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蒋欣举报老师办课外班:老师课外办班,家长哭还是笑?

《小舍得》里,蒋欣扮演的田语岚,有个学霸儿子子悠,数学从没低于过90分。但一次测试中,子悠只考了86分,最后两道大题都不会做。

以子悠的水平,如果他不会做,班里其他人更做不上来。蒋欣却发现,班里有不少孩子都做对了,这是有违常理的。

蒋欣锲而不舍地调查,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数学钟老师办了校外补习班,作对这两道大题的孩子都参加了补习班。子悠没有参加,考得才不理想。

蒋欣发动家长联名上书,举报了钟老师违规办校外补习班。钟老师被开除了,本该是大快人心,蒋欣却悲催地发现,钟老师和子悠的班主任是情侣关系。

故事还在继续。现实中,也有老师在校外办课外班的,家长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家长态度1:反对在校老师校外办补习班

《小舍得》里蒋欣的举动,对老师校外补课的行为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现实中很多家长的态度。

对这些家长来说,他们主张的是教育公平。老师办收费的补习班,很可能为了生源,在课堂上藏着掖着,把真材实料都留到收费的补习班去讲。

这种行为确实有悖教师这个身份,这也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举办课外补习班的原因。

老师开办补习班,招收本班的学生,是存在利益冲突的。但换个角度,如果老师招收的是其学生,是不是就不用回避了呢?老师可不可以利用业务时间做个副业?

家长态度2:高价找在校名师补课

有的家长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师校外补习,有的家长大张旗鼓搜罗名校教师,攒班给孩子补课。

积极攒班的家长,孩子大多是学霸,他们找的名师大多是出自海淀、西城名校的一线教师,有些机构也”秘密“提供一线名师的补习服务。

北京晚报报道,有培训机构提供一对一或一对二名师补课,老师都是来自示范校甚至“六小强”。每节课一个小时,费用至少500元,每次至少两节课,语文、数学等主科老师,费用还要再高。

从补习效果上看,经验丰富的名校教师一对一补习,是不是听起来就觉得赚到了?这样的小班课都不用大张旗鼓地宣传,靠家长口口相传,补习名额都要抢。

不一样的家长,一样的教育焦虑

蒋欣反对老师办校外班,是不希望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保留“的教育。家长高价找在校老师补课,是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绩越来越好。

关于补习班培训班,总是能引起家长的共鸣,不让孩子上个课外班,似乎就对不起家长的身份,家长也难逃焦虑。

别人都学,我家也得学。幼儿园要学点小学知识,不然一年级跟不上;四年级可以学初中知识了,为初中减减负;初一就得做高中数学题了,万一数学竞赛能获奖呢……

课后补习班追着孩子往前跑,加速跑,最终目的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检验孩子18年教育成果的指标。

孩子考上清北,教育就是成功的。孩子考了个没名大学,当初怎么就没有多报点补习班呢?孩子没考上大学,人生索然无味,以后也别提教育这两个字了,因为不配。

这样的目标,真的没问题吗?

孩子是人,不是考试机器

用高考的成败,衡量教育是否正确,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孩子是需要分数的,因为没有分数,孩子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孩子只有分数,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孩子不是考试机器,从出生到18岁,他接受的教育不应该只为高考。

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录取的名额限制,也让孩子们的竞争空前激烈。

孩子们面临的竞争,是可以用录取率,用名次衡量出来的,家长的教育焦虑却是深不见底没有尽头的。

我们焦虑,生怕因为自己的闪失影响孩子的前途。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焦虑的蔡汉伟妈妈,她生怕哪一步错了影响孩子的前途。蔡汉伟出的每个小问题,她都反应过度,最终让蔡汉伟成为学校的“名人”,彻底失去学习动力自暴自弃。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父母不能因此就包办孩子的人生。就像《小舍得》里宋佳饰演的南俪说,“孩子不是流水作业上的产品,是活生生的人”。

在关注孩子成绩,给孩子选补习班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适当的自由为自己做主,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决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