汤宁给出了选择养老社区的四个窍门:

一是看在住长者的状态;二是看门房、保安、护士、护工等工作团队的人员状态,这些反映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而且工作团队与入住老人的状态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三是看专业养老能力,其中,护理是基础,医疗是刚需,康复是加分项,要了解这几个服务做得好不好;四是看区域位置、交通便利、硬件条件、周边环境等综合条件。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