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代表委员这么说……

去年以来,川渝两地党政机关互动频繁,两次以视频联线的方式举行党政联席会议,协同推出95个川渝通办事项,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为引导市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全市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工作积极履职。1月21日,我市专门举行市两会专题“云”记者会,组织代表委员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言献策。

曹清尧

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

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荣昌作为成渝两地合作的“桥头堡”、“双城经济圈”的“主战场”,坚持在全局中谋好篇、在一域中布好局、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既是荣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荣昌贯彻党中央重大部署、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

“十三五”时期,荣昌在“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荣昌货运机场写入市委全会《决定》,2020年GDP达到702亿元,是2015年的2.13倍,2019年、2020年经济增速保持全市区县第一。“十三五”期间,招商总额298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5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3家,是“十二五”末的8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入选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十四五”时期是荣昌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关键五年。创新是荣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到2025年,荣昌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区创新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研发中心,为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是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振兴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到2025年,荣昌以消费品、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为主体的“6+1”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四篇文章”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猪产业数字经济成为全国示范;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个百亿级支柱产业、一批十亿级龙头企业在荣昌大地涌现,荣昌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全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稳居全市前列。同时,到2025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多层次交通网络初步建成,互联互通更加便捷,“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更加完善,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更加顺畅;成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全区对外开放平台影响力更大、竞争力更强。到2025年,荣昌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稳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

王 林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教授

加强区域协作

共同建好“经济圈”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及川渝党委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方面,加大机场群协同力度,打造航空川渝或成渝品牌。将两地机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枢纽机场”进行打造,协商确定成渝共建共有共享共治成渝机场的协同机制,协同规划布局,统筹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航空网络布局。

另一方面,创建全球内陆第一的“成渝自由贸易港”,打造内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打造“成渝自由贸易港”,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源,更是连接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按照内陆自由贸易港要求,筹备申报建设“成渝自由贸易港”,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促进创新与创业、物流与金融、国内与国外等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水平的双循环,并通过联合申报、建设、运营成渝自由贸易港,促进两自贸区的融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互补。同时,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监管,实现资金进出、贸易结算、汇兑等自由和发达的金融服务等,提供买方信贷、项目融资、杠杆收购、资金结算等服务,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协同发展,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此外,建立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成渝正在打造中国西部科学城,成渝科技资源富集,但科学与科技、研究与转化、创新与产业比较脱节,建议借鉴苏沪鲁经验,筹建“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不设围墙,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创新人才、思想、资本等共同参与创新,分享智慧,共享成果;打造“两座桥梁”——大学(科学院)与工业界的桥梁、全球创新资源与工业的桥梁,构建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外围保障体系,探索建设川渝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形成开放共享等。

许仁安

市交通局局长

唱好“双城记”

建好大交通

一年来,市交通局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川渝交通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硕果累累。

一方面成立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厅局级定期沟通磋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难题,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及普通公路、内河水运、运输服务、智慧交通、执法管理和万达开交通融合发展“1+6”框架合作协议,先后签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2020年、2021年重点任务,川渝交通深化合作进入新境界。

同时,交通强国成渝试点全面启动。在双方的合力推动下,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重庆、四川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市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重点围绕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运输服务便捷高效、建立健全协同一体化管理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区域交通一体发展中当好先行、做好示范。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紧扣 “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以构建4个“1小时交通圈”为路径,谋划推动一批高速铁路、省际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跨省项目,实现成渝双核超大特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都市圈1小时通勤。以推动“3个一体化”为主线,加快推动交通规划、运输服务、治理体系一体化,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一方面,推动“1+6”合作协议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落地落实,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建设重庆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加快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建立成渝两地机场群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辐射全球的航空网。有序推进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完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规划布局,积极推进潼南、开州、石柱、忠县、酉阳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建立以运输机场为主骨架,各类通用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

同时,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全力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渝昆、渝湘、渝万等在建高铁项目,加快构建多向出渝高铁大通道,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缩短成渝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基本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此外,还将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高质量发展,合力打造区域交通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记者 朱颂扬 实习生 袁婧涵 兰宇熙整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