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 茶叶助奔康 产业富生活

温杯、醒茶、冲泡、出汤……走进河源紫金客茶谷,紫金县紫城镇白溪村村民凌伟连为游客展示沏茶的“十八般武艺”。品尝后,游客们都表示,紫金茶蜜香浓郁、喉韵回甘。

尽管如今生活幸福安稳,但过去一段时间对凌伟连来说,每天都有“天塌下来”的压力——爱人得了尿毒症而失去工作能力,家中还有两个小孩,凌伟连家庭因此致贫。现在,通过在紫金县紫城镇蓝坑村的紫金客茶谷上班,她能够获得劳务性收入,日子有了好转。

“我在茶园工作,不仅方便照顾家庭,每个月还有三四千元收入,加上政府的低保补贴,日子过得还算轻松。”凌伟连说。

自2016年以来,紫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茶叶、南药、肉鸽、蜜柚、光伏等特色扶贫产业,打造了九和镇金光村南药种植基地、蓝塘镇双兴村肉鸽生态养殖基地、义容镇和平村光伏发电基地和蓝塘镇、九和镇蜜柚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广大贫困群众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撰文/摄影 韩安东

黄从高 蒋才虎 余佩

茶香飘四方 一片绿茶谷变成一座大金山

12月的广东,有了冬的气息,北风吹拂下,气候逐渐转冷,此时,滋味醇厚、香气浓烈的冬茶已露枝芽。

在紫金县紫城镇蓝坑村的紫金客茶谷,漫山遍野的茶树翠绿欲滴、长势喜人,采茶工人正忙着摘取鲜嫩茶叶。

“目前,我们的茶叶种植面积为2000亩,下一步,计划扩大至1万亩,打造‘北回归线上的万亩茶旅综合体’,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紫金客茶谷负责人何东波说。

紫金生态环境良好,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种茶叶的黄金宝地。近年来,紫金县委、县政府充分借助区位优势、气候资源和茶产业基础,主动对接大湾区的“大平台”“大网络”“大市场”,以打造大湾区优质“茶罐子”和建设“全国蜜香茶之乡”为目标,加快茶产业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紫金茶产业实现规模从小变大、管理从散乱到规范、品牌由弱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的“紫金茶”,已经成长为广东三大名茶之一,成为紫金的绿色生态名片。

据统计,仅2019年,全县共有5791个贫困人口享受茶产业发展红利,分红900多万元,茶产业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其中,紫金客茶谷早已名声在外。这个由紫金县紫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茶产业园,是2020年河源市重点项目之一,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紫金县茶叶产业园的核心示范区。

何东波表示,紫金客茶谷茶园目前共带动周边30个贫困村,帮扶贫困户1781人,吸收“以奖代补”等扶贫入股资金5231万元,土地入股200余亩,已发放分红444.3万元,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劳动就业人数达3000多人。入股农户每年可按照入股本金11%至13%的比例分红,分红期限为10年或15年,贫困户可长期稳定获得分红收益,收入有保障。

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的龙王嶂,群山叠翠、云雾弥漫,海拔860多米,昼夜温差十分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良好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优质的龙王绿茶。

“我们通过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带动了本地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紫金县承龙嶂龙王绿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东灵说。

据统计,龙王绿茶种植基地茶叶种植面积1500多亩。近年来,该基地带动周边10多个村的2750户村民(其中贫困农户255户)种植茶叶,间接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4850多人就业。其中,龙窝镇的官田、连塘、慎田、洋头、礼坑等省定贫困村共投资入股500万元,每年按入股进行分红,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近年来,为推动茶企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紫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其中《紫金县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对带动农户种茶的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每带动25户协议农户新种茶50亩,给予扶持资金5万元;对引资合作新种茶园500亩以上,且能带动50户农户按统一要求新种茶100亩以上的茶企,政府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10万元。

目前,紫金县茶叶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1.8万亩增加到2019年4.5万亩,已形成以紫城、龙窝、南岭等镇为中心的茶产业经济带,是广东茶叶的主产县之一,预计到今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将突破5万亩;茶产业综合年产值由201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9年7.96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0亿元。

另一方面,紫金还积极通过茶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期间,紫金茶山游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以紫金客茶谷为代表的茶旅融合体系建设成效初显,茶旅融合展现强大活力和广阔前景。未来,茶旅融合将是紫金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据紫金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未来紫金将在茶旅基地建设、茶文化提升、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在基地建设上,加快茶产业基地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以客茶谷为代表的茶旅融合基地;在强化茶文化内涵建设上,深挖紫金茶的历史、文化、民俗、制茶工艺,促进“茶旅文”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大茶品牌推广上,以“紫金蝉茶”品牌建设为抓手,建立标准化的营销体系,促进紫金茶与大湾区市场对接为纽带,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加快市场开拓上,发挥龙头企业在茶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拓市场,推动茶旅融合。

奏响致富曲 多类产业让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的肉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十分畅销。”当笔者来到白沙村肉鸽养殖产业基地时,基地有关负责人一边指着到数千平方米的养殖场地,一边介绍,“我们养的鸽子虽然体型小,但营养价值却很高。肉质风味、营养价值都有别于其它家禽。”

据了解,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办扶贫工作队在摸清当地村民养殖家禽基础好的情况后,筹资支持蓝塘镇建联村、砂塘村、双兴村、白沙村4个省定贫困村发展肉鸽养殖产业,每个村投入帮扶资金43万元,成立紫金县蓝塘镇蓝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紫金县一方农牧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产、供、销”合作协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县率先建设肉鸽养殖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落户双兴村,由紫金县一方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肉鸽生态养殖项目,日前基地首批5000对种鸽已入场,2个月左右将上市销售。该项目建成后种鸽存栏量为20万对,年可出栏优质肉鸽400万羽,年产值达亿元,实现肉鸽养殖产业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

目前,紫金全县共有肉鸽企业(户)76家,种鸽存栏量52.6万对,乳鸽年出栏量841万羽。同时,还有2家肉鸽养殖基地正在扩建,预计年底全县种鸽存栏63.6万对,乳鸽年出栏量923万羽,年产值达1.57亿元。

蜜柚也是紫金发展特色产业之一。据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紫金全县蜜柚种植面积2.2万亩,除了蓝塘镇茜坑村的富山兄弟蜜柚种植基地外,还有九和镇龙塘村红肉蜜柚种植基地。该基地种植蜜柚2500亩,挂果面积达 1000亩,今年产量120万斤左右,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

“今年蜜柚收成不错,产量达200万斤左右,已经全部销往市场。”紫金县蓝塘镇茜坑村富山兄弟蜜柚种植基地负责人黄宏山表示,预计2021年底,基地三红蜜柚产量可达300万斤以上。

富山兄弟蜜柚种植基地是紫金蜜柚扶贫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目前,该基地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参与种植,户均增收2600多元。

黄宏山说:“今后在扩大三红蜜柚种植规模的同时,还将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果汁、糖果等产品,延伸蜜柚产业链,推动蜜柚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发展促脱贫奔康,这已经成为紫金上下的共识。在瓦溪镇四联村,通过建立叶鲜生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与当地农户签订务工合同,让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在九和镇金光村,通过前期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撬动了社会资本1000万元,投入到南药种植产业。目前,已开发南药种植面积1600亩;在龙窝镇公柘村,投资63.6万元建设的总容量103.68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入使用,年收益达10万余元。

据农业部门数据统计,目前,紫金全县扶贫产业收益率平均在10%左右,每年收入达到4200多万元,帮助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

富民旺村庄 靶向施策巩固脱贫成效

水墩镇上璜坑村是紫金县里较偏远的山村。尽管是山区村,但上璜坑村干净整洁、雨污分流、道路绿化,家家户户门前通水泥路,贫困户住新房,文化活动广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样样齐全,国家扶贫政策在这里得到全面落实,当地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要不是国家政策好,补贴一笔危房改造资金,我们一家人不可能这么快住上新房。”上璜坑村贫困户黄荫华说,他们原来一家7口人挤在一栋65平方米的泥砖瓦房内,3个小孩读书,妻子无劳动能力,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全家仅靠他一个人干活。2016年,扶贫工作队了解到黄荫华的情况后,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帮助他建起了新房。如今,一家人住上了“小洋楼”,两个小孩已经就业,他与朋友合伙做的建筑生意收入稳步提高,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紫金县完成贫困户住房改造2516户,贫困户住房全面达标。

4年多来,扶贫政策在紫金大地落地惠民。其中,在教育保障方面,2016至2020学年,全县共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17832人次,免学杂费补助1710人次;在医疗保障方面,县财政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为86562人次的贫困户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6年至2020年7月享受医疗救助困难人员(含低保户、五保户)51878人次;在兜底保障方面,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户428户754人全面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在养老保险政策方面,2016年至2020年8月,县财政为全县建档立卡16周岁至59周岁(非在校)贫困人口47973人次购买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安全饮水保障方面,全县54个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303个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水质检测报告均达到了饮水安全标准;在就业扶贫方面,有就业意愿已就业率达99.48%。

今年2月26日,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当许多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员发愁时,紫城镇上庄村贫困人员曾爱英和10多名村民,却已经在且珍壹佰生态园整地备耕。

曾爱英说:“受疫情影响,虽然去不了外地做事,但能在家门口务工,心里感到特别踏实。”

疫情防控期间,紫金县积极发动619名扶贫干部帮助54个扶贫车间进行复工复产,并大力推介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加大县内招工推介力度,利用“紫金就业”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平台,精准推送企业招工信息,推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在家就业,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影响,确保稳定脱贫。截至今年6月底,2019年度新增的贫困户4户10人已完成退出程序。

截至目前,紫金54个相对贫困村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平均40万元以上,增长了20倍,54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并完成出列程序。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129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对象7040户20743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完成退出程序。

小康故事

“红色力量”激发致富内生动力

礼坑村位于龙窝镇东南部,毗邻红色苏区,是“断掌女英雄”叶莲香的故乡。礼坑村素有尊德重礼、睦邻善里之传承,故有“礼”坑一说。

2016年,交通银行深圳分行驻礼坑村第一书记张伟忠来到村里后,谋划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策略,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烈士墓园、“新丰楼”老区展览室等红色阵地、传颂红色故事、传承礼坑村红色基因。

此外,村里针对当前农村在家人员多数为“老人、妇女、小孩”的现状,在村支部的组织引导下,组建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妇女联合会”、“村民理事会”、“五老一贤工作队”三支队伍,三支队伍分工合作,激发村民脱贫动力,动员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五老一贤工作队’。”张伟忠说,“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贫困,失去奋斗动力。礼坑村通过深挖先辈的红色精神,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动、‘五老一贤’的劝导,使村里的贫困户彻底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们积极主动参与扶贫、乡村振兴工作。”

“强党建、传红色、承家风”为礼坑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开了良好的开局。下一步,礼坑村将重点引入产业,为礼坑长效脱贫、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在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礼坑村投入100万扶贫资金入股当地茶叶龙头企业承龙嶂茶业公司,村集体收入预计每年可增加10万元;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投资县统筹的茶产业平台公司,预计每年可以为村级经济增加5万元的收入。预计从2020年开始,礼坑村每年仅投资收益就可以超过30万元。

随着村里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好,不少村民纷纷选择回乡创业,礼坑村温氏养鸡项目老板娘黄少容便是其中之一。“这个鸡场我们投资了大概200万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养三四批鸡,预计最多5年便可以回本,”谈到自己的“大手笔”投资,黄少容充满信心,“建这个养鸡场几乎花光了我所有积蓄,还找亲朋好友借了一笔钱,还从温氏贷了一笔款。”黄少容笑着说,“虽然投入高,但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有村里的支持,进行规模化养殖和市场化运作,我相信这个鸡场一定能经营好!”

成绩单

茶鸽柚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奔康

茶产业:综合年产值由201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9年7.96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0亿元。紫金茶区域品牌价值达34.8亿元,2020年紫金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

肉鸽产业:截至年底,全县种鸽存栏63.6万对,乳鸽年出栏量923万羽,年产值达1.57亿元。

蜜柚产业:全县蜜柚种植面积2.2万亩,其中九和镇龙塘村红肉蜜柚种植基地种植蜜柚2500亩,挂果面积达1000亩,今年产量120万斤左右。

光伏产业:全县建设光伏10377.12千瓦,每年带来经济收益500多万元。

教育保障:2016至2020学年,全县共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17832人次,免学杂费补助1710人次。

医疗保障:县财政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为86562人次的贫困户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6年至2020年7月享受医疗救助困难人员(含低保户、五保户)51878人次。

兜底保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户428户754人全面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

养老保险:2016年至2020年8月,县财政为全县建档立卡16周岁至59周岁(非在校)贫困人口47973人次购买了农村养老保险。

安全饮水:全县54个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303个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水质检测报告均达到了饮水安全标准。

就业扶贫:有就业意愿已就业率达99.48%。

村容村貌全面提升:贫困村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班车”;光纤到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宽带到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完成县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16个镇级中转站、2759个垃圾收集点和210个污水处理设施站点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40公里;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6%,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