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萍乡这些元素名扬全国!

好消息!

振奋人心!

今天,

萍乡一线劳动者、工业旅游、

乡村振兴、生态旅游...

得到了人民日报、

新华网、经济日报深度聚焦!

人民日报

关键词:一线劳动者

10月4日

人民日报头版

关注了萍乡一线工人

坚守岗位 奋战一线的故事

▲人民日报2020年10月04日第 01 版刊发:坚守岗位 奋战一线

以下是报道全文

坚守岗位 奋战一线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4日 第1版)

国庆佳节,千家万户尽享美好时光。但在各地各行各业,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值守,总有一些人在守护安宁。他们用认真细致的工作、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为游客提供道路指引、车辆停放、医疗救助等服务……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办事处干部房丽萍,已连续9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每年国庆都不能与家人出游,但能让游客在西安感受到家的温暖,我很欣慰。” 房丽萍说。今年国庆假日,临潼区有4000多名像房丽萍这样的志愿者自愿放弃休息,为游客提供热情服务。

华灯初上,夜景秀美。重庆市渝中区“网红”景点洪崖洞景区,国家电网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肖翔宇、恭叶玲时刻盯着设备,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保障节日期间供电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共安排113支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24小时待命。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万余名警力投入节日安保工作中,加大对公路、景区、车站、商圈等人流车流集中地的疏导管控。连日来,上海外滩滨水区瞬时客流高达8.1万人次,刷新了2019年国庆假期创下的瞬时客流7.2万人次的纪录。为确保游客出行安全,上海黄浦区警方每天投入6000余名安保力量,加强外滩等人员密集的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的安全防护措施。

江西省萍乡市萍莲高速莲花隧道施工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萍莲高速是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莲花隧道则是全线最长的隧道。“为保证隧道如期保质完工,全体参建人员不敢有半点懈怠,130多名工人全部坚守岗位。”项目负责人杨大军说。

10月3日,在新建的兰张三四线铁路新乌鞘岭隧道内,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为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如期完成,1200多名建设者坚守在一线。”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西北与东南的时空距离,极大地促进人流物流的互联互通。

致敬奋战在

萍莲高速公路建设上的每一位劳动者

你们辛苦了!

人民日报

关键词:工业旅游

昔日漫天灰,今日花草香!

萍乡百年矿道,

你走过吗?

10月4日,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

《在安源,走过百年矿道》

向全国推介萍乡安源

▲人民日报2020年10月4日刊发:在安源,走过百年矿道(工业旅游)

全文如下:

在安源,走过百年矿道(工业旅游)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4日第 6 版)

本报记者 戴林峰摄影报道

“呜——”汽笛长鸣,隆隆机声闯进耳鼓,小小火车钻出巷道,守候多时的游客旋即按下快门,定格光影。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始建于1898年,采掘出煤至今。这里,诞生了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走出了10余位开国将军。

悠悠萍水河,巍巍安源山,百年总平巷,吞吐不息的矿车往返穿梭,锈迹斑驳的铁轨纵横交错,历史与未来在此相汇。2017年,安源煤矿被列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总投资30亿元、囊括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源路矿旅游景区随之启动建设。工业+旅游,为百年安源开辟动力新源。

走近文物 重温峥嵘岁月

头戴一顶藤编矿帽,手拎一盏煤油马灯,循着微光,沿狭窄逼仄的矿道探步前行,恍若置身井下,这里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打造的模拟矿井体验区。侧耳倾听,水流滴答落入岩缝,金石撞击叮当作响,甚至连矿工的粗重喘息都十分清晰……有如“声”临其境。

“这声音,源自百米深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室主任黄领说,体验区中循环播放的10余个声音片段均在矿井中实地录制,由上百件原始素材剪辑合成,高度还原了矿工采掘作业的真实场景,是条沉浸式体验的热门小道。

安源,中国第一个使用电车运输、第一个采用锅炉发电、第一个兴办银行的煤矿,如何让这些抽象的“第一”转化成观众心中的具象感知?出身矿工家庭的黄领念兹在兹。坐拥61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藏品颇丰。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多数文物却只能静静躺在玻璃橱窗中,“浅尝辄止”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停下脚步,便转身走向下一件藏品。

“掘进的岩尖、挥舞的铁锤、转动的齿轮……这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标志,浸满了父辈们的汗水,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黄领说,文物活起来,观众才能走进去。2019年,纪念馆启动改造,交互式全息投影、红外线智能感应、3D成像等技术被相继引入,情境化、立体化、数字化呈现文物。电子屏前,指尖轻触,马达飞旋、锅炉蒸腾、车轮疾驰……这些曾经力负千钧的大物件又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

“活化”战略牵引下,文物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与消费结合,既“走新”,更“走心”。纪念馆文创商店,黑黢黢的煤矸石布满展柜,走近一瞧,方寸间雕琢着惟妙惟肖的花鸟人物;老式的煤油马灯也被赋予斑斓色彩,复古的造型与粉红、亮黄、嫩绿等多元配色,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混搭风,令游客在创意中邂逅那段铁与火的峥嵘岁月。

走进工厂 感受千锤百炼

铁水奔流,火花四溅,锅炉轰鸣,热浪蒸腾,一条红“龙”跃出轧机,行进在急速旋转的辊道上。这里是方大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长408米的参观通道横跨作业区上空,被誉为最“硬核”的旅游线路。向下看去,通体透红的钢坯川流不息,金丝般耀眼的线材鱼贯而出,游客与炼钢铸铁重器零距离接触,全景式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产线变观光线,不少人眼中“八竿子打不着”的钢厂和景区悄然融合。搭乘新能源观光车,在绿意葱茏的厂区中穿梭,厂在林中,景在厂中,仿佛置身一幅水墨丹青。年产钢近600万吨,安源钢铁是江西省最早建成的钢铁企业,也曾遍布着斑驳的厂房、锈蚀的钢梁、黢黑的矸石。2018年,安源钢铁投资1.2亿元打造生态森林旅游工厂,植树近万株,铺种草皮约15万平方米,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实施。一座占地面积约8800平方米的生态园落户厂区,羊驼、孔雀、梅花鹿等珍稀动物纷纷入住,成为老钢厂的新主人。

“瞧!这马儿长得多好啊。”46岁的饲养员龙辉轻拂骏马鬃毛。21岁入厂,与钢筋打了几十年交道,龙辉去年转岗到了生态园。聊起往昔,他记忆犹新:改造前尘土飞扬、矸石遍地,空气中弥漫着焦油味,过路的市民宁可绕远也要躲着走。如今钢厂成景区,节假日游人如织,还有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

“工业旅游是活生生的立体广告,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据方大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温菲介绍,厂区内建起了集展示、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游客中心和素质拓展基地,工业旅游“接二连三”,实现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无缝衔接。

走向远方 收获多重体验

大冶的铁矿,萍乡的煤炭,滚滚汇入汉阳铁厂的高炉中,铸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这就是彪炳史册的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

“作为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燃料供应地,安源具有与生俱来的融合基因。”安源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易燕萍说,萍乡市始终遵循融合发展思路,与汉冶萍旅游沿线地区签订了《“武汉—黄石—萍乡(安源)”三地工业遗产旅游合作协议》,联合编制了“重走汉冶萍”跨省精品工业遗产旅游线路,两省三地广泛联动,携手开拓客源市场,工业旅游在共鸣中实现共赢。

对游客而言,走出展馆、走出车间、走向远方,则意味着欣赏更多风景、收获多重体验。步入萍乡市安源区青山村,青山隐隐,草木葱葱,飞檐斗拱,白墙黛瓦,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医药康养小镇掩映在绿树林荫中。但谁能想到,这里几年前还曾千疮百孔。开采长达41年,位于青山村的焦宝煤矿2012年停产后陷入一片荒芜。萍乡市投入5亿元开展生态修复,建起了占地面积达4500亩的中医药康养小镇,成为安源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昔日满天灰,而今花草香。掘了半辈子煤的“炭古佬”杨治亮变身园林工。栽芍药,种白芨,每月工资4000多元,钱不算少活不累,更令杨治亮感慨的是:“如今的青山村终于名副其实了。”废矿坑变景点,养生小镇客厅、康养游步漫道、中草药种植园相继建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更丰富了游客的多元消费选择。走过百年矿道,走出炼钢车间,来中医药康养小镇一游,有如移步换景。

“工业与旅游,正在从相加走向相融。”易燕萍说,萍乡市以修复工业遗址为契机,深挖旅游富矿,整合优势资源,生态游、乡村游人气渐旺,与传统工业旅游项目差异化发展又互为补充。线路叠加,业态相融,行业烙印鲜明的工业旅游正日趋多元,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助力萍乡由“工业生产城市”向“创意生活城市”转型,为百年安源开辟了发展新源。

走进安源

你有没有闻到花草的香味呢?

新华网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引领乡村振兴“加速跑”!

萍乡这个村也名扬全国!

新华网聚焦萍乡

《江西农业强“筋骨”

——引领乡村振兴“加速跑”》

▲新华网截图

走进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麻山村,一块块农田铺展大地,一棚棚蔬果芳香四溢,葡萄、草莓、火龙果、桑葚、无公害蔬菜等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错落有致”。

这个昔日的“穷山村”,曾经因为穷,三个村小组“闹着要拆村”;如今,麻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今年夏天还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重点村。

从“闹着要拆村”到“拧成一股绳”,麻山村的蜕变,是江西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通过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江西各地正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乡村振兴的“产业味”越来越浓。

在抚州市东乡区,当地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举措,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猕猴桃、脐橙、花果芋等“种”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里,标准化的“示范种植”正引领农户积极参与,带动增收致富。

位于赣江源头核心保护地带的石城县赣江源镇,则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资本前来投资现代农业项目。“篱园果蔬”种植基地、“宝贝田园”综合体验园、大棚果蔬观光采摘园相继建成。“多年来的生态保护,如今成为产业发展优势。”赣江源镇党委书记许毅说,绿色农业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之基,也拓展了农民致富之路。

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万安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路径。“脐橙村”“蔬菜村”“有机茶村”“鲜花苗木村”应势而生,一个个红火的“特色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视野转向“蜜橘之乡”南丰县,该县紧紧锁定蜜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南丰蜜橘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总体布局合理、生产技术规范、果品优质安全、营销网络完善、品牌效益凸显的南丰蜜橘产业体系。

“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我们划定出蜜橘种植优势区、调整区和退出区,主攻精品橘园,淘汰低产橘园。”南丰县委书记吴自胜说,要从注重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构建蜜橘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江西不少地方还将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相结合,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乡村发展“接二连三”。

围绕“禅韵戏乡、养心宜黄”的品牌建设,宜黄县大力推进中药种植与养生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百亩集中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8个,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同时,打造一批康养小镇,让“农业+康养”发展成为乡村发展新动力。

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和区位优势,南昌湾里管理局不断探索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都市现代农业的新型业态来培育,利用丰富的田园景观、特色产业、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资源,精心培育休闲农业精品,以农兴旅,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江西各地正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乡村振兴“加速跑”。

乡村振兴正当时,

如今,

萍乡的村庄就是这么不一样!

经济日报

关键词:生态旅游

惊喜还没完呢...

今天,

经济日报深度聚焦了

咱们武功山!

快来看看报道了啥?

▲《经济日报》截图

以下为全文

来武功山放飞心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兴

通讯员 彭先荣 刘启红

江西萍乡武功山,地处罗霄山脉北段,与庐山、衡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省最高峰。景区10万余亩高山草甸与巍峨山势相映生辉,峰顶神秘的古祭坛群是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此留下了“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的诗句。

眼下的武功山,正是云蒸霞蔚、芳草连天的好时节。因“户外天堂”的盛名,这里游人摩肩接踵。来武功山放飞心情,是一次美妙的体验。

帐篷节接地气

提起武功山,不得不提帐篷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帐篷节成就了武功山的名气。或许,最浪漫的风花雪月,便是在高山草甸之间,看斗转星移、月落日升。

第十三届萍乡武功山帐篷节,活动时间为7月至9月,包含“镜头下的武功山”摄影大赛、首届武功山抖音大赛等30多个项目。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预计有超过40万游客前来畅享山水之乐。经过12年的积累和深耕,萍乡武功山帐篷节融合了音乐、摄影、美食等元素,更具活力和参与性。

夜晚,萍乡武功山观音宕人头攒动。炫目的灯光、唯美的舞蹈、醉人的歌声,在山谷间汇聚成欢乐的海洋。独特的傩舞表演让人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迷幻的萨克斯让人沉醉在夏夜的晚风里;春锣二人奏展现了当地民间文艺的别样风情。摸石过河、旱地接龙、两人三足、帐篷卡拉OK等互动游戏,让游客沉浸其中,大呼过瘾。

随着帐篷节的成功举办,萍乡武功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13年,武功山帐篷节的照片入选了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惊奇照片”。2018年10月21日,在海拔1600米的萍乡武功山星空栈道上,721顶帐篷组成了长度为1482.44米的世界上“最长的帐篷队列”。

越野赛扬名气

萍乡武功山天然的“野性”,深受“驴友”青睐。从2008年起,除连续举办十三届萍乡武功山帐篷节之外,该景区还举办了五届萍乡武功山越野赛、多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以及全国登山邀请赛、大学生户外挑战赛、滑翔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赛事,在户外运动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深远的品牌影响力。

纷至沓来的户外赛事,被视为勇敢者的游戏。“各就各位,预备……”9月5日拂晓时分,由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2020年第6届萍乡武功山越野赛100公里组、56公里组和33公里组选手分别开跑,来自国内外的1400余名越野跑爱好者参与其中。

过草甸、穿林海、涉险滩、爬陡坡、跨峭壁,汗水与溪水共挥洒,青春与青山相辉映。这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更是一次身体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据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钟伟介绍,作为ITRA(国际越野跑协会)认证赛事、UTMB(环勃朗峰越野跑)积分赛事系列赛事,萍乡武功山越野赛以其独特的运动体验,让参赛者乐在其中。

避暑村旺人气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乡野寂静,丝丝凉意沁人心脾,村路上,不少游客在悠然自得地散步。这样的场景,在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槽下村随处可见。他们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地处赣西乡野的武功山,为的是寻找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清凉。

槽下村是武功山最偏远的贫困村。这里最低海拔633米,最高海拔1764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至19摄氏度,有着“天然空调”的美誉。此外,这里空气质量好、水质优良、环境优美,蚊蝇难见踪迹。

随着萍乡武功山全域旅游的发展,“好山好水好凉快”的槽下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人注目。“天然空调”的名头越叫越响,这里的村民发现了商机,避暑经济应运而生。村民们纷纷做起民宿,向进山的城里人卖起了“凉快”。目前,在这个只有452人的小村庄,利用自家住房开办民宿、农家乐的有50多家,有床位1000多个,高峰时段日接待游客达5000人次,一些农家乐仅暑期利润就达到10万元。一到酷暑时节,村里人流如织,一房难求。

萍乡武功山景区的龙王潭村、堎头村、沈子村……越来越多的村庄因发展避暑经济而迸发出蓬勃的活力。

全域游显神气

萍乡武功山的资源禀赋是自然的恩赐。如何让这种恩赐惠及景区群众?据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李水清介绍,武功山紧紧围绕“全域旅游”这个目标,以“三环、三区、三中心”建设为引领,以“乡旅共融、产业共生、主客共享”理念发展旅游产业。武功山户外小镇、万龙山温泉小镇,以及初见成效的熙谷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还全面改造提升了石溪、茅店、桂花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乡村示范点。郊外踏青、果蔬采摘、乡村民宿、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也竞相涌现。

积数年之功,萍乡武功山构建了“春赏花、夏戏水、秋登山、冬沐泉”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为脱贫攻坚积蓄了强大的势能,每年带动当地经济直接和间接收入23亿元,对贫困户就业创业、脱贫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特别是近两年来,萍乡武功山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打造户外文化、展示民俗文化、创新网红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并申报武功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融合风生水起,萍乡武功山成了广大游客心目中露营的天堂、观景的圣地、休闲的乐园、放飞心情的港湾。

放假了,

背上行囊,

来武功山放飞心情吧!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经济日报