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未了情,闽宁镇这家大院“种”文化

“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加上前段日子《山海情》的热播,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这几天,永宁县闽宁镇赵鸿农民文化大院如“赶大集”,一波一波的游客赶来打卡“山海情”,让大院创办人赵鸿应接不暇。

“金滩村的蘑菇大棚现在能采摘吗?”

“水花食杂店有卖宁夏滩羊吗?”

“戈壁滩小学还需要哪些音乐器材?”

“马得宝牛年准备干些啥工程?”

操持着各种口音的游客们的各种“追问”,同样让《山海情》剧中人物马得宝原型赵鸿应接不暇。

游客体验金滩村移民的人力车。

“没想到,一部扶贫大剧这么火!没想到,全国各地游客大过年的赶来看闽宁镇!没想到,闽宁镇移民们未来的生活这么多人在关注!……”这些接二连三的“没想到”,引发了赵鸿新牛年的新思考——农民文化大院未来“种”些啥文化!

2月26日,正月十五,记者来到赵鸿农民文化大院采访,遇见从四面八方聚来的戏友,吼秦腔,闹元宵。

“当年搬到黄羊滩,戈壁荒滩无人烟。扛起洋镐把地整,种下粮食扎下根。移民搬迁拔穷根,富民政策暖人心。双手共建闽宁镇,共圆伟大中国梦……”台上剧情跌宕起伏,台下观众热烈呼应。

村民们端来自家暖锅,大伙围坐一桌,聊趣事,说打算,热气腾腾,其乐融融。

赵鸿说,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移民群众脱贫摘帽了,但这只是新生活的起点,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更是不能丢。他认为,农民文化大院“种”文化,与赚钱致富奔小康一样重要。

周末夜晚,村民们聚在文化大院唱戏、听戏、娱乐。

1997年,26岁的赵鸿带着妻儿老小从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移民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在这片干沙滩上,为了拼出好光阴,赵鸿和媳妇四处打工挣钱,带领乡亲外出承揽工程。白天再苦再累,到了晚上几个兄弟都要在工地支起简陋的“舞台”,美美地吼唱几段秦腔,既解困乏又长精神,惹得工友和周围群众围观看上了瘾。

“在老家西吉,到了冬天农闲,村里的老艺人、老把式组织大家排练社火、唱秦腔,热热闹闹。尤其逢年过节,大家一起闹社火,祈求来年庄稼长得好、一切平安吉顺。”打工揽活,一路辛苦,赵鸿一直保留着老家闹社火时的旧马灯、旧火把、旧音响,这些民俗文化,是长在他心里的“庄稼”。

2002年冬天,赵鸿组织移民排练社火、唱大戏,成立了闽宁镇秦腔自乐班。自乐班吸引越来越多热爱文艺、喜好说唱的村民参与,村里打麻将、喝酒的场子越来越少。2008年,赵鸿牵头成立闽宁镇富民秦腔艺术团,带领村民自掏腰包搞文艺,走村串巷,送戏演出。

2014年,赵鸿投资140多万元建起了“闽宁镇赵鸿农民文化大院”,村民们看戏娱乐有了去处,艺术团排练演出有了阵地。

这个“草根”舞台,除了演出传统剧目,还上演移风易俗的现代戏。敲大鼓的崔建平,拉二胡的陈老六,敲扬琴的刘忠强,唱秦腔的王国中、杜苏明、伏勇红等等,义务担纲角色,唱念做打,坚持至今。赵鸿更是身兼数职,写唱词、写剧本、唱秦腔、演大戏,忙得不亦乐乎。

每逢周末及节假日,艺术团微信群发布通知,银川、灵武、吴忠、青铜峡、红寺堡等地的秦腔爱好者,搭伙开车赶来,文化大院一派热闹景象。“赶场子的有老熟人,也有新面孔,大家吼几嗓子,唱几个段子,回家睡觉浑身舒坦!”大院来得人越多,崔建平敲大鼓越起劲。他平时跟着赵鸿干工程,媳妇在镇上的宾馆打工,两口子年收入超过10万元。

2月27日,星期六,文化大院先后接待了28个旅游团,村道里、大院内外挤满了游客,这让赵鸿喜中有忧。“这么多游客大老远赶过来,给人家看些啥,如何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拍摄《山海情》时所用的部分道具。

赵鸿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担任民俗顾问,并出演马洪一角。剧组撤离时,把拍摄时用的道具都赠送给了赵鸿,道具中有的征集于民间,有的从横店影视城搬运而来,在喜爱民俗文化的赵鸿眼里,所有有故事的道具都是宝贝。

这次“触电”,通过与导演孔笙及演员黄轩、张嘉益、闫妮等深入交流,赵鸿收获了不少体悟,汲取了更多艺术灵感。目前,他正在筹划建设“山海情影视旅游基地”。“文化大院要继续‘种’好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讲好山海情,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带动更多移民群众就业致富、共同奔小康!”(宁夏日报记者 魏邦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