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妇女节 看看成都非遗传承中的女性力量

明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在成都的非遗传承人中,有着很大一部分女性,其中,既有技艺高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志在传承的家传手艺接班人,还有刚刚慕名进入非遗行业的新生力量。这些乐观、坚强的女传承人的故事,是“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的现实映照。女性,在非遗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德芝:广收弟子传承蜀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18岁开始学习蜀绣。回忆起2005年的冬天,她说:“一天到晚搞都搞不赢,推着自行车搭着绣绷子去参加各种展演活动,收了几个学生,对我尊敬得很,老师老师的叫我,我也心里美滋滋的。”
2018年,网红李子柒想学蜀绣,孟德芝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教了李子柒半年时间,李子柒的蜀绣视频制作好后,她一帧一帧地帮忙核对针法。
“我的好几名学生都告诉我,她们是看了李子柒的蜀绣视频才想要学习蜀绣的,这让我觉得,帮助李子柒拍摄这条视频对蜀绣传承是有贡献的。”孟德芝说。
图片
杨华珍:带着家乡父老一起创业
在成都邛窑遗址公园里,有一座被小溪、小树林包围的川西民居小院落,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打造的“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中存放着2020年初爱马仕品牌代理商看中的5米刺绣长卷《莲花化生图》和羌绣绣品《十二月花》中国风丝巾。
杨华珍6岁起便开始拿起绣花针,年过6旬更是凭借自己精湛的藏羌织绣手艺,握着一根绣花针走进了国际时尚圈,和爱马仕、植村秀、星巴克等一众国际品牌进行跨界合作。
杨华珍家是刺绣世家,她从小便跟着妈妈学习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的技艺。“12岁那年,我给自己做了一双鞋,得到了大人的鼓励,所以便对这个技艺更感兴趣了。”杨华珍更加努力地学习刺绣技艺,20岁的她已经成为织绣能手。10多年前,杨华珍来到成都,她和乡亲们制作的绣有花样的挎包、杯垫等各类小生活品,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渐渐打开了市场。后来,杨华珍又开始对藏羌织绣做创新,图案、编织技巧、针法,色彩·······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作。她的作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也吸引了国际品牌的跨界合作。如今,年过六旬的杨华珍还通过成立自主品牌、做分享、开抖音直播等线上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藏羌织绣。
丁春梅:创新传承家传技艺
丁春梅是道明竹编的新生代传承人,道明镇有着“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的美誉,丁春梅的父亲丁志云,是赫赫有名的竹编高手。2014年,丁春梅与父亲一同创办了“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开始为竹编这一古老技艺探索“市场化”路径。
2013年,“丁知竹”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系合作,为学生提供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从2014年起,丁春梅每年除了参加全国各种展会外,还会到中央美院进修一段时间,成为中央美院一名“编外学生”。
时钟、吊灯、装饰品、家具组合……“丁知竹”的产品颇具文艺情调,“我们现在产品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做室内软装,高端定制。”丁春梅说。
为了让竹编更时尚,走进家庭,丁春梅对竹编做了很多改进,以前,道明竹编中有竹编篱笆,但是客户觉得很难看,于是,丁春梅选用打磨精细的竹篾条来制作竹编,加入艺术设计,让道明竹编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汪兰 摄影 汪兰 编辑 蔺虹豆 校对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