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等闲识得东风面 产业花开红艳艳

等闲识得东风面 产业花开红艳艳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脱贫攻坚回访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郭军鸽)水泥路面平整宽阔,农家院错落有致,奶制品加工厂里正在有序忙碌……尽管已经回村3年,可每当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村干部阿曼古丽·道斯木踱步于村头巷尾,都会感慨:村子的变化太大了。

东风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405人的村子有建档立卡户86户221人。

如今,借助发展产业,东风村在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全面转型,以产业振兴繁荣发展,在年复一年的平凡生活中,积蓄嬗变的力量,闪耀奋斗者追梦的光芒。

乡村巨变有奔头

清晨,39岁的马奎正沿着食槽缓缓给牛马喂食。

这里是马奎带着村民成立的乌鲁木齐县浩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圈舍里养殖着70头牛、30匹马。眼前这般光景,曾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

时钟拨回2014年以前,那时的马奎和大多村民一样,依靠贫瘠的土地和不多的牛羊勉强生活。

一门心思想过上“手头松快”日子的马奎,一边发展养殖,一边尝试着收购村民的牛羊,前往市区销售。可折腾了好几年,穷日子依旧不见起色。

“有多穷?路不平、屋不新,自从结了婚,就一直借住在岳父家。”问及过去,马奎放下手中的塑料桶,慢慢低下头:“一家的收入,只能紧着孩子上学用。”

穷,咋办?村民们也想改穷貌、拔穷根,可是种啥啥难长,养啥啥不旺,一年年下来,村民们的心也慢慢凉了。

2014年,多年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东风村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马奎一家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就在马奎苦苦挣扎时,转机出现了。那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立足实际,乌鲁木齐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这给东风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当时,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各项政策,经过深入调研,渐渐意识到——不抱紧产业,脱贫就没有希望。

搞什么?怎么搞?萨尔达坂乡副乡长、时任甘沟乡东风村党支部书记的阿衣提汗·吾拉孜汗说,通过走访摸索,村里下定决心围绕乌鲁木齐县发展大格局,推动乡村旅游、牛羊养殖同步发展。

说干就干,东风村以新居建设为契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解决硬件问题,并尝试转变生产模式,一边推行短平快经济项目,一边着手发展牛羊养殖。

在市税务局的支持下,工作队与村“两委”引进品种鸡养殖项目,将鸡苗免费发放到建档立卡户和愿意参与养殖的村民手中,并赠送鸡饲料、协调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负责联系销路。

“在他们的帮助下,家里养的鸡销路很好,开始有了积蓄。”马奎说,工作队还给像他一样的建档立卡户送来了牛犊。

阿衣提汗·吾拉孜汗说,当时工作队还在主街旁援建了一座惠民楼,作为手工艺品、旅游产品销售展示中心,以对外出租的形式,增加集体经济。

改变不止于此。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搬进新居的村民们一部分在养殖区搞养殖,一部分依托前往菊花台风景区必经之路的地理优势,发展“过路经济”,在新居搞起了农家乐旅游接待。

景美业兴人气旺

临近晌午,“艳祥玉”农家乐小院里,锅铲碰撞油锅的脆响、高压锅发出的嘶嘶声交织。

“过去用锄头在地里刨不出几块钱,现在掂起锅铲子就能赚钱。”说话间,老板马清祥手底下一直没闲着。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在贫穷中煎熬多年的马清祥曾以为他这一生将和村庄一样贫瘠。

那时,刚摘掉“空壳村”帽子的东风村,贯彻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向建档立卡户发放草原奖补资金,并加快依托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步伐。

要吸引游客的注意,首先要从“外貌”做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资金支持下,东风村加大新居建设,还陆续建起了停车场、小游园,并在东侧的山坡上建立观景台和徒步道。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通左邻右舍,红顶黄墙的新农舍拔地而起,连绵起伏的山丘布满了新绿……

“以前大家的房子零散地建在各个角落,院子里除了破旧的砖木房就是牛羊圈,人在房前、牲畜在房后,环境可想而知。”马清祥说,现在村里景色美、环境好、人气旺。

美丽村庄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发展乡村旅游成了村民脱贫增收的“金饭碗”。

马清祥一边学习技术,一边拿出家里的积蓄在自家带院子240平方米的两居房里办起了农家乐。“七八月最忙的时候,一天就能挣3000多元。”他说。

这边农家乐生意红火,那头畜牧养殖也没落下。工作队与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定了“奶牛养殖”项目,并被批准列为全疆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建设村民惠民生工程项目之一。

此后,水到渠成。各项举措持续发力,东风村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2016年,东风村畜牧养殖、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形成,整村退出贫困,村民们开始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乌鲁木齐市出台意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因户因人施策,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在村里建巴扎市场,开办惠民理发店、特色烤馕店、无烟烧烤店,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壮大产业发展……

“这几年是我过得最幸福的几年,看树是绿的,看花是五彩的。”盘算着自家馕店的收入,65岁的胡沙英·哈依拉尔不经意地说着变化,语气里藏不住喜悦。

胡沙英·哈依拉尔的馕店是村里的一间“惠民小木屋”, 面积30平方米,由他和妻子俩人共同经营。

“家里的鸡蛋、牛羊肉都能拿来卖,有游客,不愁卖。”胡沙英·哈依拉尔说,村里不仅给他免费提供了一间“惠民小木屋”,还向他发放了3000元创业鼓励金。

以产业发展促就业、促增收,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找到了门路,也弄懂了产业扶贫、庭院经济这些新名词,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有了希望。

紧锣密鼓忙振兴

“你知道每月两三千元工资对我意味着什么吗?”

在村里的奶制品加工厂,操作机器正在生产酥油和奶疙瘩等奶制品,戴着口罩、手套和帽子的阿依古丽·阿别西打开了话匣子。

阿依古丽·阿别西所在的奶制品加工厂成立于去年。随着规模扩大,原有的养殖、销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

乌鲁木齐市以落实乡村振兴为契机,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农牧区发展条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时,市税务局派驻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叶爽有一个想法:村里要是有企业,带动能力就强,村民从农民到工人,身份变了,眼界也会开阔。这个想法和前来投资考察的姜波想法碰出了“火花”。

“我们文化程度低,干不了其他活”“牛奶这么多年都卖不出去,你们能行?只怕越折腾越穷”……话虽直白却直戳人心,村民对开办加工厂的抵触来自于心里的畏惧,怕失败,怕变得更穷。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个细活,让群众活跃在创收一线,要有绣花的功夫,还要有对路的方法。

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通过参加升国旗、致富带头人宣讲等活动,感受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手把手领着一部分村民,全程跟着加工厂运行,怎么建设、如何运转、市场行情怎么样、啥时候能卖出好价钱……

看着厂子建起来,曾整日“围着锅灶转”的阿依古丽·阿别西有些心动,主动向工作队“讨活”干。“靠自己的双手增收,心里踏实。”阿依古丽·阿别西说。

“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叶爽说,奶制品加工厂既解决本村及邻近乡镇的鲜牛奶,还能让村民“足不出村”就成为按月领取工资的工人。

去年,工作队还依托后盾单位资源,联合村“两委”,在86户建档立卡户家庭散养土鸡的基础上,购进拜城油鸡鸡苗,建起了村里第一家养鸡场。

村民马牙西和妻子因养鸡经验丰富,被选定为专职养殖员,每月可领取2000元的工资。

“是不是感觉日子一下大变样了?”记者问。

“会越来越好。”马牙西答道。

有工厂、有项目、有岗位,做啥都能挣上钱。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东风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成效越来越显著,奋进的脚步愈发坚实有力。

2020年,东风村86户建档立卡户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755元增长到了15145元。

持续推进短平快经济项目;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打造小景观项目……眼下,东风村第一书记张园和村“两委”已经开始了新的谋划。

“依托村里的奶制品加工厂、养鸡场,今年我们还计划以村民入股形式建合作社,重点进行奶牛品种提升改良,不断补齐和延长奶牛养殖产业链。”张园说。

阿曼古丽·道斯木接过话茬:“我和姐姐享受教育补贴,读完大学还有了稳定工作,爸爸也当上了村里的环卫工。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一年比一年长。”

说完,阿曼古丽·道斯木又弹起冬不拉,唱起了那首自己写的歌:“惠民政策真的好,美好生活不得了……党的正确领导下,吉祥如意揽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